这是大象的第 137 期分享 作者 | 大象(ID:wxid_n9r62bna5k1j52) 来源 | 大象的心灵世界 【导语】 这些年,有睡眠障碍的人越来越多了。 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姿势换了又换,绵羊数到几千上万只,还是睡不着; 稍微有点声音和光线的干扰,就被惊醒; 凌晨3、4点就醒,感觉没睡够,但再也睡不着。 早上挂着个黑眼圈,一天没精神,到了晚上开始害怕失眠。越害怕越睡不好。 今早有个朋友在群里说:“我整夜没睡。”也不肯说原因。 我们劝她补一觉,她说现在不困。 疫情期间,更多人会睡不好,满心的担忧与焦虑。 相比于睡眠障碍的人群,能一夜睡到大天亮的人是幸福的,一早醒来,神清气爽,感觉一天都充满了能量。 本文中,我们就来聊一聊:如何走出失眠,重获良好睡眠。 01 探其因 很多来访者说:“你能不能用催眠大法直接把我催睡着了?比如拿个怀表在我眼前晃几下,我突然就昏睡过去。” 我哭笑不得,那是电影里的催眠,现实中可不是这样。而且,就算可以当场睡着,回到家后怎么办?总不能一直陪着吧。 所以,要真正从失眠中走出来,人们需要先对失眠本身有所了解。 第一步是找到失眠及失眠相关睡眠障碍的原因。 1.睡眠障碍的分类 睡眠障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入睡困难(失眠) 这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 指持续相当长时间的对睡眠的质和量不满意并影响社会功能的状况,对入睡有忧虑或恐惧心理,形成恶性循环,从而使症状持续存在。 (2)多梦 多梦是人完成睡眠过程后,感觉乱梦纷纭并伴有头晕疲倦的一种状态。中医学认为,多梦的根本原因在于机体内在变化。用现代医学来解释,神经衰弱、大量脑力劳动导致脑神经兴奋过度、睡姿不正确,失眠症的影响也会导致多梦。 (3)夜惊 在睡眠中突然惊叫、哭喊,伴有惊恐表情和动作,以及心率增快、呼吸急促、出汗、瞳孔扩大等植物神经症状。通常在晚间睡眠后较短时间内发作,一般在醒时对夜惊发作一事通常表现为没有记忆。 (4)早醒 什么时候醒来可称得上是“早醒”?最为常见是在后半夜的2点钟到4点钟醒来就再也睡不着。如果因内急而醒来上厕所,解完后上床又能很快睡着,这不属于早醒的范畴。有早醒体验的人都有相似的感受,即在睡着一段时间后就莫名其妙地突然醒来,显得很清醒,想再入睡却没有睡意。随后便是浮想联翩,有的是回忆,有的是推测,有的是围绕某个内容反复思考。总之大脑活动无法静下来,越想越心乱烦躁,然后等待天亮。 (5)梦魇 梦魇俗称“鬼压床”,指在睡眠时,因梦中受惊吓而喊叫;或觉得有什么东西压在身上,不能动弹。突然惊醒时,在肌肉神经还未醒时,就会出现神志清晰,而动弹不得的现象。 (6)睡行症(梦游) 通常出现在睡眠的前三分之一段的深睡期,起床在室内或户外行走,或同时做些白天的常规活动, (7)嗜睡症 白天睡眠过多,并非睡眠不足所致,不是药物、脑器质性疾病或躯体疾病所致,也不是某种精神障碍(如神经衰弱、抑郁症)的一部分。嗜睡的来访者会不分场合表现为经常困乏思睡,出现不同程度、不可抗拒的入睡。 2.失眠的原因分析 本文重点分析睡眠障碍中的失眠。 入睡困难(失眠)在临床上根据成因的不同又大致分为四大类: 心因性失眠:也称为情绪性失眠,由于心理社会因素造成身心压力从而导致失眠问题,这是入睡困难的主要原因和主要类型。 感觉性失眠:主观性失眠又称睡眠状态感知不良。这类患者常常说自己睡眠不好,但睡眠图以及周围人观察都提示其睡眠良好。 病理性失眠:病理性失眠是指因各种疾病,如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因素造成的失眠。 药源性失眠:由于药物的药理作用导致入睡困难。 其中,我们重点分析最普遍的“心因性失眠”。
她的失眠,正是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 02 明其理 第二步是掌握失眠及缓解失眠症状的生理心理原理。 1.睡眠紊乱的科学原理 人有很多带有规律性的现象,比如每隔四小时左右就会体验到饥饿感,这就是生物节律性,也就是俗话说的“生物钟”。人每天的睡眠过程也是生物钟自然、正常的发挥调节作用的过程:大脑神经系统在生物钟的调节作用下,使人从清醒转入到睡眠,神经系统从兴奋转入到抑制,这是大脑本身所具备的自然功能。 在通常情况下,人的大脑神经系统会由白天以兴奋(清醒)为主导的状态自动转入到夜间以抑制(睡眠)为主导的状态,这是生物节律性的自发表现和自动调节。 在某些心理社会因素(比如身心压力、情绪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等)的作用下,这种正常生物节律性可能会被打破,情绪波动起伏,生物节律被打乱,就好象生物钟的闹铃坏了,所以该睡的时候睡不着,该醒的时候醒不了,造成暂时性的入睡困难。 而人们对于睡眠的常见心态就是:容易把睡眠问题当做一个问题。躺在床上总想早点尽快入睡;容易担心自己睡不着或者睡不好。这些心态本身会扩大因为入睡问题而引发的持续性的焦虑,从而反过来对自然入睡造成负面影响,这样就形成了失眠的恶性循环。
越这么想,越睡不着。 2.摆脱或缓解失眠问题的生理心理原理 我们知道了失眠的原因和内在原理。那么,怎样解决失眠问题,解决的过程和原理是怎样的? (1)通过催眠调整生物节律 包括外界催眠与自我催眠。 总的来说,就是通过安全有效的身心放松技术和自我放松训练,调节人的脑电波频率,帮助大脑恢复原有的生物节律,从而实现自然顺利的入睡。 具体来说,催眠对于改善睡眠的作用是: 引导进入催眠的脑电波状态,大脑的自我调节机制就会逐渐自动发挥作用,自然进入深度睡眠的休息状态;通过催眠过程能调节大脑生物钟逐渐恢复正常节律;患者学会自我催眠放松的方法,可以逐渐帮助自己顺利入睡。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自己明白原理,自己学会放松,就能逐渐缓解睡眠问题,而不必产生依赖心理。 (2)认知层面调整 直接导致心因性失眠的因素往往是社会生活中的焦虑感,而焦虑感往往和认知失调有关。 人们有很多不合理认知,这些认知导致了过多的焦虑。
杨老师找到了来访者认知中的错乱,一方面想死,一方面又怕死,他帮助来访者看到自己的这个矛盾,看到自己其实是珍惜生命的。 那么,在我们工作生活中,会有哪些不合理认知呢? 比如:
这些不合理认知会困扰我们,让我们产生不必要的焦虑。 如果扭转或减少这些认知,焦虑感自然减轻。 (3)找到睡得好的情境 失眠的人,在这么多年里,肯定有睡得好、睡得正常的时候。 有一位朋友向我诉说他的睡眠困扰,最近几个月都睡不好。 我就问他:“在什么情况下,睡得还不错?” 他想了想,说:“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候,睡得相对安稳。” 他这几个月频繁出差,在家时间很短。 找到了原因和情境,再运用一些方法,他就可以消除睡眠困扰。 03 践于行 即使明白了道理,也要在生活中积极运用实践,才能达到效果。 对于失眠人群来说,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践行: 1.学会呼吸 你可能会说:呼吸谁不会啊?呼吸不是自动的吗? 失眠的人,在该入睡时,呼吸仍然是短促杂乱的。 这里介绍一种“数一呼吸法”: 引导语:
勤加练习。 2.学会肌肉放松 很多人入睡前,肌肉还是紧绷的。 肌肉放松可分为5个步骤: 集中注意—肌肉紧张—保持紧张—解除紧张—肌肉放松。 放松指示:
其他部位同理。 勤加练习。 3.良好的作息习惯与适度运动 生活作息尽量规律,睡前远离兴奋源(咖啡、浓茶、刺激的影片、游戏等),可以洗个热水澡;养成运动习惯。 4.对睡着的信心 每天对自己心理暗示:睡着很容易。 5.接受专业帮助 如果睡眠问题比较严重,自己努力过,仍然无法解决,可求助专业心理咨询。 一位女士,三年前因为家庭和工作的原因,开始失眠。在半年的心理咨询中,她通过这三步,摆脱困扰,重获良好睡眠。半年后的她,神采奕奕,就像换了一个人。 【结语】 在睡眠问题越来越多的今天,能否拥有好的睡眠,与我们的幸福指数息息相关。 探其因,了解自己失眠的根本原因; 明其理,清楚失眠及解决失眠的内在心理生理机制; 践于行,学会科学方法,积极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做到了这三步,我们自然能找回睡眠的良好感觉,获得身心的喜悦。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