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氏砭法 | 砭治痛经

 小红mw24noyjwr 2020-02-18
痛经:
因情志所伤,六淫为害,导致冲任受阻,或因经血不足,胞脉失于濡养所致,以经期或经行前后,周期性出现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昏厥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痛经两类。前者不伴有盆腔器质性病变;后者常伴有器质性病变,如子宫内膜异位、子宫腺肌症等。

病因:
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湿热瘀阻、气血虚弱、肝肾亏虚

病机:

素性抑郁,愤怒伤肝而致气滞血瘀;或感受寒邪,过食生冷,冒雨涉水,久居阴湿而致寒凝血瘀;或湿热内蕴,感受湿邪而致湿热瘀阻;邪伏冲任,下注胞宫,冲任不畅,胞脉壅滞,“不通则痛”。脾胃素弱,化源匮乏,大病久病,失血过多而致气血虚弱;或禀赋素弱,房事不节而致肾气亏损;

冲任不足胞脉失养“不荣则痛'


病位:

病位在冲任、胞宫


病性:

有寒热虚实之分


基本情况:
患者,女,21岁,

主诉:

痛经5年。

现病史:

患者平素月经规律,经前乳房胀痛,一月一潮,7天干净,量中等,前三天量多,后四天减少至无,色暗红,伴血块,腰酸。五年前淋雨后出现经行腹痛,得温则舒,痛不可忍,需服止痛片方可。得知同事受益砭法,遂求砭法治疗。

症见:面色正常,自述日常怕冷,冬日常手脚凉,纳眠正常,二便调,舌淡红,苔白,脉细。    

既往史:既往体健

诊断:痛经

证型:寒凝血瘀

中医辨证依据:
患者素体阳虚,寒邪冲任胞宫,寒凝则阻碍运血,血行不畅则滞,血阻滞胞宫,发为“痛经”。怕冷,为体内有寒之象;经行腹痛,血块多为瘀血阻滞、不通则痛。结合症状、舌脉,亦辨证为寒凝血瘀。

砭治方案及方义:
1.头部、背部督脉、膀胱:

①督脉膀胱经,提升一身之阳气,头部重点选百会、通天:太阳主开与天气相通,“通天”有使上下相通,使肺气宣发之意,有了宣发才能更好的肃降,《针灸甲乙经》“通天……足太阳脉气所发”,风池、风府、天柱、肩井为重点。

②肺俞、心俞、脾俞、肝俞、肾俞,肺主气,心主血,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肝肾藏血,肝脾肾三脏同治;

2.心肺背部投影区,重点穴肺俞、心俞益气养血。

3.肝脾肾背部投影区:

①京门、章门、大包:京门肾之募穴,募穴是脏腑之气汇聚的穴位,有调节脏腑功能的作用;

②章门为脾之募穴五脏之会穴有很强的调理五脏健脾益气之功;

③大包为脾之大络,有疏肝健脾的作用,功同逍遥散。

4.上肢心经、心包经、肺经、三焦经,益气养血,调整周身。

5.双侧京门连线为底边到长强穴的倒三角区域即大八髎区有温肾助阳调经止痛的作用。

6.女性经带胎产的问题:

①带脉、五枢、维道,关元到曲骨,京门到风市,整个臀部下到承扶,双侧腹股沟;

②中极、关元:中极为膀胱之募,关元为小肠之募穴二者均为足三阴与任脉之交会穴,有温补下元之功能。

7.下肢足阳明胃经及脾经的阴陵泉、地机、三阴交:

①足三里:健脾和胃、扶正培元、通经活络、升降气机;

②阴陵泉、地机、三阴交调经止痛,健脾和胃。《怡堂散记》“善补肾者,当于脾胃求之”

病情观察:

第一次施刮过程中:患者施刮部位痛不可触,带脉部位出痧为暗紫色,提示寒凝之重,尤其在环跳部位及居髎至风市段出现大量痧包;

经过两次刮痧:患者行经腹痛已较前明显减轻,痛可忍受,停服止痛药;

继续刮痧共计5次:痛经彻底解决,随访3个月未复发。
 
患者第三次刮痧居髎到风市段的一窝痧包:
 

第三次出现黑痧:
小编友情提示:文中案例仅供参考,辨证施治是中医学的基础,如有需要请咨询专业人士哦~

作者:王怡军,审稿:乔东鸽,王红霞。河南省中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