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岁时的轨迹(6)杂节(2),小历繁多均习俗

 雪岸飞鸿 2020-02-18


杂节(2)小历繁多均习俗

雪岸

如梭四季一年年,

节气尤其说不完。

小历繁多均习俗,

从头细数亦殊观。

在此再一次引用【天干地支的源流与应用】(第32页)的一段话。这就是:“除了端午、中秋、重阳等具有普遍性的传统节日外,我国民间还有很多这样那样的传统节日,可以统称之为杂节。有的书将它们称之为杂历或小历。这些杂节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形成的时间有早也有晚,制定的依据自然也不相同。”

【民间风俗志】云:”中国的传统节日体系萌芽于先秦时期,成长于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定型于隋唐两宋时期。尤其是在秦汉魏晋时期,中国的节日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新的社会经济条件、稳定的历法、道教和佛教的浸润,是这一时期节日习俗欣欣向荣的生长点和营养素。”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节日序列以梁代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为代表。包括正月一日、元旦、正月七日人日、立春日、正月十五日、正月晦日、二月八日、春分日、社日、寒食、二月二日、四月八日、四月十五日、五月五日、夏至节、六月伏日、七月七日夜、七月十五日、八月十五日、秋分、九月九日、十月朔日、冬至日、十二月八日、除夕等。其中正月十五还未形成灯节、清明和中秋还没有视为节日。

隋唐两宋又有重大建树。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记载列入节日的有元旦、立春、人日、上元、正月晦、中和节、社日、寒食、清明、上已、佛日、端午、朝节、三伏节、立秋、七夕、中元、中秋、重九、小春、下元、冬至、腊日、交年节、岁除等,并流传到现代。

当然,这其中既包括了传统的为人们共用的传统节日,也还有不少民间的,或带有地方特色的,或因某种其他因素而形成的杂节。

除去一年的二十四节气,以及在【岁时的轨迹(5)杂节(1)阴晴冷暖等闲看】一文中,说到的数九、三伏、夏九九、梅雨、寒婆捡柴、三莳等六个杂节外,从笔者所了解的,特别是为笔者所熟知的故乡旧时的情况看,还有相当多的杂节。以下摘其主要的,按季节分述。

春季的杂节

属于春季的杂节具体有:人日、上已日、二月二、花朝、春社、寒食节、正月二十的“天穿日”(北方各地有做煎饼置屋上补天穿习俗)、正月二十或二十五的“天仓节”(或曰添仓节、填仓节”)、二月初一的中和节或太阳的生日、二月初三的文昌帝君诞辰、二月十二的花朝节、二月十五的真元节(太上老君诞辰)、二月十九的观音诞、三月三的蟠桃节、三月初五的大禹诞辰、三月初六的麦王诞辰、三月十五的龙王诞辰、三月二十二的天后(妈祖)诞辰、三月二十八的东岳大帝诞辰等。

大家知道,阴历从腊月腊八节开始,到第二年的正月十五闹元宵止,其中有不少的杂节,留待以后专题叙述。

人日

人日,又称人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是人类的生日。【荆楚岁时记】云:“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粘屏风,亦戴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登高赋诗。”人日始于汉,发展于魏晋,唐代更重视。每至人日,皇帝赐群臣彩缕人胜,又登高大宴群臣。【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基础知识】(第349页)云,正月初七为人日。正月一日至八日,按鸡、狗、猪、羊、牛、马、人,谷的名称以代日,故七日为人日。明代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云:“人日题诗寄草堂。”

花朝

俗传农历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称花朝节,简称花朝,俗称“花神节”、“百花生日”、“花神生日”、“挑菜节”,流行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等地。节期因地而异,大致在节气“惊蛰”到“春分”之间,中原和西南地区以夏历二月初二为花朝;江南和东北地区以二月十五为花朝,据说这是与八月十五中秋节相应,称"花朝"对"月夕"。此外,还有一些地区以二月十二或十八为花朝节。这种现象,可能与各地花信的早迟有关。花朝节由来已久。最早在春秋时代的《陶朱公书》中已有记载。至于“花神”,相传是指北魏夫人的女弟子女夷,传说她善于种花养花,被后人尊为“花神”,并把花朝节当作纪念她的节日。

社日

社日,在古代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

社是一个会意字,左边属于象形字,原字形为示,形似一个三条腿的案子上放着一块当作祭品的肉。右边的土指的是土地神。所以说社的原始意义就是祭祀土地神。祭祀之日就称为社日。在汉朝以前,只有春天有社日,汉以后增加了秋社。每到社日,村人们集合起来,去土地庙烧香、放鞭、上祭品,还要敲锣打鼓、唱戏、玩杂技。唐代王驾【社日】云: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立春后五戊为社。最初系指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叫社日,以后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也叫社日即秋社,分别称春社和秋社。春社敬祀土神以祁褥农业丰收,秋社敬祀土神以酬谢农业获得丰收。

这一天也称二月二。民谚云:“二月二,龙抬头”,又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此龙非地上之龙,而是天上之苍龙星区。每当二月初昏,此龙星从东方地平线下探出头来,后逐日升上天空。这一天,民俗要炒苞谷花,放在门墩上。就是:二月二,炒门墩,蝎子蜈蚣断了根。保家人平安。又有人云,一年大旱,龙王背天帝下雨解除旱情,天帝一怒将其压在阴山下,并说金豆开花才能放出。百姓为解救龙王,以炒包谷开花应金豆开花,而骗过天帝,救出龙王。

上巳节

俗称三月三。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郊外游春等内容。上古时代以“干支”纪日,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谓之“上巳”。《周礼》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魏晋以后,上巳节的节期改为阴历三月初三,故又称“重三”或“三月三”。“三月三”的来历,可推到追念伏羲氏。伏羲和其妹女娲抟土造人,繁衍后代,豫东一带尊称伏羲为"人祖爷",在淮阳(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庙,由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为太昊陵庙会,善男信女,南船北马,都云集陵区,朝拜人祖。还相传,农历"三月三"也是王母娘娘的生日,是其开蟠桃会的日子。因此“三月三”也叫“王母娘娘千秋节”,这一天的传统民俗就是踏青春游、登山逛庙会、对情歌。

寒食

冬至后105日称寒食,刚好是清明日的前一天,所以寒食与清明往往并用。唐代徐师川诗云:“一百五日寒食雨,二十四番花信风。”寒食节在明代以前是一个重要节日,宋以后退为次要节日,再以后被并入清明。寒食节有两项重要活动,一是禁火,二是扫墓。禁火是为了纪念晋文公的忠臣介子推被火焚介山之事。为此一个月内不烧火做饭,尽吃冷食。实际这是后人附会。早在春秋时代,【周礼,司桓氏】就有仲春二月“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的记载。就是人们将旧火灭掉,到三月时再由宫中将新的火种传到民间。新旧火交替之日就是寒食节。杜甫诗云“朝来新火起厨烟。”寒食并入清明后,禁火习俗消失了,扫墓则成为清明的一项主要活动。当然清明内容丰富得多,尤其是清明节顺便为之的踏青、游春。其中,扫墓包括给坟头添土,修整树木,剪除杂草,打扫坟茔,烧纸燃鞭,祭祀祖先。

夏季的杂节

属于夏季的杂节有:四月八的浴佛节、六月六的天贶节(源于北宋宋真宗皇帝梦见神人降天书【大中祥符】,而举行接书仪式,贶,意为赠送。这一天还有曝晒节、晒经节、晒书节、晒衣节、姑姑节、迎女节等名称)。还有次一些的节日,如四月十八的碧霞元君诞辰、四月二十八的药王诞辰、五月十三的关帝诞、六月十三的鲁班诞,以及六月初一的过半年。

浴佛节

节日时间为四月八日。形成于佛传入中国之后的东汉。其为释迦弁尼佛降生之日。每浴佛,多设洒饭,布席于路,经数十里,民人来观及就食。寺庙则高斋,以五色香汤浴佛,作龙华会。后又增加民间乞子内容。

伏日,即入伏节

起源于秦,随后固定。伏日祭祀,也为农家自我酬劳之节,并顺便祭祀神灵和祖宗。【荆楚岁时记】云:“六月伏日,并作汤饼,名为避恶。”

六月六

历史上与清明、端午、中秋、重阳节齐名。还属于学生放假的节日。被教书先生称为暑节。这一天,新女婿要回妻家探望岳父母,外孙要走外婆家,甚至侄女也要看望姑母,这叫望夏,是夏季对姻亲的探望。这一天,又称晒衣节、晒虫节、洗浴节。这一天还是谣族的小年,当半年来过。

秋季的杂节

属于秋季的杂节有:立秋节、七巧节、中元节(七月十五,道教中乞求免罪,佛教为亡人解脱苦难,以及冥府开禁、鬼魂过年和儒教的祭祖),还有八月二十七的孔子诞辰、

立秋节

【礼记,月令】云:“是月也(孟秋之月),以立秋,先立秋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阐释,盛德在金。天子乃齐(斋)。”即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候、大夫,以迎秋于西郊。可见这个节日是由朝廷主导的节日。

七月七日

从魏晋南北朝,人们把七月七日(属重七),当作一个暴晒衣物的日子。从汉代以来,便有七夕乞巧之说,即七巧节,属于妇女学习交流手工技艺的节日。汉末才有牛郎织女隔河相恋的传说。七月七日,也是曝晒衣物之日。如今,七巧节也可以说是我国的情人节。

中元节

唐代将正月、七月、十月十五合称为三元日。

七月十五为中元节,是佛教节日。当日僧尼道俗悉营盆(盆储百味,供养诸佛)供诸寺。同时也是道家节日,道家以七月十五为中元。七月十五日,农村俗 称七月半,同时也是农村的祭鬼之节。

冬季的杂节

属于冬季的杂节的有:立冬节、寒衣节。冬至节。腊八节,祭灶或小年(腊月二十三)等。

立冬节

【礼记,月令】云:“先立冬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还返,赏死事,恤孤寡。)十月立冬为节者,冬,终也。立冬之时,万物终,成为节名。

寒衣节

节日时间为十月初一,也可以说是一个鬼的节日。人们剪五彩纸衣,拿到先人坟前烧化,算是为先祖送了寒衣。流寓在外之人,于通衢大道上焚化纸线,以让先人领取,并划圈,防孤魂野鬼来抢。另在外不划圈处烧纸线,任孤魂野领取。当然笔者的故乡把烧纸线送祖先之事,改在七月半。

冬至节

俗语云,冬至大于年。节日从周朝开始。【周礼,春官宗伯】记载:“以冬至口,致天神人鬼。”朝廷要举行郑重盛大的祭天仪式。此日,臣子要行朝贺礼。臣子和百姓、百姓和百姓之间也行庆贺之礼。同时民间要祭祖享先,此日百姓家则是吃混饨或饺子。除此之外,后来发展到冬除和守夜的习俗。在山西等地,旧时学生这一天还要向先生送豆腐,故又称豆腐节。

古代私塾,从正月十六开馆到腊月二十闭馆,期间但凡清明、端午、六月六、中元、中秋、重阳、冬至都要放假。

下元节

十月十五的下元节,起源于唐,但后来未被群众认可,过得十分冷清。现在几乎无人知有此节。

腊八节 

在【史记,天官书】用了“腊明”一词。腊明,腊月之明日。南朝梁时人宗懔作【荆楚岁时记】,叙楚地之乡土风俗云:“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谚语: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并击细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到了宋代才有腊八吃粥之说。【天中记】卷五云:”宋时东京十二月初八日,都城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谓之腊八粥。“这才使腊八与释迦牟尼的出家日搭上了关系。其实,腊八属我国传统节日。在西周时,我国人就在冬季里举行腊祭。【礼记,郊特牲】曰: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如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也。”腊八即腊八神。后人讹传,以为是腊月初八祭祀,供品合聚万物,于是今日合聚各色杂粮蔬菜果。自宋代腊八粥出自都城大寺,此节方与佛教结缘。进而传说为佛祖出家之日,当然要年年纪念。

祭灶神

时在腊月二十三。民谚云,二十三,祭灶官。在先秦就有祭灶之举,不过那时是在夏季。礼记,月令】记载,夏日孟、促、季一个月,“其祀灶”。汉代改在腊月。此后腊月常以祭灶。近世以降,关于灶神传说逐渐丰富。言此神名张奎,为一家之主,每年腊月二十三回到天上,报告人间是非善恶,初一五更回到人间。祭灶时一飨之以灶糖,粘住其嘴,让他上天只讲好不讲坏;二不准女人祭灶,怕他与女人有染。宋人范成大诗云:“男儿酌献女人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此外,腊月二十三,也是小年节。年节歌也是从这一天唱起,如“二十三,祭灶天;二十四,扫灰尘;二十五,打豆腐——”的过年歌,就是从腊月二十三唱起。

在此,顺便要说到的是:新年,无疑是我国传统节日的首要节日。在这个节日中,包括了一系列的小节日,也可以称之为杂节。具体有:(1)除元旦(即正月初一的始时辰)外,有元日(即正月初一这一天),其仪式是出方或出行、拜天地和诸神以及宜享先(包括到寺庙烧香)和拜年(拜爷亲);(2)初二媳妇回娘家拜年;(3)初三送年(即将过年请回来并供奉的祖宗从家里送走),为姑父母拜年;(4)初四是迎神、接神。传说腊月二十四,诸神上天,朝贺玉帝并述职,正月初四诸神下凡来执事。故此天为迎神或接神;(5)初五破五,即送穷节。上海则是初五接财神;(6)初七为人日(前面已作介绍);(7)初八为谷日,在民间为谷神节;(8)初九为玉皇大帝诞辰;(9)初十为石头节、石头生日,也称老鼠娶亲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