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宫遗留文竹家具鉴赏

 芝润斋 2020-02-18
“文竹”又称“贴黄”或“翻簧”,其工艺程序是将南竹锯成竹筒,去节去青,留下薄层的竹黄,经过煮、晒、压平后,胶合在木胎上,然后磨光,再于上面刻饰各种人物、山水、花鸟等纹样。

中国是一个盛产竹子的国度,自古以来,先民们便对那傲骨挺拔、不畏霜寒的竹子有着不可言语的特殊偏好,所谓“茂林修竹”、“汗青留名”之说,都与竹子有着密切的联系。

故宫博物院珍藏:清宫遗留文竹家具鉴赏

古人不仅爱竹,更喜欢以竹为材料雕琢精美绝伦的工艺作品,使竹刻艺术成为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宝库中一朵璀璨的奇葩。

纵观世界文明发展的历史,从来没有哪个民族能够像中华民族这样,对于竹子及竹刻艺术有着如此痴迷的钟爱。从有关文献记载来看,我国的竹刻历史相当悠久:“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可知削竹为简册,文字书于竹,至少在商代已经流行。

故宫博物院珍藏:清宫遗留文竹家具鉴赏

▲战国 郭店楚简《太一生水》

又据《礼记·藻》:

“笏,天子以球玉,诸侯以象,大夫以鱼须文竹,士竹,本象可也。”

说明竹笏是周朝仅次于玉,象牙笏的礼器。然而,由于历史与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实际的考古发掘中,极难找到商周时期的竹制品。

故宫博物院珍藏:清宫遗留文竹家具鉴赏

▲明 象牙笏板(笏即“朝板”:是古代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需要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 )

目前所见较早的竹雕器是湖北江陵拍马山战国楚墓中出土的 三兽足竹卮 和西汉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 雕龙纹髹彩漆竹勺柄

故宫博物院珍藏:清宫遗留文竹家具鉴赏

▲西汉 雕龙纹髹彩漆竹勺柄

南北朝时期,竹刻制品由于其制作精细,已成为皇帝赏给臣民的一种赐物。《南齐书·明僧绍传》就有六朝时期齐高帝御赐明僧绍竹根如意笋箨冠的记载。北周时庾信《奉报赵王惠酒》诗有“野炉然树叶,山杯捧竹根”的诗句,可知当时雕竹器物的使用情况。

故宫博物院珍藏:清宫遗留文竹家具鉴赏

▲清 竹刻诗文如意(南京正大2018春拍拍品)

到了唐代,竹刻艺术有了较大发展,“留青”技法盛行。今天在日本的奈良正仓院所藏我国唐代竹刻“人物花鸟尺八”(尺八,唐时的一种乐器,又称“箫管”或“竖管”),从头到尾刻满图案花纹。

故宫博物院珍藏:清宫遗留文竹家具鉴赏

▲唐 人物花鸟尺八(日本正仓院藏)

几名仕女,或在树下扑蝶,或在园中采擷花草,或在石上弹琴,其翩翩之姿,呼之欲出,笑容可掬的神情,跃然竹上。它从构思到制作,都说明竹刻技术在唐代已经成熟。

宋代,竹刻艺术有了新的发展,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记载宋詹成造鸟笼:

“四面皆花板,于竹片上刻成宫室、人物、山水、花木、禽鸟、纤悉俱备,其细若缕,且玲珑活动。”

精巧冠绝于世。

故宫博物院珍藏:清宫遗留文竹家具鉴赏

▲清 竹雕红梅报喜杯(南京正大2018春拍拍品)

竹刻成为专门的艺术,是自明代中期开始的。

明嘉靖年间,在嘉定、金陵等地出现了竹刻艺术的流派,当时的嘉定竹刻名家是朱松邻、朱小松、朱三松祖孙三代,擅长竹根雕和竹节雕。

入清以后,竹刻艺术又有了新的发展。这一时期的竹刻名家辈出,各创一格。如清初竹刻名家吴之璠、嘉定名家封锡禄等,所制作品妙造自然,精巧绝伦。

故宫博物院珍藏:清宫遗留文竹家具鉴赏

▲清中期 吴之璠款竹雕山水人物纹小笔筒

清政府为了满足皇室贵族的特殊需要,沿袭明代设置专门机构的作法,督促生产、兼收税赋。当时工部所属有造办所,掌典银工、绣工等5种官办工场,于南京、苏州、杭州设织造局,于景德镇设御窑厂。

竹刻方面也不例外,这一时期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又发明了一种新的技法,称为“文竹”

“文竹”又称“贴黄”“翻簧”,其工艺程序是将南竹锯成竹筒,去节去青,留下薄层的竹黄,经过煮、晒、压平后,胶合在木胎上,然后磨光,再于上面刻饰各种人物山水、花鸟等纹样。

故宫博物院珍藏:清宫遗留文竹家具鉴赏

▲清 竹簧山水诗文花瓶(南京正大2018春拍拍品)

竹簧打磨后,呈色如年代久远的象牙,再同乌木、紫檀等深色木料结合使用,更突出了明暗对比分明、花纹显著的特点。

其中有一种透雕作法,即在粘贴好的竹簧上,将花纹部分镂空,呈现较深的木质底色,具有剪纸及雕漆般的效果,可以说把文竹的做法发展到了极致。

故宫博物院珍藏:清宫遗留文竹家具鉴赏

▲清 竹簧福寿纹银锭形盖盒(南京正大2018春拍拍品)

文竹器物究竟起源于何时,目前尚无定论,不少专家学者认为这种竹刻装饰手法起源于清初期,成熟于清中期。

故宫博物院珍藏:清宫遗留文竹家具鉴赏

▲清 竹雕竹林七贤笔筒(南京正大2018春拍拍品)

故宫博物院珍藏:清宫遗留文竹家具鉴赏

▲清 竹簧伯牙鼓琴笔筒(南京正大2018春拍拍品)

故宫博物院珍藏:清宫遗留文竹家具鉴赏

▲清 竹簧伯牙鼓琴笔筒(局部)

至于清宫内何时流行这种做法,今已很难查考,以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造办处活计档》来看,文竹器物在清宫内的大量出现应是在乾隆早期。如乾隆二十四年内务府造办处行文中有这样的记载:

(二十四年)闰六月十六日郎中白世秀、员外郎金辉来说太监胡世杰交文竹小瓶一对(带鸡翅木座)、文竹昭带一件…

这是目前文竹器物在宫内出现的较早记载,据此可以推断,文竹器物当在乾隆年间以后大量进入宫中。

故宫博物院珍藏:清宫遗留文竹家具鉴赏

▲清 竹簧福庆有余签筒(南京正大2018春拍拍品)

造办处是清代皇宫的御用作坊,隶属于清宫内务府,它是专门负责制造和修缮御用物品的职能机构,因为直接贴近皇帝的生活,故在清宫内务府下属的各个机构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造办处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手工艺匠人,乾隆南巡以后有可能从南方引进了制作文竹器物的能工巧匠,专门为皇宫制作文竹器物。

故宫博物院珍藏:清宫遗留文竹家具鉴赏

▲竹簧松涧话友如意(南京正大2018春拍拍品)

在乾隆年间的内务府造办处档案内,可以发现大量的有关“文竹”器物的记载:

故宫博物院珍藏:清宫遗留文竹家具鉴赏
故宫博物院珍藏:清宫遗留文竹家具鉴赏

▲清 竹雕银内胆瑞兽杯(南京正大2018春拍拍品)

清宫收藏的文竹器物,除了清宫御用作坊—造办处制作外,还有南方各地的督抚进贡的各类文竹(贴黄)器物。

故宫博物院珍藏:清宫遗留文竹家具鉴赏

▲清宫旧藏 文竹夔纹海棠式两层套盒

作为一种既可品玩赏鉴、又与平日生活紧密相关的日常应用器物,文竹已进入帝王家居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使用范围相当广泛。

由于文竹器物生产、制作的年代相对较晚,其大量盛行当在乾隆以后,故及至今日仍有相当一部分保存完好。

故宫博物院仍珍藏一批清宫遗留的文竹家具,它们无一不是精工细作,至今风采依旧,灵秀可人物:

文竹提梁小柜

故宫博物院珍藏:清宫遗留文竹家具鉴赏

▲高30.4厘米,宽26.9厘米,深13.3厘米

小柜做成形似“一封书”式的方角柜形式,柜顶做成近似的盝顶样式,饰以一匝莲瓣纹,柜顶上端安有铜提梁。柜门为硬挤式对开两门,门框边沿及中心则粘贴深色竹簧片“扯不断”及缠枝莲纹饰。

杉木胎文竹画案

故宫博物院珍藏:清宫遗留文竹家具鉴赏

▲高86.5厘米,长194.2厘米,宽82厘米

以杉木为胎,通体包镶文竹,案面下为回纹透空攒牙子,四条腿上端与案面连接,支撑着牙条的下部。前后两腿间安有罗锅枨,足端做成云头纹足。

文竹包镶小凳

故宫博物院珍藏:清宫遗留文竹家具鉴赏

▲高46厘米,面径34.5厘米

通体文竹包镶,凳面为方形抹角,凳面下有束腰,束腰上有细长的矩形开光,束腰下装有托腮,透空曲尺牙子,四条腿子做成鼓腿彭牙式,每条腿子上均开有长方形透孔,足端下承长方委角托泥。此小凳由于通体采用文竹包镶技法,其造型灵秀可人,颜色清新淡雅。

文竹小炕几

故宫博物院珍藏:清宫遗留文竹家具鉴赏

▲横54.5厘米,纵24厘米高29厘米

文竹包镶小炕几

故宫博物院珍藏:清宫遗留文竹家具鉴赏

▲长69.5厘米,宽32厘米,高28.5厘米

文竹包镶花卉图插屏

故宫博物院珍藏:清宫遗留文竹家具鉴赏

▲清中期,通高71厘米,宽41.5厘米,厚23厘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