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第一百七十二条原文:太陽与少陽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释义:(本条讲太少合病下利或呕的治法。) 太陽与少陽同时有病,自动下利的,用黄芩汤;如兼见呕吐的,用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治。 本条虽是太少合病,而病势偏重于少陽,自下利,为少陽半里之热犯及肠胃所致,所以治宜黄芩汤清解少陽,遏其内传之势,庶少陽热除而太陽之邪亦解;若兼见呕逆,再加半夏生姜降逆和胃。本论合病下利共有三条而治各不同;一为太陽与陽明合病,病势重心在表,下利乃风寒表邪所致,所以用葛根汤解表为主。 太陽与少陽合病,即太陽与少陽的病证同时俱见。少陽火郁不伸,邪热内迫,下趋大肠,故“自下利”。仲景以“自下利”作为本条的主证,对表证略而不提,说明病证偏重于里。下利因少陽之热移行胃肠所致,病证当见大便不爽、腹痛下重、肛门灼热以及有红白黏秽等,具有少陽疏泄不利、气机不畅等热性下利的特点。治以黄芩汤清热止利。 黄芩汤用黄芩之苦寒,清泄肝胆邪热,燥湿止利;芍药酸寒,养陰补血,制肝胆横逆之气,缓急止痛。两药相合,为治热利之主药。甘草、大枣益气滋液,而顾护正气。 若少陽邪热逆于胃,胃气上逆而呕,于黄芩汤方中加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呕。 黄芩汤寒以清热,苦以燥湿,酸苦涌泄,酸甘缓急,体现了治疗湿热痢方的基本配伍思想,故被《医方集解》称此方为“万世治痢之祖”。后世治疗痢疾的名方芍药汤,即由黄芩汤发展而来。 辨证论治: 主症:发热,口苦,小便短赤,下利灼肛,大便利而不爽,并有热臭气,腹部疼痛,脉弦数。 成因:少陽邪热内迫陽明,胃肠功能失职。 治法:清热止利,或兼和胃降逆。 方药:黄芩汤(黄芩、芍药、甘草、大枣)。呕用黄芩加半夏生姜汤(黄芩汤加半夏、生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