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夜读伤寒-174

 白玛多吉8799 2020-02-18

            《伤寒杂病论》

                  ――第一百七十四条

原文: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一云脐下心下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释义:(本条讲风湿体痛的症治。)

      外感病八九天后,风湿相互搏结,出现身体疼痛剧烈,不能自行转侧,不作呕,口不渴,脉象浮虚而涩症状的,主治用桂枝附子汤,若病人大便硬结、小便通畅的,主治则用去桂加白术汤。

      伤寒,泛指感受外邪。八九日,言其病程日久。究其原因,是病人卫陽虚,风寒湿三邪杂揉所致。风寒与湿邪相搏,痹着于体表,经络受阻,气血运行不畅,故见身体疼痛以致到了难以转侧的程度。“不呕,不渴”,说明邪未入里。脉浮主邪在表,虚乃卫陽不足,涩因寒湿留滞不解。脉浮而“身体疼烦”,与麻黄汤证类似,应仔细鉴别。本证风、寒、湿三气杂合,痹阻肌表,患者卫陽复虚,邪盛而正衰,故使病证缠绵日久而留恋不愈。此时治法,当以桂枝附子汤温经散寒,祛风除湿。

    桂枝附子汤即桂枝汤去芍药加附子。方用桂枝既能疏散风寒邪气,又能温经通陽,附子辛热,善温经扶陽,散寒逐湿,用量较大,可以达到止痛的目的;生姜助附子、桂枝以温散风寒湿三邪;甘草、大枣减缓桂、附燥烈之性,又因“辛甘化陽”,故可助桂、附温补、振奋陽气。本方与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药味完全相同,惟桂附用量较上方为大,故二方主治的重点也就不同。彼方主治胸陽不振兼表陽不足,以脉促、胸闷、微恶寒为主证,此方主治卫陽不足,风湿困于肌表,身疼烦、不能自转侧。

      “大便硬,小便自利”,是在上述见证基础上的发展变化,同时也说明上述桂枝附子汤证,当见大便溏,小便不利。一般而言,外感风湿者,往往里湿较重。湿邪困脾,若分清泌浊功能失司,可见“大便溏,小便不利”;但若脾输布津液功能障碍,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则见“大便硬,小便自利”。

    桂枝有通陽化气利水之功,“利小便”可“实大便”,桂枝附子汤适用于“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而“大便溏,小便不利”者。

  如“大便硬,小便自利”时再用桂枝,则其利小便之功,不但无益,反而有害,使大便硬结更加严重。而白术为脾家之主药,益气健脾,助运化湿,既能止泻,又可引津液还于胃中,通利大便。并且白术还可协助附子搜逐在表之寒湿。所以风湿相搏,“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服上述两方后,或出现身如痹状,或药尽而其人如冒状者,这是用大剂量附子可能出现的毒副反映,应予重视,宜适当减少用药剂量。

辨证论治:

㈠.风寒湿痹偏表

主症: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大便溏,小便不利。

成因:风寒湿痹阻,卫陽不振。

治法:温经散寒,祛风除湿。

方药: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生姜、大枣、甘草)。

㈡.风寒湿痹偏里

主症: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大便硬,小便自利。

成因:风寒湿痹阻,脾运失健。

治法:温经散寒,健脾化湿。

方药:去桂加白术汤(附子、白术、生姜、大枣、甘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