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说人体发热是防御机制,如果感染病毒发烧了,能吃退热药吗?

 药师华子 2020-09-04

有人问华子,听说人体感染病毒后的发热,是一种防御机制,那么感染病毒之后,能不能自己吃退热药,把体温降至正常?华子回答他,退热药物只能退热,不能杀病毒。如果是轻症患者服用退热药物,可以暂时把体温降至正常值。但是如果感染没有被控制,那么药效过了之后,体温还会很快再次升高。而对于重症患者,退热药物可能不会产生明显的退热效果。

一、人体发热是防御机制

人体发热,是人类身体的防御机制。我们都知道,人的体温在37℃左右,这个温度是人体进行生命活动最适宜的温度。人类通过下丘脑的体温中枢对体温进行监测和调节。也就是说,下丘脑有一个体温调定点,常年设定在37℃,通过控制身体的散热与产热平衡,维持体温的恒定。

而37℃,也是很多病原体适合繁殖的温度。当病原体入侵人体后被免疫系统发现,就会通过神经系统反馈到下丘脑体温中枢,体温中枢就会把体温调定点升高,人体就开始发热了。也就是说,病原体对人体是一种“致热因子”。在发热状态下,病原体的活性会受到抑制,而免疫细胞活性增加,所以适当的发热对抵抗疾病是有好处的

二、退热药物的原理

通过现代医学研究,我们知道人体下丘脑升高体温调定点,主要是通过增加前列腺素的生成而实现的。可以使皮肤血管收缩,汗腺减少分泌,减少散热;同时又会使人体“打冷战”、加速肝脏代谢等方式增加产热,导致人体温度升高。

常用的退热药物为非甾体抗炎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的活性,使下丘脑中的前列腺素生成减少,可以把异常升高的体温调定点降低,体温就会降至正常了。而且退热药物只会降低异常升高的体温调定点,对正常体温不会产生影响。但是感染较重,体内“致热因子”过多的患者,使用退热药可能会无效。

三、什么样的体温需要降

适度的发热对人体抵御病毒是有好处的,所以当发热温度不高,并不建议退热。一般来说,只要体温不超过38.5℃,不需要使用退热药物。实际上不超过40℃的体温,都不会给人带来严重的伤害。一个人发热程高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其免疫力的高低。

但是长时间的发热,会使身体能量消耗大幅增加,身体比较虚弱,或是有基础疾病的病人可能会承受不住。如果发生超高热(体温大于41℃)的情况,可能会使病人的神经系统受损。所以通常以38.5℃作为一个分界点,体温高于此温度,有明显不适的病人可以服用降温药物,必要时可以同时采用物理降温。

四、目前形势下不建议自行服用退热药物

如果是普通感冒发热,可以自行服用退热药物缓解症状。但是如果怀疑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自行服用退烧药物会掩盖发热症状,有可能会漏诊,对自己的家庭、朋友和整个社会造成威胁。

所以在目前形势下,如果有发热、乏力、干咳症状的人,不建议自行服用退热药物。去有发热门诊的定点医院进行筛查才是正确的选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