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诫子篇》

 三平斋 2020-02-18

1、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澹)泊无以 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淡泊 一作:澹泊;淫慢 一作:慆慢)

 2、译文 

 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3、背景

这篇文章当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是诸葛亮晚年(53岁)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而其代表作除了《出师表》外,另一篇代表作《诫子训》作为家训,告诫子孙后代做人的最基本原则是:淡白明志,宁静致远!这也成为中国古代家训中最经典的家训!

诸葛亮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篇。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以他的智慧,总结出了这句"淡泊明智,宁静致远"的至理名言,当然也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以便这句名言后来更成为人们修身立志的座右铭。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特追封他为武兴王。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诸葛亮在后世受到极大尊崇,成为后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成都、宝鸡、汉中、南阳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赞诸葛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