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主动运用意识

 知无涯兮生有涯 2020-02-18

主动运用意识 

  我们在《概论》一书中给气功下定义时指出:气功是通过主动地内向性运用意识,来达 到改变、增强人们的身心健康水平或者说提高我们的身心平衡度。这个定义就突出了要主动 运用意识。这样下定义是不是独出心裁?我们在《概论》里讲到佛家的明心见性,道家的修 心炼性,儒家的存心养性,这个心和性都是指的意识活动。也许有人会问,我们强调运用意 识是不是在练气功整个过程中都必须运用意识?这个问题在这一章将进一步展开讲。实际上 传统气功的关键就在于练意识,每一个门派都强调它。 

  在传统气功典籍里,《唱道真言》对练心、练意这些问题写得比较突出,我们在书本上 引用了,它讲练气功关键要运用意识。不过它说的这个意识活动不是我们一般人所说的这个 意识。它讲:“泛意非意也。”泛泛的、没有一定规程的、随随便便的意念活动不是练气功的 意念。这就是说练气功的意识和普通的意识不一样。古人那时没有智能气功讲的“内向性运 用意识”这个词。他说什么呢?“意者的的确确从心发”,这个意识必须是真真正正地从心 里边发出来的,就是说你得感觉到、意识到这个意念,心里边清清楚楚。如果随随便便地想 个东西,没有意识到,自己内心里边没有感觉到它,这就不算。咱们平时的意念活动,随随 便便一动就走了,这样的意念不是练气功的意念。对“的的确确”应该这样领会。

这也是练

《智能气功科学精义》函授辅导材料 

气功的重点,从这儿突出练气功的意念。比方说咱们练捧气贯顶法的推拉,意念是“推—— 拉——”,对自己发出的这个意念自己心里边得能感觉到它,并且感觉得很清楚,这才叫练 气功的意念。“意发而心空”,意念发出去之后就完了,就不管了。如一说“推”,推和意念 一结合,结合到一起之后,那个意念就没了,就不要再想推了。一发的时候感觉清清楚楚, 了解得清清楚楚,意念一动“推”,“推”的意念完之后,过去就完了,和动作结合上就不再 留恋。因古书讲得很确切,也很简练,不经过解释理解不了它真正的内容。“有意若无意”, 这样的意念,“有意”,你得知道它,可是你又不能留恋这个意念,所以又是无意的。“意之 为用大矣哉”,这样的意念在练气功中的作用是比较大的。因为这样的意念可以聚集人体里 边的真气。真气一聚集,身体里边就可以发热,热气一升,阳气就升发出来了。这样的意念 可统帅气。阳气出来后就生药、采药、结丹,再去阴阳配合,最后结胎儿、开天门,开天门 以后出游,再返回来,这一切也都属于意念活动。后一段说的是传统气功的东西,就不多讲 它。 

  从引用《唱道真言》的这段话来看,传统气功里边关键是用意念。有些门派说:“我们 不用意识。”不对,每个门派都必然要运用意识,并且要主动运用意识。像《唱道真言》这 本书,虽然它讲的是丹道功,讲性命双修,但是它强调的是先修性功、先修意识。它先修意 识,也还需要强调意识活动,那么真正的练命功的功法也必然强调运用意识了。在《唱道真 言》里面讲了意念在整个练功过程当中的作用,在每一步功当中都必须通过意念引导着气来 发生作用。产生气也好,结丹也好,结胎也好,以及武术气功的“剑”也好,其实这都是真 气的不同表现形式。意念把气聚起来了,聚到不同程度,就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由此可以看 出,传统气功是很注重意识的作用的。 

  《丹亭真人传道秘集》对意识的作用与重要意义阐述得更加深刻,更加确切。“凡百作 为,皆主于意”,凡是我们人体生命活动当中的各种作为、各种行为、各种行动,都是用意 念来主宰的。它这样讲,就把日常生活也包括在里边了。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的一举一动、一 言一行,都是受意念的支配。(《混元整体理论》)的整体观讲,精气神是三位一体的,一切 生命活动都在神的统帅之下。它这里把这一点突出来了。)它接着举例子说,“声色嗅味皆关 于意”,闻到声音,看到颜色,各种嗅觉、味觉,这都和意念相关。听到声音,是意念听到 的:看到东西,眼睛看到,意念里也有活动;嗅觉、味觉都是和意念结合在一起的。他把意 念的活动就更加展开了。这就是说,意念活动在人的整个生命活动当中都起作用,练气功自 然也不例外。“意为即为,意止即止”,念头一动要去做事情,人的生命活动就去做;念头一 止,生命活动也就不去做了。咱们走路、拿东西、看东西等各种举动都受到意念活动的支配。当然,它讲的主要还是宏观的生命活动,微观里面的生命活动就不是这样了。在普通人当中 还做不到使意念渗透到细胞层次中去。(在整体观中将讲到,生命活动有不同的层次,一层 一层的,细胞是一个层次,常人的意念活动还渗入不进去。)但练气功之后,通过采药、结 丹、结胎,慢慢就变了,意念渗透的层次就越来越微细了。最后一句话对咱们现在和以后的 练功都是非常有益的,即“一日内,十二时,意所到,皆可为”。一天十二个时辰(子、丑、 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当中,意念一动,意念往那儿去,随时随地都 可以用它来练功。比如我这儿说话,你们听我说话,当一听的时候,意念一集中,内、外混 元气一结合就是练功。《关尹子》中说:“唯其来于我者,皆摄之以一息” 、 “唯圣人能敛万有 于一息”;后世则有“万物付之以息”之说,碰到万物,意念一动,往回一收,这就是最好 的功夫了,就是“意所到,皆可为”。当然它里面还有炼丹的含义,那就是意念一动,就有 气动,气一动就不能把它放跑了,要把它收到里边去。古人讲,道家的功都得靠意念,时时 事事把意念往回收就是练功,守住自己的心就是练功了。所以我们智能功讲主动运用意识和

《智能气功科学精义》函授辅导材料 

古人、道家讲的一样,没有区别。 

三、精神因素使人致病

这里面有两种情况,一是情绪的变化引起气的变化,所谓志一而动气。中医所说的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等,就属这类病变;另一种情况则是意元体本身的灵明度欠佳,不能准确无误地反映、处理外来的各种信息,使人呈现易病体质,这种情况多与先天状态有关。对此,中医经典《灵枢》中也有类似的论述,如《本藏篇》中说:

“有其不离屏蔽室内,又无怵惕之恐,然不免于病,何也,闻其故。歧伯对曰:……五藏者,所以参天地、副阴阳,而连四时,化五节者也。五藏者,固有小大、高下、坚脆、端正、偏倾,六腑亦有小大、长短、厚薄、结直、缓急,凡此二十五者,各不同,或善或恶、或吉或凶。”又 说:“五藏皆小者,少病,苦瞧心,大愁忧……五藏皆脆者,不离于病……”

这里要说明的是,我们并无意把上述引文做为先天意元体病的例证,只是借它来说明人的先天素质状态是人得病的根据而已。为了说明精神的先天不足可以使人致病,让我们引证道家著作《玉诠》中的一段论述:

“神浊则精气之中潜伏几分不足之因,或不足于木,或不足于金,或不足于水,或不足于火,或不足于土。有此五种不足,一遇外邪,内为牵引,是以着而成病。究竟病则精气自病,治则精气不能自治。”

就是说当神不足时,受一些外界刺激,就可引起自身精神失衡,进而引起气的失调,这类病与前述外来因素使人混元气失常是不一样的。

这里还必须讲清的是,还有一种意元体的病态,即意元体的偏执参照系对生命的影响。一般来说,偏执参照系中的内容,无论是科学的、艺术的,还是道德的参照系模板,对常态智能的人来说,既有其积极的一面,又有其消极的一面。尤其是与道德意识有关的个性、思想方法,如利己与利人、克己容人的矛盾等,练功到一定水平后,将使这些属于意元体内的活动矛盾激化,因为随着工夫的上进,意元体的灵明度不断提高,对周围事物反映的敏感度提高,反应能力也相应加强。如果参照系中的偏执模式不随着相应的提高,就会因一些琐事招致情绪失常,而使人患病。这样的病用调气的方法是难以治愈的,因为意元体统帅气的能力已随着工夫的上进而强化,调气仅是调其枝末,即使气临时正常了也无济于事,因为意元体经常发放属于病态的信息,使之继续进入病态。这些病只有提高意元体的灵明度才能获得根治。

四、混元气消耗过多

疲劳过度,是耗损混元气的主要原因。

生殖之精的过度耗损,不仅直接消耗人的混元气,而且将影响先天肾气的气场,这样势必影响肠胃对营养的吸收,影响对摄入物质的气化。这一致病机理容易理解,故不详述。

五、遗传病

这是由于父母遗传因素的不足而形成的新生个体的混元气的缺欠。这类疾病虽然现代医学寄希望于遗传基因,但目前尚未有积极可行的方法,然而混元气治疗已经在小试牛刀的过程中,见到了可喜的苗头,如血友病已有治愈的病例。

从上述可以看出,混元医学的病理观虽然比较简单,但是抓住了根本。人的病虽有形气意神的区别,但都是以气为中介,以神为主导的,抓住了神气两个环节,一切问题就都迎刃而解了。诚然,在人体具体病理变化过程中,有从气的变化引起形态变化,如气的凝聚以形成各种实体性病态物,也有因气的失衡而招致生物致病物的侵袭等,但这一切仍未超出神气变化的范畴。

Ⅳ、混元医疗观

混元整体理论运用于医疗,不仅和中医治病、西医治病有别,而且和很多气功门派所进行的气功医疗也不相同。混元医学在治病时,不是着眼于病的状况,而是着眼于人混元气的运动,使失去正常运动的混元气恢复正常。说得简单、通俗些,就是不搞辨证论治或辨病论治。这是“执一驭万”的简便易行而高效果的治病方法,我们这种提法似乎有悖常理,其实,在传统气功中是有类似论述的,如《云笈七签服气疗病》中说:

“偶有疲倦不安,便导引闭气以攻其患,必存其头面、九窍、五脏四肢至于发端,皆气所在,觉其气行体中,起于鼻,下达十指末,则澄和其神,不须针药灸刺。凡行气欲除百病,随病所在做念,头痛念头,足痛念足,和气往攻之,从时至时,便自消矣。时气中冷,可用闭气以取汗,汗出周身则愈矣。”

这就是说,服气治病(传统气功治病的一种方式)是不需要辨证施治的。只要能够用意念把气引到病所,使气通畅无阻,则病就会自然痊愈。另外,混元医学治病,强调治神,一方面用语言稳定其精神,使之了解混元医学的威力,树立治疗疾病的信心,对此我们称做“话疗”。这不仅是治疗“心病”的重要方法,而且也是治疗身病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练功与调气时,注意精神的调整。若能使病人的神得到调整,往往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若不调神,有的病则不易治。对此《涵三语录》中也有类似论述:

“身病可药,心病难医,外魔可降,内魔难制……我悲众生,为作医王,疗其心病,服其内魔。心病既除,内魔克净,外魔焉侵?若不攻心,病入膏肓,魔炽于内,外魔孔彰。   

调神所以有如此重大作用,关键在于神对气的统帅作用。《太上导引养生经》中说:

“夫气者主于心,心邪则气邪,心正则气正。气所举手动足,喜怒哀乐,莫不由心,心之动念,莫不是气。气感意,意从心,如此气全则身全,气绝则神灭,神灭则身死。”    

这一切都充分说明,传统气功治病也是非常强调精神的。

混元医学认为任何疾病都是可以治愈的,因为病虽有形气意神的不同,但都是不同层次的混元气的异常变化的结果。既然正常的混元气可以和外界混元气混化发生变异以成病,那就一定可以在病的基础上,再一次和外界混元气混化发生变异而走向正常。就是说,任何疾病都应该而且可以是可逆的。对此,传统气功著述,《太清养生下篇》中也有类似记叙:

“经曰,人之身12大节,360小骨,孔孔相对,脉脉相通,新气与故气交错其间,新气或顿阻、或循行,故气或流通、或壅滞、或俱塞、或并驰盖壅滞者,阳气之聚而为块瘕者也;顿阻者,阴气之积而为肿疡者也。气既能蓄积,则亦有分散之理。凡患之所在,可用导引以散之,和气以攻之,时意以送之,清气以润之,咽津以补之。

这段引文,不仅阐明了疾病可以治愈的观点,而且例举了治病方法。这里所述的治病方法似乎繁杂,究其要,不外意念、气与导引而已;这与智能气功的主张是很相近的。    

混元医学治病,虽然有练功治病与外气治病两途,但都是从混元气出发的,都是强调以神意统帅混元气来战胜疾病的,其治病面之广、疗效之快,使人不可思议。这已被数以百万计的人们的实践所证明,这里无需烦述。对于混元气的威力,尤其是灵通混元气的威力,在《人的混元气》的有关章节中,已做了详尽阐述,这里不复赘。为了让智能气功功友进一步了解混元一气的威力,下面谨摘引五原混一老人《炁经》中的一段论述:

“吾知渺微如来之法,及混元先天一气,无在而非光照之区。是光非凡光,非人光,非神光,非佛光,非所见光,非宇宙光,非六合之光,乃玄妙之理。然此不能磨灭一切大无畏之光。其光也,乃有所见、乃无所见;乃有所照,是乃奉不可照见,乃能有所照见,心灯之光……是《谓先天混元一炁心光。”

这段引文阐述了混元气是先天的心光(即意元体呈现出的功能),能进入一切领域,所谓“无在而非先照之区”。

诚然,混元医学也并不能把所有的病都治好,因为病愈与否,与病人的精神状态有着密切关系,如果病人的精神状态不能得到改善,轻病(指未累及意识者)固然可以在强大的气场作用下而霍然痊愈,众多有粉瘤脂肪瘤的人,经组场肿瘤当即消失就是明证。但是重病人,尤其是精神上对病的负担较重而无治疗信心的人,是难以收到良好效果的。因为病人的这种心态就可以引发疾病。《性命圭旨》中说:“心病则身病,心不病则身不病,故身病由于心病。”至于哪些病能治,哪些病不能治,只有通过实践经过总结,才能见分晓。未经治疗之前,是难以断定其结果的。有人说,气功治病,只能治那些中西医治疗效果不好的病,我们认为,这种观点不仅没有任何根据,而且也不符合逻辑思辨,试一思索就知其非了。既然中西医治不好的病(相对来说,这些病是难度较大病)气功都能治好,为什么中西医能治疗的病对气功医学来说,反而不能施其神威呢?征其实际,常见病、多发病施以气功治疗,收效往往也是非常显著的。

以上所谈的主要是针对医治疾病而言,这些内容属于狭义的混元医学。若从广义的混元医学来说,智能气功的全部练功效果,无一不是医治人的身心的偏颇。练功初级阶段的提高人的身心健康水平固然为此,高层次的克除我执、改变参照系的内容,同样也属于治疗心病的内容,而这是智能气功科学的根本任务。这是中西医学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养真集》曾明确指出:“名医治人身病,三教圣人治人心病。”这里所说的心病,不是简单的情志性病,而是影响“超凡入圣达真”的那些心态。在气功科学里,可调控意念属律动的正念,起聚集能量的作用,因而呈现出健康的精神状态。非调控意念则是乱动的杂念,起消耗能量的作用,因而呈现出病态的精神。练气功则是远离这种病态而进入健康态,使人能够逐步达到自己生命活动的自由境地。

混元医学治疗疾病,强调群体的组场效应,无论外气治病还是练功治病,都强调组场。至于如何运用外气与组场治病,则属于“智能气功科学诊疗学”的内容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