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第二百三十六条原文:陽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饮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注:①热越:里热发越于外,即热邪能够向外发泄。 ②剂:与“齐”相通。 ③水浆:泛指饮料,如水、果汁、蔗浆之类。 ④瘀热:邪热郁滞在里。 释义:(陽明病湿热发黄(热重于湿)的证治。) 陽明病,发热汗出的,这是热邪能够发越于外,故发黄症不可形成。若仅见头部出汗,到颈部为止,身上无汗,小便不通畅,口渴想喝汤水,这是湿热郁滞在里,势必出现肌肤发黄。主治用茵陈蒿汤。 陽明发黄,多由于湿热郁蒸所致。形成湿热郁蒸的条件,主要是无汗与小便不利,无汗则热不得越,小便不利则湿不得泄,湿热交蒸,郁而不达,因而酿发黄疸。但头汗出,齐颈而还,乃是因湿热内郁而熏蒸于上的缘故。里热炽盛,所以渴引水浆。治疗湿热发黄,要在清热利湿。本症治以茵陈蒿汤,取其苦寒通泄,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出,湿去热清,则发黄自消退而愈。 陽明病热盛,蒸迫津液外泄,湿热有排出之路(因汗出而热邪得以发泄,亦因汗出而无留湿之弊),一般不致发黄。如果陽明病仅见头部汗出,至颈而止,周身无汗,又有小便不利,说明热邪不得外越而湿邪亦不得下泄。头为诸陽之会,湿热壅盛,熏蒸于上,故可见头汗出。热欲外越却因湿邪羁留而不得越,故周身无汗。湿欲下泄,却因热邪纠缠,而反小便不利。湿热相合,胶结不解,热不得越,湿不得泄。湿热郁阻于内,即所谓“瘀热在里”;湿热熏蒸肝胆,胆汁不循常道,泛溢肌肤,则身必发黄。湿热交阻,气化不行,津液不能上布,故其人“渴引水浆”。在这里“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不仅是湿热郁阻的外在表现,而且也是形成湿热病的内在机制,因此具有重要的辨证意义。 湿热发黄,有以湿盛为主者,有以热盛为主者,也有湿热相当者。本证有发热、渴饮水浆等证,说明热重于湿,治用茵陈蒿汤清利湿热。 茵陈蒿汤由茵陈蒿、栀子、大黄三药组成。茵陈蒿清热利胆除黄,为治诸黄专药,无论陽黄、陰黄均可使用。大黄善于破结行瘀,推陈致新,泻热导滞。本证湿热发黄,为湿热胶结并涉及血分,故谓“瘀热在里”,用大黄不仅能荡涤肠胃以泻热实,而且能行血导滞,以破湿热之蕴结。栀子苦寒而质轻,善清三焦之热,兼能通利小便,驱湿热下行,以导邪从小便而出。三药合用,主要使瘀热、湿浊从小便排出。方后注云:“分温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这不仅说明本方的主要作用是导湿热而利小便,也补充说明本方湿热发黄应有腹满等症。 辨证论治: 主症:身黄(目黄、身黄)如橘子色,发热,无汗或头汗出,身无汗齐颈而还,小便不利色黄,口渴,腹微满。 成因:湿热蕴结,熏蒸肝胆,兼腑气壅滞。 治法:清热利湿退黄。 方药:茵陈蒿汤(茵陈蒿、栀子、大黄)。 己亥年九月初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