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四节、阳明病变证 一发黄证(一)湿热发黄

 学中医书馆 2015-03-01
第四节、阳明病变证
一、发黄证:
(一)、湿热发黄:
1、湿热兼里发黄(茵陈蒿汤证):
原文236、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解词:(1)热越——指热邪向外发越。
        (2)水浆——指饮料。
        (3)瘀热——指热邪郁滞。由于湿热发黄涉及到湿热郁结血分的问题,故用“瘀热”而不用“郁热”。
语译:阳明病,发热汗出,为热势向外发泄,邪有出路而不能发黄。若热与湿相合,湿热郁遏,出现但头汗出,至颈而还,身体无汗,又加之小便不利,渴而饮水,均可使湿热郁滞在里,邪气不得外越,熏蒸肝胆致疏泄失常而发黄,可用茵陈蒿汤治疗。
参考原文260、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199、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发黄。
提要:湿热郁蒸于里而致发黄的证治。
成因:素体湿盛,阳明热盛,湿热蕴蒸。
病性:热、实。
症状: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或无汗——发热如果能出汗,为热势向外发越,邪有出路不能与湿相合,故不能发黄。若汗出只局限于头部,至颈部而止,周身无汗,这是由于湿热相合,热邪受湿邪的牵制而不得外越所致,但头为诸阳之会,湿热上蒸,故仅见头部汗出。
        小便不利,尿赤——湿热蕴结,郁阻三焦,湿邪受热邪牵制而不得下泄。
        心中懊憹——湿热内蕴,蒸腾上达,扰乱心神。
        渴引水浆——湿热内蕴,气不化津,津不上承。
        发黄,如橘子色——湿热蕴结,阻滞肝胆,疏泄失常,胆汁外溢于肌肤。因其热盛,故身黄如橘。
        腹满——湿热蕴蒸,腑气雍滞。
辩证要点:身黄目黄如橘子色,发热,无汗或头汗出,身无汗齐颈而还,小便不利而尿色深黄,口渴,腹微满。
病机:湿热蕴结,熏蒸肝胆,兼腑气雍滞。
治法:清热利湿退黄。
方药:茵陈蒿汤。
茵陈六两,栀子十四枚(碎),大黄二两(去皮)。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现代用法用量:茵陈30g,栀子5g,大黄10g。
先煎茵陈,后入大黄、栀子,分三次服。
方解:茵陈——清热利湿
        大黄——泻热通便
        栀子——清热除烦。合用,清热利湿,泻下退黄。
现代应用:用于治急性黄疸肝炎、胆石症、蚕豆病、新生儿溶血症、皮肤病等。以湿热蕴结、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为运用要点。
实验研究证明,本方有利胆、降低ALT和胆红素、降血脂、调节脂相的作用。
案47——甲型黄疸性肝炎:
余某,女,11岁,2005年7月8号诊。
以呕吐腹胀兼身黄,目黄、小便黄5天就诊。诉一周前感冒发热,热退后开始呕吐不食,兼见身黄目黄,当时正值甲肝流行,查肝功:TBIL85UMOI/L,ALT150U/L,TTT8U,诊为急性甲肝黄疸型。中医证见身黄目黄,黄色鲜明,尿如浓茶,兼呕吐不食,腹胀满,大便4日未行,舌红苔黄腻,脉濡数。辩为甲肝湿热蕴结肝胆,胆汁外溢,热重于湿兼腑气雍滞。治以清热利湿,佐以活血通腑。用茵陈蒿汤加减:
茵陈30g,栀子10g,大黄15g,赤芍10g,丹参15g,泽兰10g,蚤休12g,板蓝根15g,垂盆草10g。水煎服,5剂。
服2剂,排大便2次,腹胀减,呕吐止,能进食。以后每天排溏便2-3次,5天后复诊黄疸明显消退,后以本方减大黄量为5g,服3剂后所有症状消失,复查肝功正常,临床治愈。
按:甲肝病毒乃湿热疫邪,熏蒸肝胆,使肝胆疏泄失常,胆汁外溢于肌肤则发黄疸;湿热困阻中焦,影响脾胃升降,则腹胀呕吐;肠失传导,腑气雍滞则大便不通。茵陈蒿汤清热利湿退黄,兼通腑导滞,与本证病机相符,故投之效如桴鼓。(余泽运医案)
在用茵陈蒿汤治疗湿热发黄的过程中,湿热未尽,黄疸未退,中气有虚的征象,每天大便在3次以上,再用茵陈蒿汤已不太合适,此时可改用栀子柏皮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