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敷衍”的一首古诗,39字有36字重复,剩3字精髓到流传千古

 昵称413468 2020-02-18

我国的文学成就灿烂辉煌,而诗词曲就是比较突出的文学体裁。谈到诗歌,大家一定想到的是李白杜甫,他们风格或自由夸张,或沉郁顿挫,千古流传。今天谈到的,有一首最敷衍的古诗,39字就有36字重复,只有三个字是重新创作的,但是能够流传千古。


最初,诗歌起源于劳动人民的民歌。一开始的民歌在韵律上面并没有严格的平仄押韵的要求。


但是传唱度最高的当属唐诗,著名的“僧敲月下门”是贾岛和韩愈之间雕章琢句的故事,他们两个也因此成了很好朋友。


我国第一本诗歌总集《诗经》记录的都是民歌,有平民传唱的,也有皇宫贵族演唱的,但是诗经里代表的民歌,相对而言在章句结构和音韵上面的要求还是没有太大的要求的。

《诗经》里这样的一首诗,全诗共3章,每章39字,当中改变的只有3个字。而当中的“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就成了千古名句。


《国风·王风·黍离》全诗是这样的: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也就是这首诗的三章里只有“苗”“穗”“实”、“摇摇”“如醉”“如噎”这产生了变化。

这看上去像极了为了偷懒而“敷衍”的一首诗。但是,这首诗当然不是真的敷衍。这是东周时期都城洛邑的民歌,“黍”值得是农作物,它代表的是家乡。“苗、穗、实”是农作物从发芽到成熟的过程,表现了时间的变迁,说明周王朝覆灭,物是人非的无奈悲戚,从中还指出了作者自身的成长,这里面的复杂,三个字就得到体现。



《诗经》章句以叠词为主,是古代歌谣号子的表达形式,它的作用是让情感展现更为深沉,达到耐人寻味的效果。“摇摇”无说明作者对于国家灭亡的内心的挣扎与忧愁,“如醉”“如噎”伴随年岁的增长层层递进,由浅入深。

全诗场景固定中通过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产生变化,情感上也是颇有层次,展现的,一个流浪异乡,国破家亡的游子形象。仅仅3个字,表现无限情感。


每个时代都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他们在实践当中得出真情实感,遗留给后世的人。像是这首诗,如果没有真情,就写不出这样的内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