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世纪的高考是什么样?回忆1998年高考

 lk高中图书馆 2020-02-18

我记忆力最深刻的高考是1998年,因为那一年我坐在高考的考场里。

那一年任贤齐的《心太软》还在流行,坐在教室里准备高考的日子里,每天都会听见学校门外的某个商家反复地放着有《心太软》的那本磁带。



临近高考,最忙碌的事情已经不是复习了,而是填报志愿。1998年的高考还是先填报志愿然后考试,理科志愿填报参考是厚厚的一大本,包括所有招生的高校,以及各个高校历年来在本市的录取人数和录取分数。文科只有寥寥几页,可报的学校和专业只有理科的四分之一左右。在这个时候,学年里的尖子生会被频繁地叫去办公室,会由教务主任和班主任亲自给他们指导报志愿。像我这样普通的学生,随意填报。


接下来的时间是高考前的最后时光,学校会放松对高三学生的管束,我们可以有充足的时间出去拍照片写同学录。特别老套的句子,比如“勿忘我”“友谊地久天长”“天天开心一帆风顺”......


高考的前一天,学校会租来大巴车,把所有要去参加高考的学生分别送去不同的考场。在考场附近租一个宾馆,安排所有人住下。与现在不同的是,并没有轰轰烈烈的送行队伍,也没有一个家长随行。每个大巴车会有一两个带队老师,我们每个考生的准考证会被收在带队老师的手里,一直到进考场之前会再发到每个人手里。

至于其他随身带的东西没有要求,一般同学们会带一些吃的,火腿肠面包汽水之类的。

我记得非常清楚,我所在的考场是市区闹市区的一所初中,就坐落在城市最繁华的商业街区。高考当天,并没有周边封锁,也没有特别显眼的交警和警察在维持秩序,因为除了考生和带队老师几乎没有家长。


与现在高考另外一个显著的不同的情况是,入考场并没有“安检”这一道工序。每一科考试之前会通知每个考号在哪个教室的哪个位置,这样就算防作弊措施了。排考场看起来很随机,但是我曾经在某一科考试的时候,与本校学霸坐邻座,中间隔着过道。

每一科考试完毕,需要赶紧去确认下一场的考场和位置。期间能碰到熟悉的人就会互相对一下答案,讨论一下题型。记得那一年的政治题出奇难,好像全校超过90分的同学寥寥无几(满分150分),我好像只考了70多分,也算是中等成绩了。


到吃饭时间,所有同学会集合在带队老师那里,由老师带着去预订的食堂统一吃饭。如果下午还有考试,会被强制去宾馆午睡。而下午考试结束以后,学生们就可以自由活动了。还记得第一天考试结束之后,我们考点的男生们就组织了一下,步行了半个多小时找了一家串店小撸了一下。之所以步行了半个多小时,主要是对这个考点的附近非常不熟悉。

按照约定时间,我们必须在八点之前回宾馆集合,老师会挨个房间查一下人数,或者跟我们讨论一下今天的考试题目。这个时候,老师们都一反往日严肃的常态,会很轻松很和蔼地跟我们交流,这也是高中三年难得地看到他们原来也可以跟正常人一样说话沟通。

那个时候考试并不带矿泉水,只有文具盒或者笔袋,里边有钢笔,油笔,铅笔,橡皮,准考证,身份证这几样东西。至于穿什么衣服,戴什么饰品都不在管控范围之内。


每个考场会有两个监考老师,按照要求他们要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圈再画上刻度,表示一个时钟。考生们有的会戴手表,那代表着这些考生家境比较好,但是大多数考生不戴手表。监考老师会在每十分钟或者十五分钟擦掉一部分圆圈。

监考老师们跟考生并没有太多接触,核对考生的过程也只是象征性地看看准考证再看一眼考生。在1998年,最可能的作弊行为就是考试的时候传纸条或者交头接耳。但是安排考场的时候已经打乱了顺序,周围没有熟人,也就没什么交头接耳的可能了。

在考试过程中,基本上不会受到什么外部干扰。即便是在闹市区的学校里考试,也并没有被校门外的嘈杂影响,甚至对校外是否吵闹没有印象。
1998年的文科考试(非小语种),只有两天考试,共考五门课,分别是数学,语文,英语,政治,历史,满分都是150分。考试结束那天,所有人集合再坐大巴车回学校。到了学校下了车就如鸟兽散各奔东西了。


很多人,那次分别是最后一次。那个年代,高中谈恋爱算是罕见的行为,互有好感的男女同学之间也都在这一刻默默离别,那份好感也会深藏内心,或许一辈子也不会再提起。

1998年,高中生涯就这么结束了,作为学生最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学习生涯也结束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