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内科学——痹病

 nmcd350 2020-02-19

中医内科学——痹病

一、概念

痹病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致使经络痹阻,气血运行不畅,引起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二、病因病机

1、风寒湿热,侵袭人体

中医内科学——痹病

2、痰瘀交结,痹阻经络

药物所伤

中医内科学——痹病

误治,久病

中医内科学——痹病

三、诊断要点

1.发病特点

年龄、性别无差异,但青壮年和体力劳动者、运动员、体育爱好者易于罹患。其病情轻重多与寒冷、潮湿、劳累以及天气变化、节气等有关,可突发,也可渐渐起病。

2.临床特征

肢体关节肌肉疼痛是痹病的证候特征。或游走疼痛,恶风寒;或痛剧,遇寒则甚,得热则缓;或重着而痛,手足沉重,肌肤麻木;或肢节锨红热痛,筋脉拘急;或关节剧痛,肿大变形,也有绵绵而痛,麻木甚著。

3.辅助检查

实验室和X线等检查常有助于诊断。

四、鉴别诊断

痿病:表现为肢体痿弱,羸瘦无力,行动艰难,甚则瘫软于床,但肢体关节多无疼痛。

五、辨证要点

1.把握主症:

肢体关节疼痛为本病的主要特征。

行痹-游走不定,恶风寒

痛痹-疼痛较剧,遇寒则甚,得热则缓

着痹-重着而痛,手足沉重,肌肤麻木不仁

热痹-关节红肿热痛,筋脉拘急

尪痹-关节僵硬,肿大变形

2.辨病邪所胜和病程的久暂

风邪胜——行痹

湿邪胜——着痹

寒邪胜——痛痹

热邪胜——热痹

突然发病,病程短者——急性风寒湿热痹

久治不愈,肝肾亏虚,痰瘀阻络——尪痹

3.辨虚实

实——新病,发病较急,正气尚能抗邪,故痛势剧,脉实有力。

虚——久病,病程较长,多有气血不足,故疼痛绵绵,痛势较缓,脉虚无力。

虚中夹实——后期,痰瘀互结,肝肾亏虚。

4.辨痰瘀

痹病迁延不愈,痰瘀交结正虚邪恋,叶天士言“久病当思瘀”。

六、治疗原则

基本原则:祛邪活络,缓急止痛。

七、分证论治

  • 行痹

主症:肢体关节酸痛,游走不定。兼见发病初期肢节亦红亦肿,屈伸不利,或恶风,或恶寒。舌质红,苔白微厚。脉浮缓或浮紧。

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方药:防风汤加减。

防风、秦艽——祛风除湿,通络止痛;

麻黄、杏仁——散寒宣肺,达邪外出;

葛根——解肌祛邪;

赤茯苓——淡渗湿邪;

当归——养血活血,舒络柔筋;

肉桂——温阳散寒;

生姜、大枣——和中调营;

甘草——通经络,利关节;调和诸药。

  • 痛痹

主症:肢体关节紧痛不移,遇寒痛增,得热痛减。兼见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舌质淡红,苔白而薄腻,脉弦紧,或沉迟而弦。

治法:温经散寒,祛风除湿。

方药:乌头汤加减。

乌头、麻黄——温经散寒,除湿止痛;

芍药、甘草——缓急止痛;

黄芪——益气固表,并能利血通痹;

  • 着痹

主症:肢体关节重着,酸痛。兼见肢体关节肿胀,痛有定处,手足沉重,活动不便,肌肤麻木不仁。舌质红,苔白厚而腻。脉濡缓。

治法: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方药:薏苡仁汤加减。

薏苡仁、苍术——健脾除湿;

羌活、独活、防风——祛风胜湿;

川乌、麻黄、桂枝——温经散寒除湿;

当归、川芎——养血活血;

生姜、甘草——健脾和中。

  • 热痹

主症:肢体关节红肿灼热剧痛。兼见关节痛不可触,得冷稍舒,多伴有发热、恶风、口渴、尿黄、烦闷不安等全身症状。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方药:白虎桂枝汤加味。

白虎汤——清热除烦,养胃生津;

桂枝——疏风通络。

  • 尪痹

主症:关节肿大、僵硬、变形、刺痛。兼见肢节屈伸不利,筋脉拘紧,肌肉萎缩,肘膝不得伸,甚或尻

以代踵,脊以代头,而成废人。舌质暗红,苔白,脉沉细涩。

治法:补肾散寒,涤痰化瘀,搜风通络。

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

熟地、杜仲、牛膝、寄生——补益肝肾,强筋壮骨;

当归、白芍、川芎——和营养血;

人参、茯苓、甘草——益气扶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