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种群的特征 种群的数量变化

 久离rrh2z6c2a9 2020-02-19

[归纳综合]

1.种群的五个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

2.年龄组成的三种类型

(1)增长型:幼年个体数目最多,老年个体数目最少。

(2)稳定型:各年龄组成数目比例适中。

(3)衰退型:老年个体数目偏多,幼年个体数目偏少。

3.种群密度的两种调查方法

(1)标志重捕法

①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②计算:假设在对某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记m只个体,第二次捕获N只个体,其中标记个体n只,设该种群数量为M,则MmNn。

(2)样方法

①适用范围:一般为植物或活动能力弱的动物。

②取样关键:随机取样。

4.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类型

(1)“J”型增长曲线

①产生原因: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②曲线特点:种群数量以一定的倍数连续增长。

(2)“S”型增长曲线

①产生原因:受环境条件,如空间、食物、天敌等的制约。

②曲线特点:种群数量达到K/2时,增长速率最大,达到环境容纳量(K)后,将在K值附近维持动态平衡。

易错点1 误认为种群数量等于种群密度

[点拨]种群数量不等于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强调“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即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密度不一定增加。

易错点2 误认为年龄组成决定种群密度的变化

[点拨]年龄组成并不决定种群密度的变化:年龄组成只是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但该趋势不一定能够实现,还要看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因素,如天敌等。

种群数量调查数据统计中“误差”分析

(1)标志重捕法误差归纳

①标志物易脱落:可导致重捕个体中带标记的个体数据偏小,据计算公式N总=初捕数×再捕数/再捕中标记数,推知,再捕中标记数若减小,则N总会比真实值偏大。

②被捕一次后,难以被再次捕获:可导致再次捕获的个体中标记数偏小,最终统计结果偏差应与①相同,即N总会比真实值偏大。

③标记物影响了动物活动,导致易被捕捉:可导致再次捕获的个体中标记数偏大,依据公式可推知,计算所得结果比真实值应偏小。

(2)样方法误差归纳

①未做到“随机”取样。

②未找到“分布比较均匀”的地块,导致数量“过密”或“过稀”。

③未对“多个”样方取平均值。

④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样方相邻两条边及其夹角上的个体。同种植物无论大小都应计数。如图(图甲为方形样方,图乙为圆形样方,实心圈表示应统计或测量的个体,虚线表示圆形样方的直径)。

“S”型增长曲线的开始部分“J”型增长曲线

(1)“J”型增长曲线是一种理想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迁入后种群数量马上呈指数形式增长不存在适应过程种群增长率始终保持不变。

(2)“S”型增长曲线的前段是种群对新环境的一个适应阶段始终存在环境阻力如食物、空间有限等种群增长率一直下降。

对“λ”的理解

NtN0λtλ代表种群数量增长倍数不是增长率。λ1种群密度增大;λ1种群密度保持稳定;λ1种群密度减小。

K值分析 

(1)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会下降;当环境条件状况改善时K值会上升。

(2)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会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数量偏离K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调节使种群数量回到K值。  

易错点 年龄组成稳定≠种群数量稳定

[点拨](1)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取决于年龄组成,还与气候、食物、天敌等因素有关,譬如遇到剧烈的气候变化,可使种群数量急剧减少。

(2)种群数量还与迁入率、迁出率直接相关。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实验的5个易失分点

(1)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遵循计相应两边及其夹角的原则计数。

(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

(3)结果记录最好用记录表,如表所示:

时间()

1

2

3

4

5

6

……

数量()……








(4)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

(5)培养和记录过程要尊重事实,不能主观臆造。

【答案】A

【解析】10 mL酵母菌培养液放在适宜温度下培养可根据培养液pH的变化来确定取样顺序因为酵母菌的代谢活动消耗营养物质不断产生CO2等代谢产物使培养液pH不断下降因此正确的取样顺序为2413。从表中数据分析可见达到稳定时期时酵母菌数量达到最大值说明10 mL该培养液的环境负荷量为1.21×107个。继续培养随着环境条件极度恶化种群生长进入衰退期出生率会小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将不断下降所以继续取样酵母菌的种群数量有可能低于1.21×107个。

【答案】A

【解析】号试管内培养液体积大初始酵母菌数量少利于酵母菌生存因此K值大;而号试管内培养液体积小初始酵母菌数量多不利于酵母菌生存K值小A错误;4支试管内种群在初始阶段由于空间和营养条件充裕增长速率都是先增大而后由于营养物质的消耗、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pH下降等原因导致种内斗争加剧增长速率减小B正确;4支试管内培养液体积或起始酵母菌数量不同因此每个种群达到K值的时间不同C正确;相对于试管试管内的起始酵母菌数量较多先达到K也先开始下降D正确。

你可能感兴趣:

光合作用    

细胞的增殖(有丝分裂、无丝分裂、细胞不能长大的原因)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 复习提纲

种群的特征  种群的数量变化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考纲升级后  生物与环境  应注意的知识点


作者:高中生物学习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