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记者的立体思维

 gm63 2020-02-19
老师出了一道测试题:在一块土地上种植四棵树,使得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都相等。同学们在纸上画了一个又一个图形:正方形、菱形、梯形、平行四边形……然而,无论什么四边形都不行。这时,老师公布出了答案,其中一棵树可以种在山顶上,这样,只要其余三棵树与之构成正四面体的话,就能符合题意要求了。同学们考虑了那么长时间找不到答案,原因在于他们没有学会使用一种创造性的方法——立体思维。

  今年上两会,我没有按照传统的报道方式:有啥写啥、看到啥写啥,而是让思维活跃起来,七篇《记者跑两会》分别为:开篇《期盼》,写的是商事制度改革;《新动能撑起新天地》,写的是“双创”;《当头炮》,写的是放;《为政之善》,写的是管;《让群众少跑路》,写的是服;《人民的向往》,写的是公平公正;最后一篇《让失信者寸步难行》,写的是信用建设。七篇文章既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观点,也有大量鲜活的事例。一位读者来信说,王老师,看了你写的《记者跑两会》,给人一种从空中看改革的感觉。《苏州日报》一位同行说,看了几篇文章,感觉这个作者既能从微观入手,宏观把控能力又极强,有顶天立地的感觉。

  我们进行思维活动时,总会受过去的生活经验和已有思维方法的影响,对于同学们来说,平面几何是他们比较熟悉的知识,于是,当他们遇到问题时,也往往是先从平面而不是从立体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立体思维也称多元思维、全方位思维、整体思维、空间思维或多维型思维,是跳出点、线、面的限制,从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去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也就是要“立起来思考”。

  记者的立体思维是一种创造性的新闻思维,它是采用空间的方式,对于一个认识对象,进行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和探索,力图真实地反映这个事物的整体以及这个整体和周围事物构成的立体画面的思维方式。也就是说,记者的立体思维是反映报道对象在一定时间、空间内的整体结构,反映报道对象与其他事物的纵向、横向联系的网络,以及这种整体结构和联系网络运动变化的立体形态。记者的立体思维不反映报道对象的个别,也不反映报道对象的某个一般,而是反映这些个别、一般的总和。它不是思维的局部,而是思维的总和。

  记者的立体思维是相对于记者的线性思维、平面思维而言的。它要求记者在进行新闻采访和写作时,要摆脱以往形成的思维惯性或思维定式的影响,跳出点、线、面的限制,善于从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去思考报道对象。记者的立体思维并不排斥平面思维,而是在更高阶段包含着平面思维。

  我们采写新闻应多一些综合性的立体思维,少一些简单的线性思维、平面思维,这样我们的报纸质量就能更高一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