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质量人:不要忽略熟视无睹背后的巨大浪费

 blackhappy 2020-02-19

现在的组织里常存在一个问题,人们对身边的浪费往往熟视无睹。

熟视无睹就意味着见怪不怪,意味着漠然,意味着把缺陷和错误,当作身边的自然现象了。

熟视无睹的背后,一定是巨大的浪费,这是毋庸置疑的。

【案例1】

有家工厂的分工厂是做铸钢件的,长期以来,做这种铸钢有翻砂的工序,一旦有砂眼气孔,一定得用焊条来补焊。于是就水涨船高,铸钢的产量越来越大,用的焊条也越来越多,焊工也越来越多。

这家公司是个国企,产值一年有几千万利润却只有区区5万元人民币。

质量人:不要忽略熟视无睹背后的巨大浪费

这几年市场越来越大,整个任务量也越来越大,促使他们思考,是不是应该做预算,因为预算是看得见的。多一点预算,就要多买一些焊条,多增加几个焊工。

管理层的思路也很简单,有更多的任务,就一定要增加投入,水涨船高。

零缺陷的引进开始改变

有一天,整个集团公司引入了零缺陷的概念,零缺陷的概念就是第一次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

这家分厂老总就有所思考:如果能在第一次就做对了,就意味着铸钢上没有砂眼了,也就不需要再焊了,也就不需要焊条了,就是连焊工都不需要了,想到这儿,把他自己也吓了一跳。

为了验证自己的这个想法,他就问那些焊工:在工作中,有没有不需要补焊的?焊工们说当然有,很多时候不需要补焊,一次性翻砂成功。老总又问:那为什么还要补焊呢?员工就回答:因为一直以来都这么做,而且干吗要一次就完成,不然让焊工干什么?让他们多点活干。

老总跟员工谈完之后,吓出了一身冷汗。终于明白:原来堆积如山的焊条,12个小时在忙碌的焊工,都叫做质量成本。我之所以熟视无睹,是因为在我的潜规则里面,认为我们这个行业要做铸钢,就一定要有气孔砂眼,一定要补焊。因此我用了可接受的质量水平的政策,就是AQL的政策来管理。现在,我一定要修订政策和措施。

所以他开始修订政策,告诉大家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思路,后面还有很多具体的措施。要求在3个月之内,看不到焊条,5个月之内,12个焊工里就留下2个人。这是明确的目标。

然后大家就有步骤、有方法地去实施。半年以后,他们一算账,账上增加了120万元,他们感到很吃惊,哪来这么多钱呢?于是,更新了办公设备,把整个公司的办公楼粉刷一遍,还修了一个漂亮的厂门,结果还有50万元趴在账上,就上报了。得到了总厂大老板的表扬。

案例点评

企业的基层开始努力地去改进,努力打破传统概念,解决思想问题,挖潜节能,才能支撑起企业零缺陷管理的工作。

(一)

通用的降低成本的财务方法

1

预期的绩效和实际的绩效之间会有偏差的原因

预期的绩效和实际的绩效之间,会有偏差,什么原因呢?

政策出了问题,即是AQL的政策;

系统出了问题;

能力有问题;

态度和文化出了问题。

四大问题导致工作中出现了巨大的偏差。

2

品质管理的财务方法

很多常规的降低成本的财务方法,就是通过一种财务的基准,来对比A公司、B公司,然后确定一个改进成本的方案,通过经验来判断和分析,有没有挖潜的可能性。

质量人:不要忽略熟视无睹背后的巨大浪费

品质管理的财务方法示意图

品质的财务方法应该是这么做的,而企业长期以来,都是靠品质的非财务方法在工作,QC、QA,都是用技术在解决问题,质量的绩效和价值没有体现出来。

品质管理的财务方法有下列几种:

质量成本的方法;

劣质成本的方法;

浪费削减的方法;

品质代价的方法。

(二)

品质成本的历史沿革

1952年,朱兰(Juran)博士写了《质量控制的手册》(Quality Control Handbook),里面说到:质量里面有黄金;

1957年,菲根鲍姆(Feigenbaum)先生写了著名的《全面质量控制》(Total Quality Control) (COQ/GE),当时他在美国GE公司,就把质量成本分为鉴别成本、预防成本、失败成本三大类;

1963年,美国国防部DOD在美军标准Quality Program Requirements(MIL-Q-98584)中专门谈到,质量成本分为预防成本、鉴别成本、内部损失、外部损失四大类;

1964年,斯坦福大学接受委托,做了《质量成本分析指南》(A Guide to Quality Cost Analysis);

1964年,美国质量协会ASQC推出了叫《质量成本的应该做和怎么做》(Quality Cost-What and How);

1964年,美国空军制订了《质量成本分析使用手册》(Quality Cost Analysis Implementation Handbook);

1965年,哈林顿(Harrington)认为菲根鲍姆的质量成本,基本上只是在车间有效。认为还应该将质量分为两类,一类叫优质成本,另外一类叫劣质成本。IBM认为想法很好,就出了一个PQC/IBM(Q-101)号文件,在整个IBM公司推广;

1967年,克劳士比(Crosby)先生,成为ITT的副总裁,思考用财务报表来管理整个质量成本,所以,他把质量分为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看得见的就是一次做对的,看不见的,由于第一次没有做对,而产生额外的代价叫PONC/ITT;

20世纪70年代,日本人结合他们的本土文化,再把戴明、朱兰、克劳士比和他们的理论请到日本去,推出了一个概念,加以延伸,叫做不增值的活动,也叫浪费Muda/NVAC;

20世纪80年代,ISO作为一个国际标准,我国也为此专门推出了一个标准。

(三)

COQ 方法的窘迫现状

我国从兵器行业开始推行质量成本方法,但是整个效果并不理想。

【案例2】

DG是一个油田,他们派了5个会计到北京学了5天,回去以后,建立了自己的质量成本体系。每一条都界定得非常清楚,第一个月报告上来,财务人员认为数据是假的,第二个月数据上来,被认为更假,第三个月的数据被认为是垃圾。

于是就请教咨询顾问,咨询顾问就问:“你们为什么要建立质量成本系统呢?”回答说,现在成本在上升,利润在下降,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当然要搞质量成本

质量人:不要忽略熟视无睹背后的巨大浪费

那么谁在负责质量成本呢?综合管理办和财务部门共同负责。而综合管理办要对整个集团所有的一级公司、二级公司、三级公司进行综合管理,就是用绩效考核的方法决定奖金、工资发放的标准。

长期以来,考核指标只有60%是量化的,40%都是定性的,结果基层意见都很大,执行的人也很难。发现了质量成本这个东西,可以有效量化,根据浪费多少来施以惩罚。所以,将质量成本作了简单化理解和处理

案例点评

应该倡导以无威胁的方式来做衡量,因为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的,一旦采用威胁的方式衡量,就会遭到排斥。人们一定要关注看不见的,就是那些只要第一次没有做对就会产生成本的东西。

质量成本的数据容易统计,但统计之后,就不是个技术问题,它可能是认识问题。起码我们要把思维拓宽一点,从管理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时候,会把它考虑成是一个艺术,而不仅仅是个技术,因为技术是非常简单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