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 | 做事不合身份,做得越多错得越多!

 德明书斋 2020-02-19

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 | 山野村夫

今天读《古文观止》第四篇《臧僖伯谏观鱼》。此文讲的是鲁隐公想去观看渔民捕鱼,臧僖伯大夫认为这不妥,不符合国君的行为规范,于是进谏劝阻。面对臧僖伯的劝谏,鲁隐公深知有道理,但是没有听从臧僖伯的劝谏,因为他去意已决。因此,鲁隐公将“观鱼”改为“略地”(从去观看捕鱼变成去巡视边境),实则还是去观看捕鱼,臧僖伯当然知道这是君王跟他玩文字游戏,于是,称病没有随从前往。《春秋》评论说,鲁隐公在棠地(今山东鱼台)陈列捕鱼的工具,不符合礼法,且棠地离国都很远。

臧僖伯谏观鱼

向上滑动阅读·《臧僖伯谏观鱼》原文

春,公将如棠观鱼者。臧僖伯谏曰:“凡物不足以讲大事,其材不足以备器用,则君不举焉。君将纳民于轨物者也。故讲事以度轨量,谓之‘轨’;取材以章物采,谓之‘物’。不轨不物,谓之乱政。乱政亟行,所以败也。故春蒐、夏苗、秋狝、冬狩,皆于农隙以讲事也。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归而饮至,以数军实。昭文章,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习威仪也。鸟兽之肉不登于俎,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则君不射,古之制也。若夫山林川泽之实,器用之资,皂隶之事,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

公曰:“吾将略地焉。”遂往,陈鱼而观之。僖伯称疾不从。

书曰:“公矢鱼与棠。”非礼也,且言远地也。 

一个马钉输掉一个国家

鲁隐公身为国君,想要去观赏捕鱼(娱乐活动),却遭到大臣的反对。这种反对不是简单的是非批判,而是涉及江山稳固与否的长远担忧。不就是简简单单的观赏捕鱼活动嘛,类似于美国前任总统奥巴马去看一场球赛一样,至于这么小题大做,将其上升为祸国殃民的“乱政”行为吗?

臧僖伯的担心是否是多余的呢?观看渔民的捕鱼活动,真的会因此耽误国家?

尽管鲁隐公还是去了,但是从他换了措辞(不是去看捕鱼,而是巡视边境)来看,鲁隐公还是有所顾忌的。无论是害怕伤害了贤臣的爱国心,还是真的担心因此耽误了江山社稷。鲁隐公终究还是找了可以面对国人,尤其是可以堵住贤臣之口的理由,然后冠冕堂皇的实现了自己想要去游玩一番的心愿。

细细研读,臧僖伯的担心并非多余。在他看来,国君是要把百姓纳入法度与礼制中去的人(君将纳民于轨物者也)。在那个时代,国君需要有所举动的,必然是用以讲习祭祀和军事等军国大事,所获取的物品,必然是用以制作礼器和兵器的物品。然而,就捕鱼活动而言,既不关乎军国大事,捕鱼的用具也非可以制作礼器和兵器,这样的活动,国君自然不能参与,也不该浪费时间和精力。

综观中国古代历史,但凡君王醉心于非军国大事以外的事物,无论是沉迷于女色音乐,还是书法绘画,甚至是雕刻、诗词,对国家而言,带来的都是灭顶之灾。从这个角度来说,君王就不该普通人一样游玩娱乐。

只看一次捕鱼,断然不会误了国家,但是,君王如果沉迷于捕鱼之类不关乎江山社稷的娱乐活动,当然就会因此祸国殃民。从这个角度来说,看一次捕鱼,的确可能因此毁了一个国家,这和“一个马钉,影响一场战争”的故事所揭示的道理如出一辙。

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

为什么有这样的推断呢?其原因就在于鲁隐公是国王。

上行下效;上有所好,下必效焉;上梁不正下梁歪;有其父必有其子;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上好是物,下必有甚者矣;上之所好恶,不可不慎也,是民之表也;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等等。这些经过时间沉淀下来的句子,无一不在说明国君、领导、父母及所有在上位者必须谨慎对待自己的好恶,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国君的主要任务,也是唯一任务就是励精图治,使国家逐渐强大,百姓富足安康。

所谓强将手下无弱兵,一个励精图治,严格要求自己的国君,他的臣民自然不会、也不敢骄奢淫欲,反之,国君贪欲享乐,那么臣民中自然也会懈于公事,吃喝玩乐。不仅是国君的行为会影响臣民,几乎所有在上位者的好恶都会影响下属。比如,父母是好吃懒做的,子女也不会有多勤快,领导是喜欢吃喝玩乐,下属中会有很多人跟风附合。

正因如此,出于对国家民族的关爱,也是对自己的负责,臧僖伯发现鲁隐公的行为有失国君身份,不合礼制法度,就立即进行劝谏。在劝谏无果的情况下,也保留自己的意见,借口生病不随从鲁隐公去观看捕鱼。

人,该为自己的身份负责

每个人的一生需要承担多种身份,每一种身份都有对应的权利和义务。每一种身份的保持,不是尽情的挥霍该身份所赋予的权利,而是尽可能的履行该身份应尽的义务。比如老师、父母、领导、朋友、丈夫、妻子,等等,都是如此,这些身份赋予具体的个人各种权利,但也要求这些身份的扮演着尽到应尽的义务。像老师,就有各种师德规范以及业务要求,一旦老师的行为有损师德,或业务技能不过关,那么就将丧失“老师”的身份。

臧僖伯在劝谏鲁隐公时,特别指出打鱼、捕猎等活动,哪怕是为了体察民情,但这也是下属官员该做的事,而非国君。讲的就是做事要符合身份。

就像在学校里,校长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谋求学校的发展和教师的福利,而非盯着某几个具体的学生。当然,校长关注具体的学生也没有错,但是关注具体的学生,应该是班主任、科任老师的事,而非校长。诸如此类身份意识淡薄的事还有很多,比如教育子女应该是父母的事,可很多父母不愿意或者没有时间精力教育子女,而把教育子女的重任交给爷爷奶奶,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隔代教育。就目前的情况看,所有隔代教育的子女,总是有问题的。

出现身份错位,有时是客观原因导致的,而有时候是我们的身份意识淡薄。总觉得,自己有能力去做,就多做一些,反正自己不做,也要别人去做。感觉是出于好心,却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正如校长管学生,自然没有班主任和科任老师管教学生更有针对性,而且校长出面,还会挫伤了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积极性;爷爷奶奶管教子女,也没有父母管教的好,而且还会让父母产生依赖性,在子女的成长中缺位。

前段时间看到一篇文章,说天下之事无外乎三种:一是老天的事,二是别的事,三是自己的事。正确的做法是:自己的事不推卸,尽力做好;别人的事能帮就帮一把,但最好不要去插手;老天的事是自己能力以外的事,根本不用花心思的去担忧。这说的就是要有身份意识,搞清楚自己是什么身份,然后尽可能做自己所属身份允许的事。

生活本就没有这么复杂,只要做好自己的分内事就够了。只是我们往往淡化的身份意识,主观或客观的做了自己该做的、不该做的事,最终,不仅没有达到好的效果,还把自己的搞得很累。

如果做事不合身份,哪怕贵如鲁隐公(一国之君),还会遭人诟病。鲁隐公为了掩盖自己出行游玩的真实目的,不得不编造谎言,但只是错上加错,臧僖伯尽管没有能力阻止鲁隐公,但他以“不随从前往”表示了自己的不满。不言而言,鲁隐公若长此以往,肯定会失去更多像臧僖伯这样真心为国家的贤臣。所以说,说话、办事一定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否则,做得越多,错得越多!


作者@赵仁亮,字德明,号山野村夫


荐书:全注全译《古文观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