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与人无爱亦无嗔,天地不仁斯公正 ——《道德经》解第五

 青铜骑士文华馆 2020-02-19

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道德经.第五章》) 本章继续讲道的特性与作用,大道虚空而其用不竭。风箱(橐籥)的比喻很形象贴切,表明虚空的作用是巨大的,但人们一般多只能看到实有的好处,不太容易看到虚空的妙用无穷的好处。虚空并不等同于没有,根据现代科学的观点,宇宙中不可见的地方蕴藏着巨大的暗能量、暗物质,它以某种我们目前尚无法确知的方式在宇宙之中起着重要作用,这犹如老子所说的道一样,神秘莫测,不可言说,难以认知,但作用却无处不在,用之则无不灵验。所以庄子说:“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又说:“知无用,始可言用矣!” 本章还提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观点:天地不仁,圣人不仁!天地运行规律是超越人类的理性和情感的。绝大多数的人类思想家都强调人文关怀,但这只是人类处理人类社会事务的一种观念,标示和凸显人类在宇宙中独特的地位。儒家思想更是以“仁”的观念为核心价值。而普通人多是凭感情的好恶来处理对待人、事、物,自然很容易出偏差。但是老子认识到天地不仁,圣人无情,万类平等。 从自然论的角度看,这里讲的是规律的自为性;荀子同样也认识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进而认为,“大巧在所不为,大智在所不虑”,人类只能“制天命而之”“应时而使之”。这种天人相分的思想,就是认识到自然规律的超越人类情感甚至超越人类理性的特点,作为后起的儒家集大成者,荀子吸收了老庄的自然法思想。从法律角度来看,这里涉及到的却是绝对的平等与公正问题,法惟无情,方显现出法的社会正义性质。老子用刍狗的形象来显示大道以绝对平等的原则对待万物的尊卑美丑。刍狗是古代用作祭祀的草札的狗,祭祀之前很尊贵重要,祭祀之后则弃之不顾,它是集尊卑二重属性于一体的,万物为刍狗即说明万物均有这样的属性,故应一视同仁,不可偏私。 章末“不如守中”之“中”非是儒家中正、中庸、中道之意,而是通“冲”,守中,即守住内心的虚静清净,这也是在最后老子提出人们面对道的一种正确的态度与方法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