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普通百姓理解的《道德经》—天地不仁是冷酷无情吗?

 发哥07domrg8zi 2016-09-14

原创

作者:杨本枢

普通百姓理解的《道德经》系列文章之十一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大家都很熟悉,虽然称不上家喻户晓,也广为传诵。对“天地不仁”的理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天地不仁”是指天地是专属于物质世界的自然存在物,其本身没有生命力,自然也就没有情感,何来“仁”与“不仁”之说法;也有人认为“天地不仁”主要是指天地具有很强的公正思想,不偏不倚,对待世界万物一视同仁;还有人认为“天地不仁”是指天地没有仁义之心,借此批评天地冷酷,对待万物冷酷无情。

“刍狗”的“刍”很多版本都写作“芻”,“芻”是“刍”的异体字,字形不同字义相同,大家理解时不要出现异议。对于上述三种观点,我比较倾向于第一种。我在前文讲过,老子是中国古代第一个打破天神授权的哲学家,确立了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天地是由物质组成的客观世界,而不是由一众神仙主宰的天宫地殿,天上既没有玉皇大帝,地上也没有龙王、山神。

从人类的角度看待天地,天地是没有生命力和情感的自然界,理所当然没有“仁心仁德”这种具有浓厚感情色彩的意识形态,这大概就是老子口中“天地不仁”的内涵。近代著名哲学家胡适认为,老子的天地不仁说,似乎含有天地不与人同性的观点,老子这一观念,打破了古代天人同类的谬说,立下后来自然哲学的基础。

尽管我认同天地不具有情感,不具有仁德之心,但是,在学习《道德经》的过程中还是有些疑问。按照老子的观点,天地从哪里来?是从宇宙中来,万物来自于哪里?是天地孕育出来。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表达的就是宇宙、天地和万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承续的关系。老子使用“生”这个词语形象生动地表达出宇宙、天地的生命活力,老子赋予宇宙、天地“人”的特性,使用拟人化的手法写活了自然世界的进化史。从这个角度讲,天地可以有“仁”,为何老子说“天地不仁”呢?《道德经》通行本的注释者三国时期著名的经学家王弼认为,“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仁者,必造立施化,有恩有为。”这句话翻译过来是说,天地顺其自然,万物自相治理,这种状态就是不仁。如果是仁必定积极作为,有偏爱有恩宠。

理解了“天地不仁”后,再学习“以万物为刍狗”的含义。何为“刍狗”?“刍狗”就是用草扎成的狗,祭祀时作为祭品使用,祭祀仪式结束后就弃之不要了。明白了刍狗的含义,这句话就容易理解了。这句话包含有几层意思:一是天地对待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长,不偏爱此物,也不嫌弃彼物。二是无为无不为的思想。万物生长需要阳光、雨露的滋养,天空就慷慨无私地奉献阳光雨露;万物生长需要扎根于土壤,需要卧榻之地,大地就敞开博大的胸怀,养育着万物。但是,天地的这种给予是建立在自然的基础上,顺应万物生长的规律,没有刻意地眷顾某个或某种甚或某类万物上。

总之,这句话老子充分地表达出无为的思想,尽管万物都是有生命的,而刍狗是没有生命的,视万物如刍狗,要把有生命的万物像没有生命的刍狗那样对待,这也表达出老子消极的思想意义。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句话紧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之后,圣人不仁会带来哪些后果呢?为何圣人也要以百姓为刍狗呢?老子希望圣人治理的社会是什么样的理想状态呢?下一讲再行分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