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什么意思?很多人都理解错了

 戏秦皇汉武 2021-09-20

2500多年前,老子骑着牛从洛阳一路西行,来到函谷关。当地关令尹喜远远看到“紫气东来”,心情非常激动,希望老子能留下点什么,于是老子取出笔墨留下5000字《道德经》,然后飘然出关。

在《道德经》第五章中,老子说了一句名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这句话听起来非常霸气,颇有一种”逆天“之感。如果你只看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为天地不仁慈、虐待万物,圣人不仁慈、鱼肉百姓,但这样理解是有问题的。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这里的”刍狗“,其实是指”草扎的狗“用作祭祀用品,借“刍狗”用来比喻万物平等。

天地中,大道是根本。天地是无私的,它们对待万物众生,都不掺杂私欲,就像“刍狗”被使用时,就好像万物不论贵贱皆被赋予生命,而待生命消亡时也像“刍狗”一般如草如土,这就是自然之道。

天地视万物为平等,所以圣人也不因王侯百姓的地位不同而区别待人。

而这句话中的“不仁”其实也并非不仁。在《庄子·庚桑楚篇》中讲“至仁无亲”,《齐物论》中也讲“大仁不仁”。虽然看起来是“无情”的意思,但是实际上正因为“无情”才以至于“无私”、“无欲”,才能做到真正的一视同仁,视万物为平等。

天地对待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一视同仁。都是按照自然规律在运行着,生也好,死也好,都有其规律,天地无所谓对他们“仁”与“不仁”。

这句话要体现的是老子“无为”的思想,他认为天地对待万物都是一样的。就是说,人的思想影响不了这个世界任何事物的转移。

这和《道德经》主旨一致,老子在《道德经》全书强调的莫过于“无为”二字。何谓无为?通俗点说就是不要瞎折腾。

《道德经》第五十七章中有言:“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老子认为如果统治者做到了清静无为,不折腾百姓,百姓会自然富足安乐。比如汉初黄老治国,与民休息,最终实现文景之治、汉武帝大一统。

到了现代社会,老子教导人们应该尊重自然规律,与天地万物有关的那些自然现象,不是人们可以随意支配的。与大自然和平共处,而不是想着“人定胜天”。

至于个人的“无为”就是脚踏实地地去做好本分工作,自然会得到应得的东西,若心中执着于事反而受得连累,以至于走火入魔与道远矣。

用“不仁”之心做“无为”之事,由此也可以用来理解“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含义了。

鲁迅先生赞叹说:“不读《老子》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由此可见,无论是在封建统治的以前,还是社会制度和文化不断完善的当下,《道德经》都称得上是一部值得深刻专研的著作。

《道德经》就是教我们怎么修心,教我们怎么开智的。五千言精简洗练,意蕴丰富,深藏哲理与妙趣。

《道德经》,本身就是一本集文学、逻辑、思想之美为一体的国学经典,可以陶冶情操,锻炼强大的思辨能力,”上善若水“、”宠辱不惊“,养成上好的品性。它是方法书、智慧书,更是一盏明灯。

我今天给你推荐的这个版本的《道德经》,是翻译得最接近原版意思的道德经了,因为文言文实在是晦涩难懂!

而且每一篇都一个小故事,结合故事可以更好地帮助你理解老子的意思,同时还可以扩展你的知识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