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解读 之合同法(上) 最高人民法院 民二庭 麻锦亮 麻锦亮九民解读之合同法部分① 来自法律后生 00:00 50:17审理合同纠纷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鼓励交易原则/诚实信用原则 一、关于无效合同 (一)违法无效 1.强制性规定的识别 ①强制性规范的级别仅包括法律、行政法规,不包括规章。 ②带有“必须”“禁止”字样的规定均为强制性规范;带有“应当”“不得”字样的规定通常为强制性规范,但也可能是裁判性规范、倡导性规范,或半强制性规范。 2.违法无效的类型化分析 ①合同标的违法 ②主体资格违法 对主体从事特定法律行为的限制往往可能影响主体行为的法律效力;对合同主体要求具备从事某些事实行为的资格,合同主体不具备相应资格的往往不影响合同效力。 ③超越经营范围 原则上不影响合同效力,但属于批准经营、特许经营的,超越经营范围可能影响合同效力。 ④缔约方式违法 ⑤场所违法(本质上是违反特许经营) ⑥期限、数量违法 通常不影响合同效力。 3.违法无效规则的适用(个案认定) 三步认定法: ①识别存在强制性规定 ②考察该强制性规定的规范对象 ③法益衡量 a.权衡相互冲突的法益,看所要保护的法益是否超过合同自由这一法益 (基本权利/金融市场秩序、宏观政策>意思自治); b.考察违法行为的法律后果; c.考察是否涉及交易安全保护问题,主要考察禁止性规范禁止的是一方行为还是双方行为; d.考察合同是否已经履行。 (二)背俗无效 1.规章与公序良俗 原则上不影响合同效力,但规章内容涉及公序良俗的,合同无效。 2.政策与公序良俗 区分政策的层级与种类(政策层级越高,涉及公序良俗的可能性越大,合同无效的可能性也越大); 区分政策的不同法律意义(可能构成情势变更); 区分政策的规范对象。 3.因违反公序良俗认定合同无效的法律依据是《民法总则》第153条第2款,而非《民法总则》第143条或第10条。 4.公序良俗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 公序良俗原则调节个人利益与国家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体现的是公共利益对合同自由的限制,违反公序良俗原则的后果是合同无效; 诚实信用原则协调当事人之间的具体利益,不影响合同效力,但影响合同的订立、履行、解除时合同当事人的法律责任。 (三)合同无效的法律后果 1.合同无效的法律后果:返还财产/折价补偿+损害赔偿 2.纪要在合同无效后果上的突出特点 ①适用范围扩大,包括合同无效、被撤销、不生效、不成立; ②明确根据诚实信用原则,在当事人之间合理分配损益; ③确定返还财产/折价补偿范围,以当事人合同约定的转让款为依据,标的物灭失所得价值补偿或转售所得价款,超出或不足合同约定金额的部分,在当事人之间合理分配或分担; ④明确法院的释明义务,不拘泥于不告不理原则。 3.区分合同不成立和合同无效 ①合同约定了仲裁条款的,合同无效不影响争议解决条款的效力,但合同不成立争议解决条款同样不成立。 ②某些情形下,合同无效无法解决合同不成立的问题。如在伪造签名情形下,应认为合同不成立,而非合同无效。 ③公司决议诉讼中,决议无效和决议不成立的法律依据不同。决议无效依据《公司法》第22条第一款,主要是决议本身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决议不成立则依据《公司法司法解释(四)》第5条,主要因违反决议作出的程序性规定。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