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举|八股文真的有那么糟糕吗?

 大成教育图书馆 2020-02-19

吓我一跳

Heal the world 来自雷小爷说 06:25

从小就被灌输八股文禁锢人的思想,是贻害匪浅的封建残余。但真的是这样吗?

科举以前

先秦时期主要是世卿世禄制。简单说就是按血缘世袭:你爸爸要是男爵,等你爸爸挂了,你丫就还是男爵;你爸爸要是公爵,等你爸爸挂了,你丫就还是公爵;你爸爸要是种地的,不用等你爸爸挂,你丫就算是爱因斯坦的材料也还得种地去。后来秦国不走寻常路,在商鞅变法时期搞了个军功爵制,然后嬴政大兄弟就奋六世之余烈完成了华夏的统一战争。但问题是到了和平时期往哪去搞人头领军功呢?

后来秦没玩好,天下就到了臭流氓刘四的手里,然后就有了察举制和徵辟制。举个例子吧,曹操说是曹参的后人,夏侯惇、夏侯渊是夏侯婴的后人,张鲁是张良的后人。张良、曹参、夏侯婴都是汉朝的开国功臣。还有袁绍、袁术,袁家是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你就知道这种选拔制度后来是个什么鬼了。不过比靠血缘那是重大的突破。而且察举制是要考试的,随着考试科目和考核方法的不断充实完善,为后来的科举制奠定了一些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实行九品中正制。首先要推选出中正对人才进行辨别、考核与评定,问题是这世界上几乎就没有完全中正的人。其次是品第人物,主要是三个方面——家世、德行和才能。家世排第一,你就知道这事和咱那是一毛钱关系也没有的了。所以最后的结果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品来品去还是在人家世家大族的朋友圈里面转悠,并没有比察举制高明到哪里去。

所以,在有科举以前,如果血统不够高贵,不是门阀士族,不是高门大姓,就只能跟家种地或者当个小吏了,世道就是这么不公平。

开科取士

隋唐时期出现了科举制。我个人觉得当时开科举目的可能并不纯粹。当时士族开始衰落,庶族在政治舞台上有越来越强烈的诉求,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推出了当时的科举这么个东东。

常设的考试科目有五十多种,我感觉这就很难让大伙站在公平的起跑线上了。你就设想一下,今天高考除了3+X以外,还有150分体育和150分才艺那是一个什么感觉?而且当时录取人数很少,一般二三十人,少时只有几人。不过还是让人觉得既然能通过读书考试获得荣华富贵那就实在没必要去玩大刀片子,走刀头舔血搞造反这条道。所以赵嘏才说“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李世明自己也说:“天下英雄进入吾彀中矣”。

可能是因为实在是太难中榜了,唐朝末年五岁便能对诗的黄巢兄弟屡试不第,失望伤心之余来了句“反他娘的”…

改革时期

为了笼络士人并能够公平公正的选拔更多的有识之人为朝廷效力,宋朝开始扩招,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调整考试内容、制定防范徇私舞弊的方案等等。两宋时期三百二十年,开科一百一十八次,取进士两万人以上。

正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也掀起了全民读书的浪潮。此刻开始,只要你努力读书,用心专研,就能够改变命运。

在王荆公时期其实也出了一个类似考试大纲的东西,限定了考试的内容、方式,就是因为有很多科目是和选拔官员无关的。后来因为党争又有反复。

鼎盛时期

经历过蒙元时代的小低谷之后,科举迎来了它在明清时代的鼎盛时期,明清两朝共有进士五万多人。这时期科举演变成只考四书五经的内容,并且以八股文的形式,所论内容要根据朱熹《四书集注》为标准。八股文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并且开始了它束缚思想的被黑的历史。

这里摘抄一篇王阳明的八股文与大家一同欣赏。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圣人于心之有主者,而决其心德之能全焉。

夫志士仁人皆有心定主而不惑于私者也,以是人而当死生之际,吾惟见其求无惭于心焉耳,而于吾身何恤乎?此夫子为天下之无志而不仁者慨也。

故言此而示之,若曰:天下之事变无常,而生死之所系甚大。固有临难苟免,而求生以害仁者焉;亦有见危授命,而杀身以成仁者焉,此正是非之所由决,而恒情之所易惑者也。吾其有取于志士仁人乎!

夫所谓志士者,以身负纲常之重,而志虑之高洁,每思有以植天下之大闹;

所谓仁人者,以身会天德之全,而心体之光明,必欲有以贞天下之大节。

是二人者,固皆事变之所不能惊,而利害之所不能夺,其死与生,有不足累者也。

是以其祸患之方殷,固有可避难而求全者矣,然临难自免则能安其身,而不能安其心,是偷生者之为,而被有所不屑也;

变故之偶值,固有可以侥幸而图存者矣,然存非顺事则吾生以全,而吾仁以丧,是悖德者之事,而彼有所不为也。

彼之所为者惟以理,欲无并立之机,而致命遂志,以安天下之贞者,虽至死而靡憾;

心迹无两全之势,而捐躯赴难,以善天下之道者,虽灭身而无悔。

当国家倾覆之余,则致身以驯过涉之患者,其仁也而彼即趋之而不避,甘之而不辞焉,盖苟可以存吾心之公,将效死以为之,而存亡由之不计矣;

值颠沛流离之余,则舍身以贻没宁之休者,其仁也而彼即当之而不慑,视之而如归焉,盖苟可以全吾心之仁,将委身以从之,而死生由之勿恤矣。

是其以吾心为重,而以吾身为轻,其慷慨激烈以为成仁之计者,固志士之勇为,而亦仁人之优为也。视诸逡巡畏缩,而苟全于一时者,诚何如哉?以存心为生,而以存身为累,其从容就义以明分义之公者,固仁人之所安,而亦志士之所决也,视诸回护隐伏,而觊觎于不死者,又何如哉?是知观志士之所为,而天下之无志者可以愧矣;观仁人之所为,而天下之不仁者可以思矣。

首先这篇文章写得很好啊,文体读起来也很舒服。八股文写得好并没有妨碍王阳明开创“心学”成为思想家。而且他不仅是思想家还是军事家,平定过江西匪患与宁王朱宸濠的叛乱。所以说,考不上清华北大而非说是考场的板凳有问题,就很是让人无语啊。

回头想想我们求学路上考试的作文,都是说文体不可以是散文和诗歌,貌似只有两类文体不可用,其实像骈文之类的文体我们也不会写,实际上写出来的文章就是总分总,都是一种格式。而大学的论文,甭管你的内容多么惊天地泣鬼神,只要格式不符合标准,就甭想通过论文答辩。这又有什么区别呢?并没有影响大家进入不同的行业和束缚住思想。

且从小学到大学大家也并不总是在看应试的书籍,大家看的杂书还少吗?我们也没用为了应付考试而变得高分低能,古人也是一样的。

尾声

一九零五年,清廷诏准废除科举,八股文也随之消失,但王朝依旧穷途末路。其实八股文有其积极的一面,就是相对公平。甭管你是什么出身背景,大家都研究考核同样的东西,谁研究的好,就说明谁的能力强,就选拔录用谁。就比如今天高考,除了3+X以外,跑得快的、跳得高的、游得远的、唱歌好的、跳舞棒的、三岁能写诗的、五岁能弹琴的都可以清华北大,那我和我的小伙伴还没疯,清华北大就先疯了……所以即便你是打出娘胎就能识文断字夸夸其谈,也得3+X去,因为你得更其他人一样在同样的平台上证明自己。倒并不是说这种方式完美,但在我们这块土地上不知道还有什么更优的方案。

八股虽然名义上消失了,但事实上依然阴魂不散。想想我们的教学大纲;阅读理解的段落划分、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的标准答案;研究生论文要四万字,而实际是五千字就能说清楚;以及工作、生活和商业往来上的各种表格模版,等等等等。

八股也不过是一种套路,只是不能再只套朱子集注的四书五经而已……

写的题目有点大,整个是写凌乱了……

喝茶休息了~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茶话闲白,没有主题就是我们的主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