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伏枥老骥|也谈高考与科举

 古稀童趣 2022-08-18 发布于安徽

伏枥老骥|也谈高考与科举

今年的高考刚刚结束。关于试题的难度、试卷的分析,尽管是每年高考结束后都会出现的话题,但对今年高考的作文题以及数学题的难度是否过高还是出现了相当多的评论。这说明,高考这个牵涉到全国千万个考生前途、亿万个家庭命运改变的大事,是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必然在一段时间内形成热议。

统一命题,集中在一定地点,全体考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统一考试,这似乎已经成为自隋代开设科举制度以来一直施行的惯例。

前不久,网络上广泛流传央视频发布的《敬一丹探访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在高考前夕引起了许多网民的关注。在这段长达9分30秒的视频中,敬一丹对位于南京夫子庙的中国科举博物馆作了详尽的介绍,使人们对在中国古代施行了1300年、历经隋唐宋元明清六个朝代的科举制度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

由实行了一千多年的科举考试制度(以下简称科考)而引出的诸多名词如状元、榜眼、探花以及金榜题名、蟾宫折桂、龙标夺归、诗成得袍等等成语已经为大众所熟知,并将其转而应用于现代的高考信息传递中,于是一些省、市、县的文 、理科状元纷纷出炉,有些企业、学校甚至地方政府为了打响知名度,都给高考成绩优秀者以不同程度的奖励。优胜者在老百姓口中也获得了“天才”、“天资聪颖”、“别人家的孩子”等等赞誉。这种现象一方面体现了民众的“崇智”(崇尚高智商)心理,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老百姓心目中追求平等、渴望公平竞争,对胜出者佩服、服气的心理状态。进而人们对高考中的作弊、代考、冒名顶替等丑恶现象不但嗤之以鼻,予以严厉谴责,国家也在2016年立法,将高考作弊行为列为刑事犯罪,作入刑处理。

有人可能会指出,科举制度是封建社会实行的人才选拔制度,是为地主统治阶级服务的,它以八股文为统一考试文体,起承转合,僵化呆板,禁錮了考生的思想。今天的高考不能与科举相提并论,更不能相比相容。

上面的意见无疑是基本正确的,但也存在片面性。我们必须看到,科考只是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一种方法而已。隋代以前,统治者曾经实施过多种人才选拔制度,如秦实行军功爵位制(因长期战争扩张),两汉时期实施"察举制"和“征辟制”,魏晋南北朝则实行“九品中正制”。以上这些制度除军功制以外,基本上都属于“推荐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封建社会的腐朽而日益朽败,不堪应用。如东汉后期就出现了“举秀才不知书,察孝亷父别居”的咄咄怪事。“九品中正制”实施的三百年间,由于门阀士族的把持,竟一直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寒门子弟的上升通道基本被堵塞。

直至隋文帝时,国家由南北朝分裂状态重新统一,九品中正制被废除,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吏。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初步形成。进士进士,进入士族也!

自唐始,历朝历代选拔官吏均采用科举制,并在实施过程中针对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改进。唐朝继承与完善了科举制度,北宋加以发展,确定了乡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从而出现了举人、解元、状元等名称。明代为禁锢士人思想,规定命题只能根据四书五经,实行八股文体,使得科举制度日益僵化。入清以后,科举制度的弊端日益突出,“范进中举”之类的笑话频频爆出,于是在晚清末期终于被废止。

科举制度最终被废弃,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中国古代历来重文轻理,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皆文也。理则只有寥寥无几的《天工开物》《本草纲目》等几本,且被文人认为系雕虫小技,不足道耳。而科考则一直以文史作为考试项目,对理工很少涉及,理工科人才得不到发现应用。直到鸦片战争特别是甲午海战,把当时的中国(清政府)打疼了,所以慈禧太后虽然杀害了变法派谭嗣同等人,她也认识到再不变法则大清(中国)亡矣。故从1905年颁旨“废科举设学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开始大行其道,各种学堂如雨后春笋纷纷出现,理科人才如著名的“三钱”等人都是这些学堂培养的。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更是早于1898年就建立,光绪并曾在开学典礼上讲话。

1903年京师大学堂学生合影

总体来说,科举制的开创是封建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动的产物。它的积极作用是采用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吏,以文化知识水平作为客观依据,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把权位与学识结合起来,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的传统、刻苦勤奋的学习氛围,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发展(如唐代以诗赋取士,促进唐诗空前繁荣)。

另外,科举考试特别重视公平公正,形成了一种在“考试面前人人平等”的价值标准,这在封建等级社会中是难能可贵的。

为保持公正公平,明清两代均采用严苛的考试审查制度,对作弊行为实施了严厉打击,如清雍正时就曾对与舞弊有牵连的主考大臣判处腰斩的酷刑。

说到现今的高考制度,它的全称应该是“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制度”,这种制度的目的是为高校招录新生,方法是全国统一考试。

要分清“招生”与“高考”的区別。“招生”就是选才,选用人才,高校招生、企业招工招聘、国家机关招录公务员,都可视为“招生”。它有多种方法,其中最常用的是推荐、考试两种;“高考〞——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指用考试的方法录用新生,现在的“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国考)也是采用考试方法。当然,也可以釆用“推荐”的方法来招生、招聘、招录。

高考阅卷

关键是要尽量降低选才的误差,提高公平公正度以服人心。两相比较,还是考试的公平公正度高,所以封建时代“科考”一直沿用了1300年,解放后的高考从1952——1965年及1977年——迄今都是采用统一考试的方法,仅1970——1976年采用了推荐法。

任何事情都是相对的。推荐入学的工农兵学员中也有佼佼者,特别是老三届中的高中生。事实证明,推荐入学并不是一无是处,也可以选出杰出的人才,那些被推荐者中的佼佼者,如果参加考试,也完全有可能会高中。但相对于考试法,透明度与选抜正确率还是相对差得多,也容易为权力寻租大开方便之门。许多知青人士在回忆文章中都提到过在推荐招工、上学过程中的种种不平之事,所以老百姓还是认同考试法的多。这也是科举制度能延续一千多年、跨越隋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的原因——因为找不到比它更好的办法。它最终被废弃的原因是方法死板陈旧、文理失衡,落后于快速发展的世界大势等等,但其实行了千年之久的考试方法却传承下来,为今天的高考提供了借鉴,也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如日韩美欧澳等均采用考试制度的原因。就因为“统一考试”是各种方法(包括推荐)中相对最透明最公正的方法。

科举中采用的文体——八股文、号房制、阅卷方法等等,皆为“体”(如同身体、器官),而“考试”则是其“魂”。弃其体而保其魂,去糟粕而留精华,正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具体表现。

高考查分

当然与任何新生事物一样,高考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实行高考制度几十年来,几乎每年都会爆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诸如分科种类(理综、文综)、命题难度、题型选择、阅卷方式(机器、人工)、分数公布与志愿选择的前后次序、志愿填报的方式方法、加分对象等等,都会引起争议,相关主管部门也会在之后根据群众意见作出相应调整。总之,我国现行的高考制度是一个正在不断纠偏、不断改进、不断完善的人才选拔制度,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它会是一个坚定的存在。因为,公平公正是各种“考试”的核心,是老百姓心中神圣的标尺,是普罗大众心悦诚服的唯一标准。人心是杆秤,只有“考”才是“定盘星”!

作者简介

伏枥老骥,公众号主编。七旬翁,奔八中。常忆半纪童趣事,调侃嬉笑寻志同。也曾考场咤风云,更寄厚望于后雄。文化自信终铭记,公平公正世界同。

【图文编辑】老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