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王猛宁愿投靠胡人也不侍奉东晋,其实是因抵制九品中正制!

 一点进步 2020-02-20

文/世界人文通史

参考资料:《后汉书》、《魏略》、《十六国春秋》、《资治通鉴》

前言:王猛,字景略,是五胡十六国时期前秦帝国的汉人谋臣,早年出身贫贱。他虽是汉人,却拒绝侍奉作为汉人王朝的东晋,反而留在了北方辅佐前秦皇帝苻坚(氐族人),最后成功帮助苻坚横扫北方。

在王猛的帮助下,氐族人苻坚几乎统一了当时的整个中国北方。王猛对内综合儒法,打击豪强,加强集权;对外助苻坚击败了鲜卑人、匈奴人、仇池国等强敌,将东晋王朝压缩到长江以南,被后世学者称为五胡十六国时代的“诸葛亮”。

为什么王猛宁愿投靠胡人也不侍奉东晋,其实是因抵制九品中正制!

王猛之所以会投靠胡人,而不侍奉东晋,其实是因为他内心非常抵触晋朝士族们所把持的九品中正制选官制度。王猛深切地明白,在九品中正制的影响之下,像自己这样出身卑微的北方人,即便是到了东晋,也会沦为权臣的幕僚,难以进入朝堂施展才华。

当时晋朝选官所采用的九品中正制,也就是根据门第、血统、家族等标准来划分人才的品级高低,一共有九个品级,然后据此品级授予豪门子弟不同的官职。朝廷看重门第而不看重品行,这样一来,那些没有显赫背景的寒门学子便没有任何升迁的机会。此之谓“上门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这项制度荼毒深远,导致许多有学识、有能力的寒门学子纷纷背离东晋而投靠北狄,王猛就是其中之一。

为什么王猛宁愿投靠胡人也不侍奉东晋,其实是因抵制九品中正制!

第一、深究九品中正制的诞生背景

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三大选官制度。察举制度主要是汉朝时期在使用,九品中正制度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使用,而科举制度是隋唐宋元明清时期在使用。

本文所重点提到的“九品中正制”,最早产生于三国时期的魏国,由魏国大臣何夔提出、陈群所创立。但陈群创立九品中正制的初衷是为了改变汉朝察举制选官制度所带来的社会弊端。

在更早的汉朝时代,朝廷允许各地的州郡从平民或低级官吏中选拔出道德、品行、才能出色的人物入朝,然后授以高官厚禄。可是到了东汉末年时,政治腐败,卖官鬻爵的现象十分普遍。

为什么王猛宁愿投靠胡人也不侍奉东晋,其实是因抵制九品中正制!

一些市井无赖和品行低劣之人通过不法手段进入朝廷或地方为官,加紧剥削、迫害百姓。这样一来,察举制选拔出来的官员大多不能胜任职务,时人讥讽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于是在魏文帝曹丕的支持下,陈群创立了九品中正制,取代了汉朝所流传下来的察举制成了新的选官制度。

第二、九品中正制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魏国的九品中正制度将人才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个品级,由“中正官”进行评定,故称为九品中正!

品评的内容主要有三步:

第一步是评比家庭出身和背景。

第二步是评比个人的品行才能,相当于德智体美大评比。

第三步是通过上面的两点来最终确定品级,然后划入到九品之中的某一品中,最后完成授官。

在九品中正制创立的最初阶段,朝廷更加看重人才的品行和才能而不是其家庭出身,但随着后来司马氏篡位、建立晋朝之后,这种情况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为什么王猛宁愿投靠胡人也不侍奉东晋,其实是因抵制九品中正制!

晋朝的皇族司马氏原本就是汉朝、魏国的河东士族,在军中没有巨大威望,只能依靠士族来挟制地方的势力。直言不讳地说,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父子三人能够专权这么多年,完全是依赖各大士族集团的支持。

而晋武帝司马炎最后能够篡位成功也离不开士族的支持。因此在西晋王朝建立之后,司马氏为了维持自身政权的稳固,必然要优待开国的士族集团,他与士族们达成了妥协,通过九品中正制来保持士族子弟的世袭特权!士族豪强们则宣誓永远效忠司马氏和晋朝。

就比如晋朝司徒傅袛之子傅畅,因为其父的裙带关系,“年未弱冠,甚有重名,以选入侍讲东宫”。

就这样,九品中正制在晋朝彻底变成了士族把持的选官制度。在士族的操纵下,九品中正制舍弃了过去那一套“重品行、轻家世”的规矩,改为了“重家世、轻品行”的选官制度。选官首先就要看其家族背景和人脉关系。

为什么王猛宁愿投靠胡人也不侍奉东晋,其实是因抵制九品中正制!

第三、九品中正制“变质”后的巨大危害

西晋时期,豪门士家子弟往往在弱冠之年,就可授予官职,且不论其品行之优劣、能力之高低。世家大族,世袭罔替,轮流把持朝政。

凡历数代,士家子弟不劳而获者多矣,几为酒囊饭袋之徒,一好清谈玄学,一好声色犬马,执其政而不理政,荼毒深远,祸害匪浅”。

而在众多的寒门学子中,不乏有出类拔萃之辈,但因为没有显赫的背景和人脉,基本上不能进入朝堂,最多担任地方小吏。

为什么王猛宁愿投靠胡人也不侍奉东晋,其实是因抵制九品中正制!

到了东晋时期,北方已被入塞的游牧民族所攻占,代表着汉人正统的晋朝(司马睿的东晋)被迫逃到南方水乡去立足。势单力薄的司马氏要在南方站稳脚跟,还是不得不依靠从北方南渡而来的士族和南方当地的土著豪强,所以继续推行着九品中正制选官制度,用以维持着士族的世袭特权。

为什么王猛宁愿投靠胡人也不侍奉东晋,其实是因抵制九品中正制!

所以在东晋一朝一百余年里,绝大多数时间都是被士族子弟控制着,如王敦、王导、桓温、桓玄等等都是有名的士族权臣。“王与马,共天下”就是指士族王氏权利巨大,可以比肩皇族司马氏,后来王敦果然发动了叛乱了。

为什么王猛宁愿投靠胡人也不侍奉东晋,其实是因抵制九品中正制!

东晋中期,另一位大权臣桓温北伐时,曾一直打到了关中地区。公元354年左右,桓温军队开拔到长安以东,当地汉人夹道欢迎,以为晋军要收复中原了。作为寒门子弟的王猛听到这个消息,十分高兴。当时正值大夏天酷暑时节,王猛身穿着简陋的麻布与短衣,徒步前去桓温大营求见。桓温也十分仰慕王猛的才华,向王猛许以高官厚禄的条件,要求他跟随自己到南方的东晋为官。

可是心思缜密的王猛一眼就看穿了桓温的为人和野心。东晋大权臣桓温发动北伐只是为了自己在朝中树威,并不是真的为了收复沦陷于胡人之手的中原地区。

而且桓温心怀异志,早就有篡夺东晋的野心。如果自己真的跟随桓温南下到了东晋,将来无依无靠,只能成为桓温帐下的幕僚(这是许多古代文人的结局)。在士族所专政、九品中正制横行的东晋,自己将永无出头之日。

王猛再三思索之下,始终不愿意助纣为虐,谢绝了桓温的邀请,离开了军营。就这样,这位治国奇才最后留在了北方,后来投靠了前秦皇帝、氐族人苻坚,成为了苻坚的左膀右臂。

为什么王猛宁愿投靠胡人也不侍奉东晋,其实是因抵制九品中正制!

全文总结:九品中正制由魏国名臣陈群所创立,原本是为了改变汉代孝廉制的弊端。但由于晋王朝从开国之日起就是士族阶级控制的朝代,所以九品中正制成了士族的“掌中玩物”。在他们的操纵和变通下,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士族与寒门之间,坐不同席,互不通婚”的社会现象。

真正有能力、有才华的寒门子弟难以出头,而那些无所事事的世家豪门子弟却累世公卿、妻妾满堂,挥霍着积累如山财富,终日无所事事。像王猛这样的不世之奇才,最后被迫反过来投奔胡人为臣,与东晋为敌,不得不说是东晋王朝的巨大损失。

为什么王猛宁愿投靠胡人也不侍奉东晋,其实是因抵制九品中正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