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背影》:每个父亲都曾是翩翩少年

 blackhappy 2020-02-20

说不出口的爱才是真爱,世人表达爱意多半肉麻,唯有一种爱,缄默才是打开它的正确方式,那便是父爱。

汪曾祺写他的父亲,会为他做西瓜灯;会把胡琴的老弦拆下来放风筝;会在抽烟时给儿子也来上一根;还会在儿子写情书时在一旁瞎出主意。最后,多年父子成兄弟。这样的父亲好是好,但终究是别人家的,好得有点不真实。

《背影》:每个父亲都曾是翩翩少年

鲁迅也写父亲,只是他笔下的父亲是当铺与药铺奔波之间的一点产物,在鲁迅为父亲完成叫魂仪式后,父亲终于复归平静。他对父亲有爱,可更多的是愧疚,鲁迅爱得太累。

唯有朱自清《背影》中的父亲可引起多数人的共鸣。他长相平凡,是千千万万中国父亲中的一个。在为长子朱自清娶妻后,家境衰败遭遇中年危机。父子失和却始终碍于面子不肯和好,直至人生的最后时光才原谅朱自清。

这才是多数人的父亲,一个始终不肯放下作为父亲的尊严,却又日渐衰老的父亲。

01每个男人都逃不过中年危机

《背影》在一开始就写道:“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开篇即点题,干净利落,皆因描写对象是父亲,所以无需遮掩。

《背影》:每个父亲都曾是翩翩少年

作为儿子的朱自清竟与父亲两年多未见,其中滋味想必不好受。在他的脑海里印象最深的不是父亲的脸,却是背影。幼时父亲会把儿子挡在背后,为他遮风挡雨。当父亲在风尘里劳碌奔波时,留给儿子的也只有背影。北京象征着父亲对孩子和家庭的爱,默默无言却宽厚有力。

朱自清这篇文章好就好在他一开始就将父亲的狼狈描写得淋漓尽致,他着墨不多,只七个字便把昔日高大的父亲臊得脸上无光:“又借钱办了丧事。”祖母去世,连办丧事的钱都要借,家里光景可想而知。

作为儿子,朱自清的父亲失去了妈妈,心里一定悲痛难当。作为父亲,朱自清彼时刚结婚,家里一切大小事务都还需要朱父操持,他要有个父亲的样子。当朱自清“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时,朱父一副宠辱不惊的样子:“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中年人的崩溃从来都是悄无声息的,当着儿子的面,有多大的难处也不能发作,这不仅仅关乎一个父亲的颜面,更是一个父亲的责任与担当。

《背影》:每个父亲都曾是翩翩少年

朱自清笔下的父亲狼狈不堪,一出场就被儿子打翻在地,可是这样一位父亲才让我泪眼婆娑,没有光环的父亲才更容易亲近,温情可爱。

02被父亲呵护的少年意气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儿子一人渡江去浦口朱父终究放心不下,于是由先前“本已说定不送我”到“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朱自清失去了一次独自冒险以证明男子汉气概的机会。

读《背影》最有趣的地方在于,在前半部分作者细腻地还原了当年的少年意气,刚结婚又考取了北京大学,那是十八岁朱自清的高光时刻。父亲在他面前落魄至极,朱自清想要独当一面的急迫心情呼之欲出,父亲的同行,于他是一种控制。

在旅途中朱自清也显示出洞明世事的“老成”,在父亲和脚夫讲价时,少年人露出了想要僭越的端倪:“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然而,最终讲定价格的还是父亲。

《背影》:每个父亲都曾是翩翩少年

在父亲嘱托茶房好好照应儿子时,朱自清的心理是这样的:“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直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总躲在父亲背后指点江山,自以为洞明世事,锋芒毕露的少年意气在历经半世浮沉的中年人看来,不过是稚气未脱。若真的让朱自清与茶房周旋,我想他一定手足无措。

我上初中读到这里时,内心对朱自清的这种心理极为理解,大呼朱自清是高手。既不能完全断奶又想要独当一面,父子关系始终处在相爱相杀的矛盾中,这是中国式父子关系的一个缩影。

每个自由选择生活方式的叛逆少年背后,都有一个以社会资源全力支撑的父亲。

03难以攀爬的月台

《背影》中最经典的桥段便是父亲越过月台替朱自清买橘子。为什么说是替呢?原本朱自清要去,父亲拦下了他。那段对于父亲买橘子的动作描写已被说烂了,我不再分析。只想说说买橘子这个举动的深长意味。

毫无疑问,买橘子是临时行为,几个橘子又能值多少钱呢?以这种低贱之物给儿子作旅途中的零嘴,实属无奈。这里透出了父亲想努力把最好的爱给儿子的心酸。这几个橘子实在比鸡鸭鱼肉要好得多,恰恰因为橘子的低贱衬托出父爱之深沉。

《背影》:每个父亲都曾是翩翩少年

横贯在父亲面前的月台也正是父子感情的屏障,十多年了谁也没试图打破这道屏障。朱自清是长子,父亲对他寄予厚望,在学习上对他也是极其严厉。如果老师评价不好,父亲就会训斥儿子,怒极时甚至一把火烧掉作文本,吓得儿子嚎啕大哭也不心软。

父严子孝。

然而在朱自清目睹父亲替他买橘子的艰难过程后,他的眼泪又出来了。他写道:“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那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

这是一个男人对另一个男人的理解,也是儿子对于父亲的释怀。他明白原来世事不像年轻时那样容易,他也承认自己作为父亲失败的一面。儿子阿九才两岁半时,因为特别爱哭,便将他按在地下打了一顿。阿菜才过周岁,还不大会走路,就因为缠着母亲的缘故,居然将她紧紧地按在墙角里,直哭喊了三四分钟,因此生了好几天的病。他自怨自艾说:“孩子们的折磨,实在无法奈何,有时竟觉着还是自杀的好。”俗语所谓:“养儿方知父母恩”,即是如此。

朱自清有一篇散文《冬天》,文中写到了年少时和父亲一起吃白煮豆腐的情景。“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这不是正餐,只是闲时吃着玩,因为冬天晚上冷,父亲便安排大家这样吃,可以暖和些。“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此时朱自清笔下的父亲是如此舐犊情深,字里行间都充满了朱自清对父亲深情地回应。只是父子俩真正言和,却是在朱父大限将至时。

当朱自清的三弟把朱自清写的《背影》递给父亲,这位和儿子别扭了半辈子的老人读着以白话文写成的父子情深,终于情不自已,涕下沾襟,原谅了自己的长子。

《背影》:每个父亲都曾是翩翩少年

我常常想,朱父年轻时也一定是风度翩翩的公子,意气风发,指点江山。只是在这风尘里来去,接受生活的捶打,再也不复少年模样。每个人都是如此,虽后生可畏,但也不必取笑前人冬烘迂腐。

许多时候儿子对父亲都是“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极少有人做到:“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这正是《背影》的难能可贵之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