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是一种脑神经科学现象,因此可以被调控。 快乐永远是短暂的,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因为只有让你不快乐,你才有动力去寻找快乐,完成生存与繁衍的使命。 那么,有没有可能稍微让快乐来的多一点呢? 这要从“快乐”的底层机制——神经科学的角度来寻找方法。 任何心理学现象,本质上都由脑子中电信号或者化学过程决定的。 2019年,美国西北大学神经生物学教授英迪拉·拉曼 (Indira M. Raman)在《Nautilus》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综述文章“Unhappiness Is a Palate-Cleanser:Why it’s impossible to always be happy”(不快乐是口感清洁剂:为什么我们不能永远快乐),从脑神经科学的角度,说明了为什么快乐总是短暂的。 感知是快乐的前提对神经科学家来说,大脑要做的就是三件事:接收信息、分析信息、采取行动。这三个步骤都是由神经元控制。 控制快乐的关键,在于“接收信息”。 接收信息,是把外界的声、光、电、触觉这些物理信号变成大脑能理解的电信号。这一功能是通过“转导蛋白质”实现的。 转导蛋白质在接收到外界的物理信号之后,会形成一个“离子通道”,让带电离子的运动,将电信号传给神经元。 关键就在于,离子通道对外界刺激的响应,并不是由外界刺激的强度所决定的 —— 而是由外界刺激强度的变化所决定的。 哪怕这个刺激再大,只要一直存在,离子通道也会慢慢关闭。 只有当刺激发生改变,比如突然间加强,或者从无到有,离子通道才会产生响应。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嗅觉:妈妈在厨房炒菜,孩子从外面回家,一开门就闻强烈的香味。但是,正在炒菜的妈妈一直都在厨房里,并不会觉得味道有多重。 听觉:有些老式冰箱会发出嗡嗡声,但是如果习惯了,你就感觉不到这个声音了。 视觉:从很明亮的室外走到房间里,你会觉得房间特别暗,但是呆一会儿之后你就什么都能看清了 —— 你的眼睛,适应了。 所以,外界刺激的变化,才决定了我们能否感知到。 如何制造快乐快乐是人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反应,而大脑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机制是感知变化。 所以,长时间不变的话,哪怕很强刺激,也不会让我们快乐的。 刚开始吸毒的人,反应都特别大,慢慢地,同样的剂量就不能让人满足了;吃辣也是一样,第一次吃辣椒特别刺激,时间长了你就觉得辣椒放少了不行。 根据神经科学的研究,快乐可以分为两大类: (1)多样性的快乐:新奇的、不一样的刺激会让我们快乐。 (2)间隔式的快乐:间隔一段时间,哪怕是以前经历过的刺激,我们还是会感到快乐。 那去餐馆吃饭为例: 如果经常去同一个餐厅,你会想把菜单上的食物每一道都尝试一遍; 如果隔几个月才去一个好馆子,你会每次都点上自己最爱吃的那道菜。 不只是人类,即使是低等动物,快乐的机制也是这两种。 研究人员训练老鼠,让老鼠完成一些任务,就给它们食物作为奖励。 一开始老鼠都是给吃的就干活,后来一般的食物已经不能让老鼠努力了,得给好吃的才行。 或者把老鼠饿上一阵子,它不会再挑食了。只要老鼠足够饿,它就愿意为任何食物干活。 这就是“离子通道”对刺激变化的反应。从有食物到有更好吃的食物,这是一种变化。从不给食物到有食物,也是一种变化。 该追求怎样的快乐快乐是短暂的。解决方法就是要么追求多样化,要么追求间隔式。 那我们该追求哪一种快乐呢? 快乐在今天这个世界是廉价的。 微博、抖音非常明白怎么让人快乐,他们的方法就是创造多样性。只要你一直下滑,就会有源源不断新鲜的刺激,让你一直快乐。 其实环伺周围,这种形式的快乐比比皆是:游戏、动漫、电影、网络小说。全是为了让你一直爽下去。这里面有无穷的多样性。 没有人能抵抗这种快乐的吸引。 但,这种快乐似乎太廉价了。 如今这个时代,真正难得的是——间隔式的快乐 你愿意忍受一个下午的枯燥搞懂一道数学题吗? 你愿意把自己关在屋子三天完成一幅大型拼图吗? 你愿意花几年的时间打磨自己的一项技能吗? 搞懂问题、完成任务、学习技能,这些都是快乐的,但却都是间隔式的快乐。 间隔式的快乐:我们大部分时间是不快乐的,但也正因为有了中间这些不快乐,你才会感到快乐。 所以在这个时代,间隔式的快乐,更稀缺,所以更宝贵。 再好吃的东西,适可而止;再好玩的游戏,点到为止。 更重要的是:追求间隔时快乐,是追求人生的主动权。 多样性的快乐,是你“被”吸引。间隔式的快乐,是你主动追寻。 这会创造两种不同的人生。 总结(1)快乐是一种神经反应,而大脑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机制是感知变化。 (2)快乐分为:多样性的快乐,间隔式的快乐。 (3)追求间隔式快乐是追求人生主动权。 在我看来:间隔式的快乐,才是物质极大丰富时代中的高端玩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