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玮/撰文 【11】 话说清朝末年,关正兴在成都创办了一个酒楼,怎么就混成近代川菜祖师爷级别的人物呢? 有两个原因。 第一,名店。 正兴园在兼收并蓄的基础上,融合了当时国内各地烹饪技术精华,研创出很多的经典菜肴,这些菜肴,成为今天川菜宝贵的传统精华。同时,受到正兴园的影响和启发,成都相继涌现出众多档次格调较高的南堂馆。 检查作业,昨天对南堂馆的名词解释,诸位可还记得? 第二,名师。 关正兴是厨师出身,在正兴园经营的过程中,因为企业发展的需要,收徒并培养了一大批技术骨干,只不过当时他并没有想到,这些人后来成为近代川菜史上的名宿。名宿又传名师,名师又传名厨…… 愚公曰:子子孙孙,名厨蔚然成系,此无穷匮也。 这里的两个关键词,曾经在川菜行业里引起过讨论:到底是名店出名师,还是名师出名店? 大凡讨论争论和辩论,贫僧才疏学浅,不敢发表个人观点,但就事论事,身份不同,角度不同,结果便会不通话。 厨师认为,有了名师,才有名店;老板认为,有了名店,才有名师。 当时互联网将将在国内兴起,大家还处在拨号上网的煎熬时代,网费太贵,没人愿意浪费自己的银子去八卦别人的闲事,所以讨论所波及的范围不广,影响也不大。 当然更重要的一点是,后来许多厨师成功逆袭成老板,于是讨论不了了之。 幸亏如此,这是川菜的大幸。当初岳不群执掌的华山派,就因为剑气之争,硬生生把几可并肩少林武当的华山派弄得人才凋零,以至于后面发生了《笑傲江湖》中本不该发生的让人荡气回肠的悲剧。 关正兴正式收入门墙的,最少有两人,一个是贵宝书,一个是戚乐斋。其余众人,要么是资料遗失,要么,只是在正兴园打过工,接受了部分技术传承,并未举行拜师仪式,算是外门弟子和记名弟子。 对于拜师这件事,在各行各业中,据我所知,似乎只有曲艺和餐饮保持着完整的传承,比如郭德纲的德云社。在其他行当,师傅早已变成了一种泛称,比如守门的张大爷,常被礼貌的称作张师傅。倘若以这种心态在餐饮行业拜师,多半会很悲剧。 烹饪是门手上功夫,最高明的写手也无法通过文字对技术进行完整的表达,因为在刀火之间,更多的是一种体验,一种感受,一种依靠经验植入肌肉的下意识反应。 插播一个真实故事。 早年间,粤菜曾经君临天下,大江南北莫不以说粤语吃海鲜为荣。四川当时大型的酒楼,均有川粤两类厨师。 川厨为了生计,虚心请教粤厨,清蒸鲈鱼大概需要多长时间? 粤厨很严谨,清晰而准确地说,如果是一斤二两的话,按我们厨房的火力,需要8分钟。 川厨心中窃喜,遂回家记入笔记本中。 过了几天,粤厨问川厨,你们的粉蒸肉,要蒸多久? 川厨很认真的回答:蒸一哈儿。 8分钟对蒸一哈儿,于是粤厨很郁闷。 事实上,川菜的技术传承真还就是这样靠着模糊而精准的经验进行延续的,一哈儿、丁点儿、大概、差不多……师徒口授,代代如此相传。 所以,直到今天,拜师收徒,依然是烹饪传承中的一件大事、要事和盛事。 根据资料,贵宝书拜师那会儿,估计是没请媒体宣传,导致我对他的资料收集几乎是一篇空白。好在关正兴还有另外一个徒弟戚乐斋,这可就了不得了。 戚乐斋在正兴园读研期间,拜师关正兴,若干年后,这个当年流着鼻涕的儿徒,成为餐饮业界令人瞩目的烹饪大师。戚大师功成名就,又收了蓝光荣和蓝光鉴两位高徒。 蓝氏本是三兄弟,均入厨行,但其中成就最高的,要数蓝光鉴。其人抛开技术不说,他曾对川菜宴席的格局,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让其更简化,更适合大众百姓消费。 左一为现代川菜“鼻祖”蓝光鉴、左二为著名报人车辐、左三为川菜大师谢海泉 前文其实说过,近代川菜的起源,有着浓厚的官府特色,讲格局,讲排场,讲礼节,讲流程,单是吃饭前一个中看不中用的看盘,就要花去无数的人力物力,再配上手碟等繁缛花样,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这就是在花冤枉钱。 蓝氏的改革,迅速受到行业的认可,并铸就了他的行业地位。 其后蓝光鉴收徒张松云、孔道生、刘读云等人,这些徒弟,后来几乎影响了川菜行业的半边天(注:若有行业大佬认为此比喻不恰当,也可以改为百分之一天或者万分之一天)。 蓝光鉴收徒众多,多为出类拔萃的烹饪大师,且被写入川菜史。尤其是张松云,收徒王开发,此人据说是川菜行业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年薪30万的人。 30万的年薪……这件事发生在20年前,但就今天的厨师而言,也是一笔令人咬牙切齿的数字。 王开发大师技术精湛,育名厨繁多,在今天的川菜业界,备受末学后进敬仰。2017年夏,七里坪景区举办烹饪比赛,我与王开发大师、曹靖大师等人同任评委,相聚三日,杯酒盏茶话桑麻,老爷子对技术认真且严肃,令人不敢有丝毫懈怠。 事情就是这么个事情,状况就是这么个状况,不论是名店造就了名人,还是名人造就了名店,不可否认的是,关正兴和他的正兴园就这么忽忽悠悠的走入了历史,成为今天解读近代川菜不可不说的故事。 各位看官,明天同一时间,我们聊聊,餐饮行业,到底是怎么拜师的—— 读者老爷,我们下回继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