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美学泰斗刘纲纪在汉逝世 笔耕不辍的大师走完“美的历程”

 xianfengdui111 2020-02-20

发布时间:2019年12月03日07:12 来源: 楚天都市报

刘纲纪      楚天都市报资料图(陈勇摄)

刘纲纪创作书法作品       资料图片

□楚天都市报记者柯称国倩通讯员吴江龙贺念

武汉大学又失一位先生,湖北社科界痛失一颗巨星。

12月1日下午6点55分,著名哲学家、美学家、中国实践美学及中国美学史研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刘纲纪,因病医治无效在武汉逝世,享年87岁。记者了解到,这位中国美学泰斗级人物晚年仍笔耕不辍,每天工作到深夜,每次到医院都急着要回家,而他带的最后一位博士生,原本计划明年毕业。

开拓者

著作填补中国美学史空白

刘纲纪1933年1月出生于贵州省普定县号营村,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受时任武大校长李达亲自邀请至武汉大学哲学系从教;1982年晋升为教授;2006年被评为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2010年入选湖北省首届“荆楚社科名家”。

刘纲纪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中国美学史、中国书画史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研究,在诸多学术领域作出了卓越贡献,并形成了一个逻辑严密、结构完整的美学思想体系,与李泽厚并称美学界“北李南刘”。

刘纲纪的主要著作有:《“六法”初步研究》《龚贤》《书法美学简论》《美学对话》《美学与哲学》《艺术哲学》《中国美学史》(第一、二卷)《刘勰》《美学》《传统文化、哲学与美学》《德国美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中国书画、美术与美学》等10多部。他长期坚持主张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美学,被美学界公认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美学的重要代表,产生了广泛影响。

其中,《艺术哲学》一书,是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美学为指导的艺术哲学专著。与李泽厚共同主编、并执笔撰写的《中国美学史》(第一、二卷),填补了我国自“五四”以来没有一部系统的中国美学史的空白,引起了海内外学术界的普遍关注,被认为是中国美学史的“开山之作”,是美学界引用率最高的著作之一。他还参加了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美学教材《美学概论》的编写和定稿修改工作。

学问人

连散步都认为是浪费时间

“他就是一头老黄牛,一生只知道在学术中耕耘,别的事情都不在乎。”在刘纲纪的家中,夫人孙家兰回忆,老伴在家中就是关在书房里,很少出来活动,上世纪八十年代写《中国美学史》时,他经常熬到凌晨4点,即使到了晚年,他也是不停地在读书、写作,经常忙到转钟。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王海龙,是刘纲纪去年带毕业的博士生,曾担负刘老多年的贴身助理职责。他回忆,老师晚年身体状况不佳,但不是万不得已从不舍得“浪费”时间去医院,甚至于出门散步都觉得是浪费时间,“他总说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还有很多文章要写,6年来在学生和家人的强烈要求下,他出门散步的次数也不超过10次。”

王海龙介绍,让刘纲纪最牵挂的,是重写《中国美学史》的工作。在本该安享晚年的时候,老师却以异于常人的顽强意志力,每天工作到深夜。“老师不用电脑,所有的文字都是一笔一划写下来的,近年来已经为此做了30多本笔记。”王海龙说,刘老计划将《中国美学史》重写为七卷本,目前已经将整体结构搭建完成,但没能等到它正式出版。

“这可能要成为永远的遗憾。”武汉大学哲学院教授、刘纲纪的得意门生邹元江介绍,经常有人问起老师重写《中国美学史》的进展,但老先生治学非常严谨,他认为原来的版本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新版一定要重新架构,要有所突破,所以一直在重读马克思论著、深入研究中西方哲学,已经写下五六十万字的手稿。

邹元江说:“作为学生,我们都替刘老师着急。但他却不想急功近利,草率出版,总跟我们谈最近又读了什么书,又有了新的思想启发。”这种老一辈学问人,对学术近乎严苛的态度,让邹元江等后辈十分崇敬。

艺术家

书画爱好伴一生

在《荆楚社科名家(第一卷)》中对刘纲纪的评价,除了中国现当代美学的领军人物、中国美学史的拓荒者,还有“思想家中的艺术家”。

刘纲纪十分注重艺术实践,曾长期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书法家协会和作家协会会员。身边人都表示,他唯一的爱好就是书画创作。2012年,收录了269幅书画作品的《刘纲纪书画集》出版,“中国学术名家刘纲纪书画作品展”也在湖北美术学院举行,展出的150多幅精美的作品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刘纲纪曾自述,自己是从对艺术的爱好而走向了艺术理论,从艺术理论走向了美学,最后又从美学走向了哲学。但是,无论如何又不能忘情于艺术,于是只好徘徊在艺术与哲学之间,以美学为其安身立命之所。这样的生命体验恰好是他在美学领域能够取得巨大成就的一个重要因素。

邹元江介绍,刘纲纪对艺术的喜爱和追求,是从小在心里埋下的。刘纲纪13岁那年,他的父亲从并不宽裕的生活开支中拿出20块现大洋,让他拜遵义画家胡楚渔学画山水,使他终生受益。后来,由于家道中落,青年刘纲纪没有条件再继续学画,便把兴趣转移到理论研究上,19岁考取了北京大学哲学系。

其实,那个年代北大哲学系并没有美学专业。安徽大学哲学系资深教授钱耕森曾介绍,刘纲纪当年为了求学,只有频繁地去采访邓以蛰、宗白华、马采三等中国美学前辈,向他们求教。刘纲纪在名师指导下,本科时就靠发表文章的稿费买了西装,毕业论文就写了6万字的《“六法”初步研究》,因此被武大老校长李达所赏识。

教书匠

与学生一次谈话至少半天

刘纲纪的艺术实践主要集中在65岁退休后,但在2006年成为武汉大学资深教授,重返讲台后,又几乎没有了创作书画的时间。

邹元江说,刘老师的教学是全方位的,学校、家里、图书馆都是他授课的地方,晚年讲得最多的是家里。“老师爱抽烟,和我们谈话的时候烟不离手。而且他一谈就停不下来,经常是谈了半天时间,学生担心他要吃饭了,但老师还不让走,还要继续谈。”邹元江笑言,他是被老师“熏”出来的,每次带着浓浓的烟味回家,女儿就知道他又去拜访老师了。

昨日,刘纲纪的学生从各地赶回。他们眼中的老师,虽说是美学泰斗,但非常开明,尊重不同学生的个性,能够包容不同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方向。“老师对学生鼓励最多,从来不责备学生,经常通宵帮助学生修改论文。”王海龙说,曾经有名学生博士论文的开题思路被五六位专家否定,只有刘纲纪力排众议,支持他开展创新性研究。

留校任教的贺念介绍,在提携后辈方面,老师也总是毫无保留,经常热情地参加青年美学论坛,“严格意义上讲,刘老师应该是我的师公,但他在给我的作品题词中,称呼我为‘学弟’,这让我受宠若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退休教授肖建华,是刘纲纪带的第一届美学硕士研究生,他认为,刘老师是一个真正的学者,一个纯粹的老师,学贯中西,学风严谨,思想深刻,对后辈的帮助极大。

武大2015级在读美学博士生李一鸣,是刘纲纪唯一一名正在带的学生。每个月她都会去老师家里两三次,一谈就是一整个下午,老师总会特意为她整理和保留与她研究方向相关的资料。“之前老师还说,等我毕业了,他就可以在家画画、写字了……”李一鸣哽咽着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