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立于国学,放眼世界

 安麓散人 2020-02-21

编者按:国学,作为中国五千年文化智慧的精华,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下,人们正在渐渐的遗忘。但旭日辅导没有,且正在使用洪荒之力传承国学精华给新一代的孩子们,让他们在繁重的课业下能有一股心灵的清流来慰藉自身。

师说

一千二百年前,韩愈写了一篇著名的议论文----《师说》,对 “师”的责任做了简明扼要的概括:“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也对师道尊严、求学态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两千年前的儒家学派,更是提出了为人的准则“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尽管不同的时代对上述准则的解读也不尽相同,但儒家文化能源远流长两千余年,必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蜕变演化,才能最终形成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

论语

在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里,多次提及“士”、“君子”的概念,两千年来,不断有学者对这两个概念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我看来,用现代社会学的观点来定义,“士”和“君子”就是现代社会里的中产阶级。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过“中产阶级”的概念,但“中产阶级”在中国古亦有之,叫“士绅阶层”或“乡绅阶层”。从文化上讲,我们是儒家学派的孔孟传人,从血缘上讲,我们是炎黄子孙,而从社会政治上讲,在西周建立之初,我们就形成了“士绅文化”的雏形,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嫡长子继承制”,也就是宗法制,时至今日在广大农村地区所提及的“五服”就是宗法制的一部分。

仁爱

既然我们是一个两千年来文化从未间断的文明古国,我们在西周还是一片森林沼泽时就已经形成了独特的社会政治结构,我们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以研究人与人之间关系为己任的诸子百家,更是和古希腊的哲学思想相互辉映。那么为什么到现在我们身边的“谦谦君子”不见了踪迹?人与人之间充满了“戾气”,常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大打出手?师道尊严、仁爱之心、节俭美德更是无影无踪。

回顾历史,我们便能找到原因:近代以前,学子士人大多苦读诗书,以期有朝一日学而优则仕,却视西方的科技为“奇技淫巧”而加以抵制,但在这之后却一味向西方学习“夷技”而摒弃了中华文化的瑰宝---以儒家学说为中心的国学。到了当代,更是将对国学的轻视发展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会整篇背诵英文的多,会背诵国学经典的少,能用英语写作的多,能在作文里夹兼用古汉语的少。

在世界不断一体化的今天,我们确实需要融入世界,而不是并入世界。人作为个体,也像国家、社会一样,要以独特的方式融入整体,给整体带来活力,才会被整体接受。国家层面,我们的中华文明已立于世界两千余年,个体层面,我们却在近代以后逐渐西化,失去独特性。

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不能失去自己的独特性,不能让古汉语这么优美的语言在世界上消失,不能让弘扬中国文化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更不能让下一代对中国辉煌的历史、包罗万象的国学一无所知。

附旭日国学课程:

六岁至九岁:

《千字文》、

《三字经》、

《百家姓》、

《增广贤文》、

《论语》(节选)

教学目标:

熟读全文、

初步理解,

背诵经典篇章

九岁至十五岁:

《论语》(节选)、

《老子》(节选)、

《庄子》(节选)、

《古文观止》(节选)、

《诗词歌赋》(著名篇章)、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历史常识(中国史、世界史)、

现代诗歌散文(著名篇章赏析)

教学目标:

领略中国古文化之美、

理解古人处事智慧、

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和

世界史的基本历史脉络、

体会现代诗歌的魅力、

熟读背诵经典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