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卫东: 写诗是一辈子的事情

 朱晓剑 2020-02-21

成都的诗人太多了,以至于每次参加与诗歌的活动,都会发现一些新面孔。但许多诗人是老相识了,他们在诗坛上默默耕耘,不问收获。他们不会追问“诗歌能挣多少钱”,而是守护着心灵的那片净土。诗人张卫东就是这样的诗人。

他写诗,办诗刊,坚守自己的理想。那就是一盏灯火,不管诗坛上吹起什么样的风,都与他无关。所以,他将诗刊取名《或许》。

有的诗人热衷于参加这样那样的诗歌活动,刷存在感;有的诗人时不时提出诗歌主张,紧跟潮流;有的诗人以夸张的方式写诗……其实,许多诗人是诗坛上的过客,终究会消失在诗歌海洋里。

初次相见张卫东,记得是在黄伞巷,一条即将拆迁的小巷子里,谈诗。那里的一家茶铺,安静,茶客并不多。这让人印象深刻。

后来,也是在诗歌活动中见过,一年也就一两次而已。

在诗歌活动中,他羞于发言,轮到他发言时,似乎都是以很短的话语开场、结束,他对诗歌的许多见解,都可以在他的诗歌中寻找的到。

他写诗,不张扬。他给成都写诗,让人赞叹。

有时间,我们好好聊一下诗歌。那时候,我居住的地方离牛沙路还不太远。但东忙西忙,很少见面,更不要聊诗歌了。我做自媒体的时候,他说:你该写一写成都优秀的诗人。

我想也是的,与其跟屁虫一样写一写那些“主流”的诗人,倒不如做点更有价值的事情,一些诗人写了一辈子的诗歌,大多数作品无处发表,更不要说结集出版了,这并非是诗歌不好,而是现在的世人对诗歌的态度,有了许多的改变。

张卫东写诗,他说:写诗是一辈子的事情。

有这样一句话也就够了。诗人不是活在诗歌活动的现场,而是活在诗歌作品里——不死的诗歌精神,才是最可贵的,最可尊敬的。

我们来读一读张卫东的作品:

浮云

别以为落日的后面晚餐会有什么新意,

再美的虹影也有收敛的一刻

无论青菜还是海苔,风雨传送的

只是竹笋的清香。眺望吧,午时以后,

他们在山坡的一侧翻拣着什么?

但修剪后的草坪上,宋代依然是宋代

突然说起了用典和技术,关键是

词语如何切入?竹枝调来到了万里桥,

向阳的天空白云飘飘。检索的

目标能否转移?关闭手机打开电脑

就能完成一次纸上的革命?

兴趣在腾挪的胃里要摆上另一套餐具

不仅是慵懒,云朵的慢,让风中的

鸟儿趋向黑暗。往昔的流水掉过头来,

说要推离靠岸的舢板。这不是

见面需要的推迟,而是一种必要的期许

对于歌出开封的弄法,我想,

除去考证,变形绝不是一次简单的转身

2016.04.23

张卫东小传

上世纪50年代末生于北国都市沈阳。80年代末开始写诗。曾在国内《诗歌月刊》、《星星》、《中国诗歌》、《诗江南》、《诗潮》、《终点诗刊》、《存在诗刊》、《青年作家》及美国《一行》、《新大陆》、台湾《创世纪》等诗歌刊物发表诗作若干。2001年5月至2010年5月与成都部分诗人发起创办诗歌民刊《人行道》。现居成都。2012年4月开始独自创办诗歌民刊《或许》。


合作机构(排名不分先后)

成都阅读协会  |  毛边书局 

武侯文艺  |  简阳文艺  |  鱼凫文艺

3+2读书荟  |  最近文化  |  散花书院

成都时代出版社

混成都

ID:hunchengdu

关注成都的文艺生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