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毛边书局:毛边党的最爱

 朱晓剑 2020-02-21


王国华兄在毛边书局淘书

如果说毛边书局是书店,肯定很多人不太服气,因为它并没有实体书店。是以网络渠道,经营签名书、毛边书和旧书为特色的综合书店,被称为“毛边党的最爱”。书局网站上分类细,用词老道,生意红火。谁也想不到,书局主人傅天斌虽是位刚过而立之年的年轻人,却是著名的“毛边局长”。

傅天斌跟书结缘,是因四川师范大学龚明德教授。因了龚教授对书业的熟悉,并指导下,傅天斌在湖北十堰经营一家书店:毛边书局,专营各式毛边本、签名本,在全国同业中很有名气。随后将书店转到成都,书店规模也随之扩大。

《温州读书报》主编卢礼阳兄写过他逛毛边书局的印象。一排一排,相隔太挤,两人交会,侧身方能通过。光线又不亮堂。顶格堆放四川地方志很多。温州人的著作仅见王明自传小册子。各有所得。挑出五本书。结账的时候,天斌客气兮,你们第一次来,送给你们,昨天也是这样。岳年悄悄塞回书架。天斌:他们五人都送了,没送你,不好意思。硬要岳年找出来。高信长安书话有签名章,而无上款。他说明这两本书是人家寄售的,得付钱。尽管如此,范仲淹研究文集,十年之前出版,香港景范教育基金会委托代销,三十,他只收二十五,无异赔钱。你们不好意思,以后多自己的书给我。让他留下地址。拿出本子要我们留言。"欢迎天斌兄明年来温州喝茶。"记不起哪位说,现在喝茶成了安全局专用语。我说,我用的是本义。


瓯海、傅天斌、王国华在毛边书局

关于淘书趣闻,亦有故事可说,十年前某出版社迁址,傅天斌的一个好友打听到消息,便通知他去“收荒”。当他紧赶慢赶至现场,却发现好书已被收走,剩下有一堆闲置编辑室多年的满是灰尘的书稿杂物。

在那个计算机没有普及的年代,稿子大都用手写。于是一摞一摞的稿纸被装进信封里。傅天斌不顾尘土飞扬,打开一个个信封,希望被尘封的还有书,就算不虚此行。

拆到一个信封,他用手一掂,重量不像是沉甸甸的稿件呀。“一定是书!”他这样想着,迫不及待打开一看:吓!竟然是一信封的人民币!钱砖几沓,怎么着也有几万,到底是谁的?他立即联系了朋友,辗转找到出版社的办公室,把钱交还了负责人。“书中自有黄金屋,古人诚不欺我啊!”傅天斌笑着讲起淘书收书的趣事,“君子爱财,取之以道,这钱要不得。”  

还有个故事跟成都文化名人车福有关。车辐曾清理出许多废弃的旧物,其中一部分书刊纸制品流落到旧货市场。而有一堆不起眼的书刊纸稿,被堆放在书市入口的电梯旁,无人理睬。傅天斌走过去一看,笑了,因为这些纸稿上的署名用的是车老先生的笔名,如杨槐、苏东皮等,难怪有人觉得是一堆“废纸”!但傅天斌知道是谁的东西,立刻花了300元,用编织袋一装,背回家去慢慢研究。

其中一个本子,里面粘贴的全是饭馆里装筷子的纸袋,车辐先生在上面记录了宴请时间、地点、菜单和花费等,打开一看,甚为壮观。傅天斌如获至宝,常常翻阅把玩。“说不定美食家车老先生的《川菜杂谈》,就得益于这些记录。”

毛边书局不仅卖书,在2004年还曾试刊《毛边书讯》,后来出了四期(三、四期合刊),就再也没了消息,这尝试虽然无疾而终。说明了开旧书店办报刊,是不容易的。

在2005年的时候,我去逛过一次毛边书局。印象中很不好找,到了金雁路,傅天斌在带进书库,那是一个阔大的书库,里面堆的书是满满一个房间,既是书库也是店面。好在它的经营只是放在网上。那次去,傅天斌送了几册《毛边书讯》,印象中,内容单薄了些,虽像著名的读书民刊《开卷》,无论排版、装帧,都有距离。但好在,毛边书局做报刊只是兴趣,没有长期做下去。


本文选自《中国旧书店》,阿滢主编,金城出版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