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许太学山水画之浅谈

 泊木沐 2020-02-21

设想如果回到大唐盛世,我去拜谒许太学,那不用问童子,他一定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他在大山里也不采药,一定是提着一只笔,坐对着大山,相看两不厌。待到日暮西山,他也就收拾好笔墨,飞鸟相与还。但这也绝不仅仅是设想,即便是工作繁忙,许太学一旦觅得空闲,就转进大山。如果问他为何如此乐此不疲,他一定会回答:“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瑶山印象NO.1》尺寸: 68cmX68cm

生长在广西十万大山之中,许太学敦厚淳朴,胸次洒脱。大学毕业后入大化县旅游局工作,兴之所至,登山临水,偶一点染,展卷即画。我有幸见过其早年所作之山水,挥洒不凡,颇具雄强刚健之气度。恽寿平在《南田画跋》中说:“笔墨本无情,不可使运笔墨者无情。作画在摄情,不可使鉴画者不生情。”后来许太学拜广州美术学院李劲堃教授门下,画风为之一变,自早年“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之山水,逐渐转入“笔墨摄情”。

▲《瑶山印象NO.2》尺寸: 68cmX68cm

许太学之山水,分为写生与创作两个部分。虽然以写生与创作分,对有些画家来说是不合适的;但这样分类,是为了凸显其目前的绘画状态,即师造化与笔墨探索并行。他的写生小品与山水创作确有较大的差别。首先绘画理念不同,前者,在师古人的基础之上,师造化,正所谓笔墨固然重要,丘壑也不应忽视。后者,则是以笔墨形式来造境,求天地之所无。其次,尺幅大小有别,他外出写生,多以小品册页为主,所画之景,皆为山间田头,与自然山水近;但其写生之目的不仅在于探究“万物之理”,更是借“原万物之理”来进行水墨探索。其写生也是为了创作之“笔墨摄情”而备,因此,所谓的师造化与笔墨探索,实际上也并行不悖。

▲《瑶山印象NO.3》尺寸: 68cmX68cm

而创作,许太学喜用方正的大尺幅,布局多饱满繁密,追求“繁中置简,静里生奇”。我甚至一度猜测,他之所以选择这样的尺幅,是为了能有足够的施展空间来释放他“游戏笔墨”的个人趣味。而在这个过程中,他尤其钟情于以水墨来写山川林壑,其无限可能的情境表达,就是探索的乐趣。其水墨写就的山水,亦完全是他心中所造之境,正如李劲堃这样评价:“许太学的作品用笔细致而又怡然自得,不愠不火,安闲中充盈雍容之气,远可注目神游,近可细索把玩,尽显画家对现代事物的境象、符号的独特探索与思考”。在广州美术学院求学期间,他并没有太多沉浸在传统山水画程式的临摹之中,而是借来大量西方现代抽象画派的书籍来研究,从中寻找可资借鉴的营养成分。

▲《瑶山印象NO.4》尺寸: 68cmX68cm

其作无论是在皴法与布局,还是创作思想上,都有别于与传统意义上的山水画。如果不加以控制的话,其作品甚至会走向纯粹的抽象。正如董其昌《画旨》云:“以境界之奇怪论,则画不如山水;以笔墨之精妙论,则山水决不如画。”对于许太学来说,艺术形式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而形式在摆脱了自然造化的束缚之后,并不影响绘画之意境的营造。因此,他一方面在写生的过程中借助探求自然之理来练习对笔墨的控制力,另一方面又在笔墨形式表现力上下功夫,在笔墨的无穷变化中写尽山水之情。

▲《山之象》尺寸:240X120cm

方熏《山静居画论》云:“作画有自淡至浓,次第增添,固是常法。然古人画有起手落笔,便随浓随淡,随意为之。”许太学作画,这一点与古人颇为相似,点墨落纸处,自然凑泊,不作次第增添。从一定程度来讲,他更擅长以淡墨作画,他常常忘情于淡墨之万千变化而自得其乐。虽然是随意为之,但最终之山水,又是得意忘象,味之无尽。他的这种能力并非源自天资颖悟,而是经年累月的涵泳于心、练之于手。说起用墨,许太学常常引以为自豪地说:“用墨无他,惟在洁净”。此“洁净”包涵两重含义:一是画之技法层面即用笔用水用墨之“干净”,笔头不可参杂未用尽之点墨。

▲《瑶山风》尺寸:240X120cm

我曾得见其濡毫点墨调水之状,如蜻蜓点水,从容不迫。而其调墨后之水亦清洁如初,无一笔墨渍。另一层含义则是作画不可营营世念,澡雪未尽;亦不可拖泥带水,犹豫不决。正如笪重光《画筌》云:“山川之气本静,笔躁动则静气不生;林泉之姿本幽,墨粗疏则幽姿顿减。”许太学之山水,用笔总是不温不火,随机应变。用墨“不滞不枯,使石上苍润之气欲吐,尽得墨之气”,而无一点“淡雅则枯涩,老健则重浊,细巧则怯懦”之病。

▲《夏云出谷 》尺寸:97X197cm

记得许太学曾经说过,他对家乡的山水有着复杂的感情。这种感情既包涵者对家乡的爱,又参杂着因家乡大山阻隔而造成的与外界交通往来不变的恨。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看,十万大山是许太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而从生存的角度而言,十万大山的阻隔又造成了他生活上的清贫。但也是这种清贫是生活,使他与世无争,在深山中陶然自得。

▲《笔墨山云间 》尺寸:97X197cm

如果理解了许太学这种复杂的个人情感,也许也就可以推测为什么在他的山水画中符号化的物象总是紧逼在一起,其中或是对生存空间的焦虑在山水画上的投射,也或是在逼塞的分割布局之中纵极功力。而其山水物象之环抱起伏,从来都不是逸笔草草,亦非争巧拙于毫厘。墨色之间涵浸道趣,亦少斧凿之痕。紧逼的物象组合而成之山水,却是渐老渐熟。

▲《 烟岚晓景》尺寸: 97X197cm

画家张庚在《图画精意识?画论》说:“画虽艺事,亦有下学上达之工夫。下学者山石水木有当然之法,始则求其山石水木之当然,不敢率意妄作,不敢师心立异,循循乎古人规矩之中,不失毫芒,久之而得其当然之故矣,又久之而得其所以然之故矣。得其所以然而化可几焉。至于能化,则虽犹是山石水木而诚者视之必曰艺也,进乎道矣,此上达也。”许太学在写生之中,循古人之规矩;在水墨山水创作中,得其所以然而化,追求着繁密布局变化的极致、墨色变化的极致以及物象符号化的极致,必将自成一家,观者拭目俟之。

获 奖 作 品 欣 赏

▲《望乡·云》尺寸: 180X200cm

▲《里湖年街节印象》尺寸: 240cmX120cm

▲《山之像 》尺寸:240X120cm

▲《日常如小年》尺寸: 180X200cm

▲《夏日闲居》尺寸: 192X180cm

▲《圩上小年》尺寸:180X200cm

▲《 山之易》尺寸:180X200cm

▲《四季如春》尺寸: 230X125 cm

▲《山之声》尺寸: 230X125cm

▲《 山的那一边》尺寸: 230X125cm

▲《淡淡春风色》尺寸: 230X125cm

▲《提名展 烟岚晓景》尺寸: 200X100cm

▲《提名展 夏云出谷》尺寸: 200X100cm

▲《提名展 笔墨山云间 》尺寸: 200X100cm

▲《壮家晴岚 》尺寸:87X196cm

▲《雨洗高秋净》尺寸: 230X125 cm

▲《山明望松出雾迟》尺寸:200X100cm

▲《 氤氲系NO.1》尺寸: 200X100cm

▲《 氤氲系NO.2》尺寸: 200X100cm

▲《 氤氲系NO.3》尺寸: 200X100cm

▲《氤氲NO.4》尺寸: 200X100c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