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五章 病因病机学说

 知识宝库以致用 2020-02-21

“喜则气缓”,以喜为心之志,故暴喜过喜则使心气缓散不收。《灵枢.本神》“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素问.调经论》“喜则气下”,正是对“喜则气缓”病理的说明。《灵枢.本神》又说:“喜乐无极则伤魄,白色伤则狂。”比如《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之后,喜之太过,神气惮散而致癫狂,即是临证一例。

“悲则气消”,以悲为肺之志,故悲哀过度可使肺气消耗。《举痛论》云:“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素问.痿论》又云:“悲哀太甚则包络绝,包络绝则阳气内动。”由于悲哀过度则使心脏的络脉发生急迫,形成热郁胸中,于是消灼肺气,故谓悲则气消。《灵枢.本神》提出:“因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妄不精,不精则不正,当月人阴缩而挛筋。”说明悲哀过度消灼心肺之气,影响着生命的安危,并且可以你可以伤害肝气,发生许多复杂的疾病。

“恐则气下“,以恐为肾之志,故恐惧过度则伤肾,致使肾气失固,精气下陷。如《灵枢.本神》所说:“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举痛论》则认为:“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下行矣。”说明恐惧伤肾,可以出现心肾不交,肾气失固等病理变化。当人大恐之时所出现的二便失禁、遗精、阳痿以及双足发颤等症,皆属“恐则气下”。

“惊则气乱”,指猝受大惊则使心神之气散乱。《举痛论》指出:“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此外,孕妇受惊,可以影响胎儿,造成生天性癫痫,《素问.奇病论》说:“人生而有癫疾者……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癫疾也。”后世医家肯定了这个观点,如《三因方》说:“夫癫痫病,皆由惊动,使脏气不平,郁而生涎,闭塞诸经,厥而乃成。”

“思则气结”,以思为脾之志,故忧思过度必然伤害脾气。《灵枢.本神》所谓“悉忧者,气闭塞而不行”,“脾、悉忧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man乱,四肢不举”,指的就是思虑过度伤脾气,然思则气结不仅指脾气郁结,而且指心神之气郁结,《举痛论》云:“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气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就有思则气结,耗伤心脾气血的病证。

七情致病,于五脏固然各有所伤,然五脏之中尤以“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灵枢.邪客》)。因此,心在七情致病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灵枢.口问》指出:“悲哀悉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以心主神明,各种情志因素都将使心神受到刺激,进而影响各脏。张景岳在《类经》中指出:”是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以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兼该志意,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惟心所使也。”证之临床,七情致病的表现虽然错综复杂 ,而总以情志方面的病变最为多见,如癫狂病,痫病,脏躁,百合病,惊悸怔忡,失眠多梦,健忘,郁证,气厥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