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情致病

 哲然图书馆 2012-04-02

中医的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表现。中医认为,七情过激,就会因此引起人体五脏六腑的功能失调,并导致疾病。

不同的情绪刺激,其致病性并不相同。一般说来,喜悦致病较少。七情之中,有六种属恶性刺激,惟独喜属良性刺激。在通常情况下,喜悦、欢乐的情绪,在保持心理健康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喜为心之态,而心在声为笑,笑是喜形于外的表现,适当的笑不仅能消除紧张情绪,还能调和气血,振奋精神,正所谓“笑一笑,十年少”。但是,如果喜乐无极,超越常度,则心气将会由徐缓而变为涣散,使心气耗散而伤神,因而出现心虚不眠、惊悸、烦躁、肾气乘虚上犯,形成恐惧不安,即所谓“过喜伤心”。

怒是发脾气的表现。肝主怒,肝气旺盛的人,一旦遇不合自己心意的事,就往往气愤不平;怒则气上,怒气暴发。肝藏血,因发怒而损伤肝血,致阴血亏损不能濡肝而肝失所养,则肝愈旺,更易动怒,而肝血愈发受到损伤,进而可能导致他脏功能失常,故表现的证情较重。如《东医宝鉴·内景篇·怒》说:“七情伤人,惟怒为甚,盖怒则肝木克脾土,脾伤则四脏俱伤矣。”过怒伤肝,木克脾土,脾伤后天化源不足,无以奉养他脏,各脏受伤而诸症丛生,故因怒而引起的病症大都比较严重。

忧是情绪低落的表现。也就是现在所说抑郁。抑郁是情绪沉郁的状态,如果长期闷闷不舒,气机活动就会受到影响。肺主气,气机闭塞,就会出现胸满心悸,气不畅出正所谓“忧伤肺”。

思是反复思考的意思。思考问题全靠精神的支持。因此,如果思考过度,精神活动就要受到一定的影响。心藏神,久思神会受到损耗。脾为心之子,思则气结,母气不行,病及其子,所谓“思伤脾”就是这个意思。

悲是精神抑郁、内心痛楚的表现。如遇不幸、生活困苦、疾病缠身、工作条件恶劣等都是悲愁的根源。悲伤过度会损伤内脏。反之,如果内脏活动发生障碍久久不愈,又可产生悲伤。因此,过悲和久悲都可伤肺。

恐是惧怕的意思,是精神极度紧张所引起的胆怯表现。如突然的事故、惊险的遭遇、生活的剧变等等,都是引起恐惧的原因。形成恐惧的因素虽多,但是能够影响机体的还是肾气先虚。恐则气下,精血不足,因而志怯神伤而惊恐乘之。所谓“肾藏志”、“心藏神”,心肾不足则志怯神懦而善恐,“恐则伤肾”。

惊与恐相类似,是猝然遇到异常变故而引起精神突然紧张的表现。如陡临危难、突遇险恶、目睹异物、耳闻巨响等,都可产生惊骇之感。惊的致病,虽然由于意外事变而致心神气乱,但是还必须有心气先虚在内的因素。若不是心气内虚在先,虽猝然遇险境、危难,也能临之不惊,也不至于产生惊骇或惊病。

情绪致病,根据刺激强度的不同,可分为暴发的精神刺激和渐进的精神刺激两类。

暴发的精神刺激,如突如其来的惊恐,意料之外的巨大打击或重大收获,难以忍受的伤痛,巨大的事变或灾难等。这些强烈的突发的刺激,使人气血逆乱、阴阳乖戾,从而导致一些暴病、急病的发生,甚至夭亡。如《素问·阴阳大论》指出:“暴怒伤阴,暴喜伤阳。”临床上经常可以看到暴怒导致心阳暴脱而猝死,肝阳化风而卒中,以及暴盲、暴聋、呕血、发狂等情况。

渐进的精神刺激,往往是因为某些问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未获得解决或实现而引起,如精神紧张、思想冲突、思念忧虑、家庭不和等。实际上属于心境变化,同样能伤人精气,致人疾病。《素问·汤液醪醴论》说:“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神弛坏,荣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也就是说,由于不懂得养生之道,嗜好欲望没有穷尽,忧愁患难又没有止境,以致于一个人的精气败坏,荣血枯涩,卫气作用消失,所以神气失去应有的作用,对治疗上的方法已失却反应,当然他的病就不会好。一般说来,渐进的精神刺激所致的病症多起病缓慢,病程较长,治疗也颇棘手。

中医也认为,情绪致病与个体反应的差异相关。由于每个人的人格体质、意志勇怯、思想修养的差异,以及性别、年龄的不同,个体对情绪致病的易发性、耐受性、敏感性等均有一定差异。现代西方学者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由于人格体质不同,对于不同性质的情绪刺激致病易发性不同。如《灵枢·行针篇》说:“多阳者多喜,多阴着多怒。”意思是说,气质偏阳者,精神多乐观,常喜笑颜开;气质偏阴者,精神多抑郁,常心情恼怒不快,好发脾气。易发性的差异,主要取决于个人的人格体质。如《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所指出的,火形之人,其性格具有心境开朗明快、怡然自乐,喜悦乐观的特点,但情绪波动较大,阳气有余,躁动不安,易于激动,故对“怒”致病具有明显的易发性。又如,木形之人,其性格多沉默、悲观、多忧、多愁,而木形之人,感情更为阴沉曲折、内向郁闷,所以易于“忧思”和“悲哀”,且持续不易解,具有郁证易发性倾向。耐受性的差异,与人意志的勇怯密切相关。勇者临难不恐,临危不惧,不管在什么场合,均能控制、调节好自己的情感,使之免于过激,表现出较强的耐受能力,故不易发病;而意志怯弱者,常畏缩惧怕,惊恐不安,懦弱无能,受到惊恐的袭击易发病。《素问·经脉别论》说:“凡人之惊恐恙劳动静,皆为变也……勇者气行则已,怯者着而为病也。”

由于每个人所处的家庭生活、社会环境不同,以及经历、文化素质、思想意识的差异,对外界刺激则有不同反应,即对刺激的敏感程度不一。不同的事物刺激对不同个体来说,具有不同的敏感性,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例如,失去荣誉的打击,对那些面子观念较强的人,所导致的伤心尤为强烈;在精神上有“隐痛”的人,对于那些具有揭短性质的情绪刺激,就显得特别敏感。从致病角度而言,一般有隐曲者,则极易为悲痛、忧伤所诱发而致病;有宿怨、深仇者,多为愤怒而致病;有内疚者,多为思虑所致病;有思恋者,多为忧郁所致病等。即某种情绪的刺激,对不同个体具有较明显的敏感性。有时看来情绪刺激的性质程度似乎并不特别严重,然而却引起机体强烈而持久的反应,这就是因为这些刺激对特定的个体具有特殊的敏感性。

其他个体因素,如性别、年龄不同,对各种不同情绪刺激的反应亦有差别。男性属阳,女性属阴。男以气为主,其性多刚悍;女以血为先,其性多柔弱。女性感情较脆弱、敏感,情绪易于波动,故易为忧郁、悲哀、思虑致病;男性感情粗犷、性格豪放,易为大怒狂喜致病。儿童易为惊、恐致病,老年人则易为悲伤、孤独感等致病。

七情致病伤人,其基本病理主要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解释。其一是气机郁滞。情绪的异常变化首先是扰乱气机,导致机体气机郁滞,形成具有郁结特征的病理现象。《医经溯洄集·五郁论》说:“凡病之起,多由乎郁,郁者,滞而不通之意。”

其二是损伤脏腑。情绪活动以五脏精气作为物质基础,而各种不同性质的情绪刺激,又常常作用于有关的内脏。中医学将各种情绪活动分属于不同的脏腑,认为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肺“在志为忧”,脾“在志为思”,肾“在志为恐”;而另一方面又认为“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上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这就说明,不同的情绪变化是各有关脏腑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但是当这些情绪活动过激,一旦成为致病因素时,则首先多伤及所属之脏,即所谓“反伤本脏”。然而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情绪并不局限于只伤所属之脏,而是可以伤及多脏。也就是说,一情可以伤及多脏,一脏可被多情多伤。这就决定了情绪病症的复杂多样性。

其三是忧伤心神。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人的情绪活动是心神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应,因而任何一种情绪失调,都可扰乱、损伤心神。《灵枢·口问篇》说:“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说明情绪致病,虽可伤本脏,但均起源于心。张景岳在《类经·疾病类》中说:“情志之所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新则肾应。此所以五志惟心所使也。”说明心对任何情绪刺激都最先感应,心神操作则可引起他脏功能失调。

七情伤人,虽然都能忧乱气机的运行,导致气机的升降失常,但是,不同的情绪刺激对气机的影响又不尽相同。《素问·举痛论》说:“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者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正是由于七情伤人的情况各具特点,致使临床上情绪病变千变万化:

怒则气上。过于愤怒,则易致肝气失去条达,疏泄功能失常而呈亢进状态。肝藏血,肝气升发太过,血随气逆,并走于上,故可出现面红耳赤,青筋怒张,毛发竖起,横眉张目,头痛脑胀,甚至眩扑厥倒。临床上,因怒则气上而引起的常见病症有眩晕、头痛、呕逆、胸满胁痛、喘促;血随气逆时,还可见呕血、听力、视力急剧下降,以致失明耳聋。也有盛怒之后而大量脱发,或头发变白者。严重时,可使人晕厥不省人事,甚至因盛怒而丧命。

喜则气缓。暴喜过度亦可伤人。《灵枢·本神篇》说:“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过度狂喜,可导致心气涣散失收,轻则表现为思想不集中,情绪不稳定,心悸失寐,周身乏力等,重则心神散越不敛出现如狂、如痴、嬉笑不休等症。

悲则气消。过度的悲哀,以致意志消沉,心神沮丧,肺气消耗,而主要表现为心境凄凉,无可奈何,垂头丧气,叹息不已,愁眉不展,面色惨淡,时泪涌而泣,少气不足以息,肢体麻木,肌肉筋脉疼痛等,甚至可导致脏气竭绝而丧失生命。如《灵枢·本神篇》说:“因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

恐则气下。恐惧过度,主要伤损人的肾气。因卒恐伤肾,以致肾精不能上奉,当上者不升,势必造成该下者不降,而出现心肾不交和肾气不固的病理。其主要表现为面色苍白,呆若木鸡,甚至小便失禁,坐卧不安,畏手缩脚,不愿见人,夜卧不宁,如人将捕之等。临床常见的病症主要有心悸、遗精、阳痿、腹泻、遗尿、腰背酸痛等。

惊则气乱。突然受惊,以致心无所依,神无所附,虑无所定,慌乱失措而见惊悸、不寐、痴呆、癫痫、甚至僵仆、不省人事等症。

思则气结,过度的冥思苦想,易造成志凝神聚的精神状态,久而久之出现气机郁滞的病理变化。思虑过度最易伤脾,脾胃运化失职,故主要表现为嗜卧、脘腹痞满、大便溏泻、不思饮食、倦怠乏力等脾虚症候。

忧则气聚。过度忧伤,损伤脾气,致使气机治理调节失常。气聚而不行,故主要表现为平时若有所思,若有所失,怏怏不快,闷闷不乐,郁郁烦躁等。

由此可见,七情所致气机异常,具有两极倾向的特点。一般说来,怒、惊、忧、思所引起的“气上”、“气乱”、“气聚”、“气结”,多致郁结化火,气滞血瘀,痰热蕴结的病症,而恐、喜、悲所引起的“气下”、“气缓”、“气消”,易致气虚血阻,精气亏损等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