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懂得生命|生存的挣扎与挺身向前

 素子书馆 2020-02-21


生存的挣扎

从舒适与不虞饥寒的理想环境--子宫--呱呱落地时,初生婴儿一定经历了相当大的冲击!在温度的极端变化、光线和声音的刺激、喂食的不确定性以及一系列无法控制的外在因素中,小婴儿身处的环境从安全的子宫转变为充满敌意的环境。原本舒适的平衡状态遭到威胁(或者可以解释成对生存的威胁),婴儿感觉到痛苦或不舒服;除非需求得到满足或是痛苦的来源有了改善,婴儿才会觉得愉悦。当婴儿预期自己的需要会得到满足时,会因为这份确定感而产生舒适感;婴儿开始渴望这种安全感,同时也竭力避免引发不安全感的经验。这些基本的生存需求,导致每个独特的人因应发展出各种不同的行为模式。
  
随着婴儿的成长,后来的行为模式反映出早年的生存机制。
  
如果小时候曾感受过生存遭到威胁,那么长大后,一些轻微的威胁都能引发这个人过度的反应,伴随而来的是过多的焦虑与紧寸长。
  
儿童高度地依赖外在环境(场域依赖 field dependent),起先是为了生存,后来则是为了使自己变得重要。儿童很快就领会到,他们取悦他人,就会有更多令人愉悦的经验发生。因此在很小的时候,儿童和周围的人相互控制的系统就形成了。

挺身向前与突显自己
在生命过程中,许多人老想着要使自己成就些什么,要成为重要的人,要成就一些重要的事,成为有意义或是榜上有名的大人物。
  
家庭和社会通常都鼓励人们事业要有成,要建立一个稳定的家庭。
  
一个令人景仰又在经济上占优势的人,被认为享有最高的社会地位。
  
然而,许多达到这些目标的人,弄不懂为什么自己会感到空虚,或者觉得生命缺乏意义。他们的不舒服进而超越了因为极力追求理想我、摒弃真实我而累积的自我憎恨。或许他们把存在必要的挺身向前(standforth,杰出的【outstanding】)与社会期待的突显自己(standout有名的【famous】)给混淆了。
每个人生来具有自己的潜力,每个人都是独特的,然而我们却被期望遵照一般大众的标准和方向去发展。当我们有负期待时,就会有人规劝我们(有时轻柔,有时严厉),要我们遵从。我们似乎永远都被期待要成大器、要成功,要突显自己,受人景仰。我们好像被期待要去制造生命的意义,而不是生命本身就有意义。这样发展下去,做事变得比存在更重要了。

突显自己
由于社会大众普遍在道德上讨厌自我沉浸(自恋),个人从小被教导要在想到自己之前先考虑别人;人们也都接受这个关怀别人的磊念。我们同时被期待着要突出自己,要与众不同,要比别人优番,而又不能承认要做到这一切只有牺牲别人。这种自相矛盾形成典型的双重束缚情境(正如巴特森【Bateson】所描述的那样);'也就是说,为了精神健全起见,人们必须否定、压抑或合理化这个困境。我们的文化鼓励竞争但又不愿承认成功者的代价是其他人的失败。更多的职权成为优胜者的奖励,使他们有了凌驾他人生命的权力;他们赚得比例过高的物质财富,并得到高人一等的社会地位。
  
显而易见的,突显自己得到赞扬和许多其他物质与心理上的奖赏。然而很少人了解到,这样的注意力喂养了理想我却忽视了真实我;这跟被认识(再度被人了解)是不一样的。这些人在不被看见,不被承认的时候,内心会觉得空虚并认为自己没有价值。这个人被推崇备至,但却孤立于跟他竞争的人之外;其他人经常会嫉妒他能得到那么多的注意力。
  
突显自己的人,物化了自己和他人。虽然他们看起来精力十足(有时会过度活跃),但缺乏真正的活力,也常常感受不到丰富的生命力。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常常觉得紧张(他们可能解释为兴奋),或高压下的冲力(比如做一笔大生意时会发生的状况)。他们一心想着成就、权力、名声和别人的注意力,也把生活中可以满足他们所渴望的注意力和认可的人给物化了。如此一来,他们就更加依赖外在环境了,他们的自我价值完全决定于能得到他人多少认可。因为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常常要取悦他人,所以长成后通常难以认可自己,未培养出健康的自我评价。他们遗弃了极大部分的真实我,集中精力去建构一个理想我,并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自我憎恨。他们的骄傲感在膨胀着,但是自我评价是低落的。他们驱策自己去取得更多的成就时,就陷入了自我憎恨的循环中。他们成功地发展出并且活在自己的角色里,因此得到许多注意和奖赏,这些角色通常也使他们具有权力与声望。不幸的是,他们只有在行动时和成就中才能觉得自己还不错。
  
高成就者是在与周遭人群(环境)的互动中形成自我重要感,由于他们可能会被遗弃,或是没能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很容易感到焦虑,也因此迷恋上了控制。越是能够在生活中控制人群和局面,他们就越感到安全,觉得自己更棒。而他们常见的家庭问题则是:只要配偶和子女情愿接受控制,他们就觉得高兴,但当其他成员逐步走向独立或自主时,他们会觉得失去控制而将其视为一种威胁。如此一来,这种高成就者的家庭就普遍存在着权力争夺。
  
突显自己必须要忍耐、警觉、控制、付出努力,要片刻不忘细微末节,要随时注意他人的期待。这样的人常常会情绪不宁和多愁善感,奥斯卡·王尔德(OscarWilde)将之定义为:'拥有一种情绪上的奢华,而不必付出代价。'在感情用事的时候,这个人会和经验本身脱节,在情感的体验中纠缠不清,而不是真正和实际状况有所联结。

这时,突显自己的人变得独立(independent,而非自主autonomous)和个人化(individualized,而非个体化individuatM),他们仍然严重依赖外在环境,他们的自我评价也仍然依赖于别人的注意。


挺身向前
愿意挺身向前的人有个体性,自主性也很强。他们的自我价值感源于自己顺利地完成工作,欣赏自己接受挑战并尽一切努力完成多面的自我。对这些人来说,工作过程的质量比结果更重要。
  
他们对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感到满足,因为生命充满各种可能性而觉得兴味盎然,愿意去亲身体验、探索。不错,他们是自我中心的人(中心点在他们内在),但不需要他人为此付出代价。他们与其他的人保持联结,对别人与自身的需要都很敏感。他们有宽广的同理心,可以拒绝同情别人(自以为高人一等的态度)的诱惑。他们认定并尊重他人的界限,但也有兴趣呈现脆弱和保持亲密关系。他们关怀他人但拒绝照顾他人,认为每个人都有潜力对自己负责任。
  
只有在一个人不能充分活出自己时,他们才会不负责任地怨恨与指责。愿意挺身向前的人很少抱怨或是指责别人。
  
挺身向前做自己是需要勇气的,而愿意这样做的人是有创意、有觉察力、能活在当下、能全神贯注的,不多愁善感(也就是过度反应或戏剧化),也不自艾自怜。这样的人在踏实生活的同时仍能与自我保持接触。他们展现出人类最佳的状况,并且也激发了他人。
  
如此清楚地处于当下,人们通常会渴望相互联结,提醒彼此都有潜力可以过得更充实,更能活出自我。

中国海文学院
对您以及您所追求的生命
致上我们最深的祝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