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仕沛教授谈:麻杏石甘汤证

 中医药方便 2020-02-21

《温病条辨》:喘咳息促,吐稀涎,脉洪数,右大于左,喉哑,是为热饮,麻杏石甘汤主之。

麻杏石甘汤方(辛凉甘淡法):麻黄(去节)三钱、杏仁(去皮尖碾细)三钱、石膏(碾)三钱,甘草(炙)二钱。

吴鞠通此方证放在下焦篇寒湿门中

吴鞠通为什么把此方证放在下焦篇寒湿门中,小青龙汤证之后?把此证称为“热饮”,大概目的是与小青龙汤的寒饮相对偶吧。那么这首方就只是一首附方,无足轻重了。相反,上焦篇:“太阴温病,脉浮大而芤,汗大出,微喘,甚至鼻孔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应是麻杏石甘汤证,却用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这个问题备受后人诸多垢病,暂时不论。

张锡纯此方石膏之分量恒为麻黃之十倍

现代教科书把此方列为“辛凉解表剂”,有些医家又视此证为“寒包火”。影响力甚大的近代医家张锡纯则如是说:“愚用此方时,石膏之分量恒为麻黃之十倍,或麻黄一钱石膏一两,或麻黄钱半石膏两半。遇有不出汗者,恐麻黄少用不致汗,服药后可服西药阿斯匹灵瓦许以助其汗。若遇热重者,石膏又可多用。”

无疑,吴鞠通及张锡纯都是把麻杏石甘汤看成只是解表平喘剂。用量方面吴氏尚算颇具“胆色”了,但石膏却也只用三钱。张氏麻黄只用一钱,虑其发汗不足,却又加“阿斯匹灵”,岂不矛盾?

张仲景“不可更行桂枝汤”

那么,张仲景是怎么说的呢?《伤寒论》第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第162条是“下后”,下文基本一样。“麻黄四两,去节,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甘草二两,炙,石膏半斤,碎,绵裹。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黄耳杯。”

此方证条文似不可解。既然汗出,为什么仍用麻黄?既云无大热,又何以用石膏?其实,此条一开始便告诉我们,此证不是表证,“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发热而不是大热,似桂枝证不能用桂枝汤。此证之喘不是一般的喘,不宜与小青龙汤证、麻黃汤证等相提并论。答案就在此方的麻黄用量上。

前面吴鞠通、张锡纯以及众多医家只凭个人的用药经验体会去谈论此方,远离仲景的原意。把仲景此方证“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无大热”这些关键词罔置不顾。

我认为,仲景此方是所有麻黄剂用麻黄最重的唯一一方。

一般认为用麻黄最重是大青龙汤。原方是六两,但是“温服一升”,实即每次二两。“一服汗者,停后服”。即剩下的四两,未必尽剂。

而麻杏石甘汤用麻黄四两,“煮取二升”一次尽服。

因为方后尚有“本云,黄耳杯”。黄耳杯是汉代的器皿,曾目测出土黄耳杯实物,约是二升。所以,原来版本是一次尽服二升的。即使是宋版“温服一升”也没有说停后服,极有可能把二升都要服完。

上图为“耳杯”

2018年11月9日 于南京的孙权纪念馆拍摄

为什么要用这么大剂量的麻黄?无他,麻黃此时不是用作发汗,也不是用于一般的喘是当呼吸衰竭时用以兴奋呼吸中枢,救逆于垂危之际。“汗出而喘,无大热”正是重症肺炎,呼吸衰竭常见的症状。正值新冠肺炎肆疟之际,中医参与此病的治疗,特别是危重患者大有用此方的机会。上述我提醒的问题请有机会参加防治的一线同仁参考。

点击图片可看文章

黄仕沛 | 中年后我转向学习经方

黄仕沛 | 对话狄特马谈经方

黄仕沛 | 《金匮要略·中风》篇中各方方证及应用

黄仕沛:方证辨证的重要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