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快餐文化环境造就了很多粗制滥造的身份和职业,然而道教文化吃不得快餐,近来看到很多人把道教文书中的文体混淆,写出了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文书,今天以青词一例来介绍下道教的文书,希望可以籍此改善这种不学无术的现象。 青词实际上就是道教斋醮仪式中献给天神的奏告文书,是道教科仪仪式常用的祭祀词文,又被称作青辞或是清词。另外,在文学上有一个别名叫作绿章。道教的斋醮仪式渊源于上古的祭祀活动,是一种人们期望能够与神灵沟通的重要方式。一般而言,重要的祭祀活动都需要书写祝告词文,通过诵读的方式以上达天听。单从词文的题目和主要内容来看,主要有与生命延续相关的、天气、节日、祈求家宅安详、祈诉农事、祈求仕宦平安这6个方面的内容,后世青词也大多采用这些内容范式。 道教青词最早记载于唐代翰林学士李肇所编著的《翰林志》中。书中有言:凡太清宫道观荐告词文,用青藤朱字,谓之青词。此中记载的太清宫为唐朝皇室的家庙,供奉的是道教太上老君的老君像,以及皇室先王们的圣像。而青词实际上就是唐皇室用青藤纸书写的用于斋醮祭祀的祝文。由于唐玄宗敕令青藤纸为此种告文的专用书写纸,所以,自玄宗时起,这种写于青藤纸上,道教斋醮时敬献天神的奏告文书便被定名为青词,正式记录于文献之中。而用青纸书写祭祀文书这一做法,在道教中是有经法依据和历史传承的。陶弘景在《登真隐诀》中说:若欲上治邪病章,当用青纸,三官主邪君吏,贵青色也。上章者当以朱书青纸章也。这种青纸朱书的用色,蕴含着丰富的宗教象征意义。在《上清灵宝济度大成全书》中就有记载:青者,东方之色,始生之炁,纸所以用青也。以言者尚其词,词所以捈中心之所欲也。朱者,至阳之精。书以朱,以类而感格。从以青色作为东方始生之色这一点而言,道教崇尚青色,以青色为尊,青词以青纸书写是一种对上神尊敬的表现;而朱者,有以类感格的作用,青词是作为向神灵奉告的文书,需要与神灵相互感通才能达到斋醮的目的。所以,用朱墨书写是为了达到灵感互通的目的。从这里可以看出,这种祝告文书使用青纸朱墨体现出一种敬献神灵的仪格,故而从早期的正一道开始,便有了这种传统,直到唐玄宗发布官方敕令将其规范化。至此,翰林学士李肇才将此种告文定义为青词一名而流传下来。 实际上,在道教的斋醮科仪仪式使用的文书中,并不只青词一种。但是,青词以其骈俪对偶的语体、隶事用典的文风,以及运用文学化的修辞的表达方式,使得其在具备宗教用途之外,也被许多文人墨客引借用于文人诗词的创作,被赋予了极大的文学性。从而形成了一种兼具专门用途和拥有独立形态的文章体裁,是中国诗词文化中一抹独特的形式。诗词史上的著名诗人白居易、欧阳修、苏轼、李贺等,都曾引用或创作过道教青词。其实,道教青词最初的使用范围,仅限于李唐皇室的太清宫。后来,虽然不再局限于太清宫,但是在中唐以前,也大多用于国家的大型斋醮仪式中,民间难以接触到青词这种祝文。直到晚唐时期,出现了一些用于其他官员的青词,意味着青词从宫廷向民间的扩散。到宋朝时,青词便发展成为上自人主,下至臣庶都可以使用的一种文体。至此,青词的发展达到鼎盛。甚至一度出现众多青词宰相,青词成为文人庶士问鼎朝堂的工具。著名的有夏言,严嵩的儿子严世番,徐阶等。 著名的青词诸如《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是龚自珍在路过镇江时,一道士乞撰青词,于是即兴谱写青词一首,现被中小学语文课本(人教版)收录,题为《己亥杂诗》全诗为: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暗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此首诗歌至今仍为人们所传诵,但传诵的同时,很多人却不知此诗本为玄门青词之用,应道士所求才得之。 道教青词以其宗教的实用功能与极具文学性的文体表达,成为唐、宋、明这三个时期一个特殊的文体形式,成为我国传统诗词文化中的一颗沧海遗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