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疫情的社会心理学分析—“抗击疫情,心理援助”公益项目系列培训第21讲

 仰羊 2020-02-21

疫情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抗击疫情,心理援助”公益项目

系列培训第21讲

北京幸福公益基金会与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心理学系共同发起了“抗击疫情 心理援助”公益培训系列课程。本次培训课程的第二十一讲:《疫情的社会心理学分析》课程由孙时进老师讲授。现将整理好的课程内容共享给大家。

本期课程讲师

孙时进 教授

复旦大学心理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复旦中西医结合研究院健康与医学心理研究所所长

前  言


       科技的进步越来越深刻地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当物资充裕,科学技术水平充分提高的时候,感觉人类真的是可以无所不能。但是,在看到人类伟大的同时,一定要学会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敬畏、对他人的敬畏。在人类觉得依靠人类自己的力量可以为所欲为的时候,往往也就是灾难要来临的时候。确切地说,我们必须常存敬畏之心,知道我们自身的局限,才有可能超越我们的极限,这也是我们的力量所在。


       任何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我们常说“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些人身上所蕴含的勇气可能是驱使人类逐步壮大、走向文明的力量,是社会的发动机,起着推动人类发展的作用。当我们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的时候,我们的灵魂可能会掉队。就在你自以为无所不能的时候,可能会像驾车时忘记了刹车和方向盘,也许就是车毁人亡的时候。失去了道德支撑的科学是非常危险的。好似 “盲人骑瞎马,半夜临深渊”,我们会面临危险的处境。        

东方道家强调“内圣外王”,可以把它理解为,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道德、我们的善良,是我们的“内圣”,也是我们的方向盘,更是我们的发动机;而我们的科学、我们的技术,以及强大的对客观外界的把控能力是“外王”。“内圣”与“外王”这两者如果能协调配合还好,但是如果不能有机地结合,悲剧就可能会发生。


中国改革开放40年,我们的物质文明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社会的主要矛盾也转化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但如果精神文明如果跟不上,就会产生新的问题。当前的疫情也许是一场考验,科技固然有力量,但仅仅靠科技和药物是不能够控制住疫情的,这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包括染病者能够自觉地控制自己的行为,然后合大家之力让它止步——即需要科技和人文道德的合力。

多难能否兴邦,取决于遭难的人群在面对这些用生命和血泪换来的东西,能不能反思和成长。这是非常值得我们思考的。

第一、希波克拉底谈疾病

希波克拉底曾经说过一句话,大意是:知道是什么样的人得病比知道一个人得的是什么病更为重要。同样中医有云“下医治病,中医治人,上医治国”,即只看到疾病,看不到人和背后的社会环境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分析疾病的意义和希望。

- 希波克拉底雕塑

及誓词

《疾病的希望》中一个重要的思想是,有的时候疾病也有可能是我们最好的朋友。

第二、疾病与其他灾难的不同

疾病,尤其是当下的新冠肺炎疫情,它跟一般的灾难不同,独特之处在于它几乎无处不在,时时刻刻在你身旁,关键是人们不知道它将持续多久。另外,它也跟其他的灾难(如洪水、地震等)不同,疾病可能只伤害人,并不太破坏或摧毁周围的物体。而且,疾病的严重程度可大可小,也是未知的。

第三、疾病的两面性

但是,疾病、疫情、灾难,都有两面性。作为人类最可怕的敌人,疾病在严重的时候对人类的伤害甚至超过各类战争,有的时候可能会杀死一个国家近一半的人口。在《疾病的希望》这本书中,作者把疾病比喻为“朋友”,它用最严厉的语言告诉我们一些问题。在整个人类的发展进程中,人类通过与疾病的斗争,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推动了人类和自然关系的变化。

每当灾难、疾病来临,人们能充分看到平时看不到的东西;它展示了人类的强大和渺小,在放大了人性的丑恶的同时也彰显了人性中的光明、善良和爱。所以我很喜欢的一句话是,“在黑暗中有时一根火柴可以划破所有的黑暗” 。我觉得这也是人类的希望所在,如果没有善良,没有爱,如果没有这种道德的东西,人类可能都存活不到今天。

死亡、疾病、衰老,有时候是不可以战胜的,但是我们可以接纳它,超越它。所以,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听懂这位严厉的“朋友”的语言,能否看到疾病、灾难、疫情的两面性,从而把它转化成人类成长进步的动力。

第四、疾病对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启发

人对疾病、衰老、死亡(包括对这次疫情)都心怀恐惧,而恐惧其实对人类的发展也是有帮助的。人们被迫去思考一些平时不思考的问题——这可能是任何一个文件、任何一个课堂、任何一个老师都无法做到的。

十九大提出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

实际上在世界范围内都开始意识到一个用词的变化,“社会管理”变成“社会治理”,我们当前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立是在整个社会治理背景下具体实施的。

什么叫共建?其意味着全民参与是非常重要。在这个意义上,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是应该在社会治理背景之下,参与整个社会的建设。这也就提醒我们只是依靠医学的、医疗的、个体的心理健康是远远不够的。

这也就是说,随着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物质需求的满足之外,我们也越来越需要满足人民群众对于民主、公正,以及民众的参与权、监督权、知情权等等。

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从政府到到各个社会机构、组织,都要学会一种新的治理模式,从而提升整个社会管理的水平。在社会管理治理层面,我们用科学的方式确保全民能更好地参与的情况下,有条不紊地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

此次疫情发生后,民间的力量也显示出了巨大的积极力量,积极动员起各类民间组织、凝聚大中小企业等。比如说民间群众的组织动员能力(以韩红为例,她一个人的动员能力甚至超过了很多组织,甚至是地方政府的力量)。所以,参与社会治理的同时,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

同样,不能把社会心理学服务体系简单地看成心理健康服务,而是要着眼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对心理学的学习和实践也应从“下医治病”一直上升到构建和谐社会的“上医治国”的层面。这次疫情是一场战役,同时也是一场检验,我们现在可以边做边思考。

《助推》是一本关于行为经济学的经典著作,作者是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理查德·塞勒[美]。

塞勒在这本书中指出,政府需要用行为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对政策进行优化设计,制作出更便民的公共政策的工具,引导人们在教育、投资、卫生保健及环境保护等领域做出让人们更健康、更富有、更快乐的决策,以及对社会乃至全球都有助益的选择。

提问

 Qustions 

&

 解答

  Answers

Q1如何看待疾病是人类的“朋友”?

这只是一个比喻。首先疾病有非常可怕,非常邪恶的一面,但在跟它的斗争中,有的时候有些疾病、有些疫情,你可以把它变成你的一个朋友,只是它最终是用最严厉的语言提醒你该注意了。也就是提醒我们思考,从疾病到疫情到灾难(比如洪水的肆虐),让我们意识到我们是不是对植物、环境、大气等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是否要考虑换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觉得小到疾病、大到灾难,有的时候其实都是在提醒我们思考一些以前没有去想过的问题。

Q2是不是所有的社会事件都能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

对于任何的问题学会去反思,是人类进步的一大特点。而任何一个危难可能都是一个机会,但是,如果没有去反思的话,危难永远只是危难,“多难”并不能简单地“兴邦”。而如果有细致地分析,是可以帮助我们成长的。所以在我看来,很多问题都是可以做相关的社会心理分析,而不只有个体心理能做社会心理的分析。

Q3  请问孙老师,作为一线的家属,我们在这次疫情防控过程中接触到了很多感人的和阴暗的真实事件,内心会被两者撕扯,作为心理工作者怎样面对和积极影响身边的人,您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有人说人是佛魔一体的。作为一个心理学的工作者,我也一直在思考,当这些灾难像显影剂一样时,那么显示出来的这些善良怎么能够固化下来?暴露出来的丑陋的东西,怎么能够转化(而不仅仅是消灭)?因为心理学要求有具体的方向和技术,所以我觉得转化是很重要的。

作为一线工作人员的家属,首先要有一个共同体。比如我们这个志愿者组织,你把你的问题带来了,写出来,然后跟自己对话,清晰你的恐惧是什么?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你有自己的思考,并非一定要给别人做心理咨询;而且正常的惊恐,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它是必要的。事实也证明,不是所有的人在经历过灾难之后,都会留下心理问题,只是很少量的一部分人需要接受心理治疗。实际上人类本身有非常顽强的康复能力,而且这个时候出现一些惊恐、害怕、担心、不安,以及情绪上的起伏,都是正常的反应。你需要做的是做好你的本职工作和当下应该做的事情,去接纳自己的任何情绪,然后跟它对话。

当我们面对邪恶或者充满了愤怒的指责时,也需要我们反思自己内心为什么会这么愤怒?当我们自己也充满愤怒的时候,从我们自己的转化做起也是非常必要的。当然我再一次强调,不是说从我们面对邪恶就不拍案而起了,我这里强调的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自觉(内观)”,眼下能做的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学会和自己的情绪对话,无论是恐惧还是愤怒。所以,特别喜欢顾城的这句话: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而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可以让我们在这种问题面前看到和激发了我们内在力量和智慧。

Q4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对于个体来说可以从哪一个层面参与?个体可以主导开展吗?

实际上我觉得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是需要全民参与的。如果说回到初心,我们党的成功经验是什么?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放手发动群众,“六亿神州尽舜”。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参与到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之中去。

如果回到对于自身的觉醒,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里边有好多不但有理论,还有技术跟方法,都来帮助到我们怎么参与进去,

当然大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政府的主导一定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我们在经济取得突飞猛进发展,在物质已经取得了相对来说令人瞩目的成就时,政府、企业以及学术界能不能产、学、政、研一体化的联手是很重要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是涉及全人群的,从社区到单位、到学校、到特殊人群以及个体等。社会服务体系建立的过程也是我们发动群众和依靠群众的一个过程,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是积极的参与者。

所以,我觉得提问题的同学,是以主人公的态度参与的。具体来说就是,如果你感兴趣,你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去学习,而且学习的时候未必说是你要变成一个这样的专业工作者,而是你能把学习到的观点、视角用到你的工作跟生活中,这是我的一个建议。

Q5如何给社区的大众去做心理危机干预的培训,有没有这个必要?

我觉得当前是非常时期。眼下的当务之急,我们可能还是应做好隔离,保护好自己。如果还能做点别的,那就去做我们的热线志愿者。

      也就是建议大家根据眼下的一些情况去行事,去做一些我们擅长的社会有需要的事情。我觉得心理学工作者们,现在都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做着这样的一些事情,尽管在每个地区、每个社区、每个地点可能是不一样的。所以,因人因地而异,很难给一个一致的回答。

文稿整理 | 任丹玉 

文稿校审 | 吴卫国 

丛凤娇 

文案编辑 | 吴卫国 

桑   红 





心理援助最新进展汇报

北京幸福公益基金会与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心理学系共同发起“抗击疫情 心理援助”公益行动开展以来,1月29日至2月20日,开展23天,完成在线心理援助相关培训50批次,总培训时常72.6小时,参训人数 277593人次,最大同时在线人数  9829人次。在这里要特别感谢Zoom云视频会议平台,为疫情下的心理援助提供了强大技术支持!

2020年2月2日清晨6时,本公益项目与中国联通携手开设“抗击疫情 心理援助”公益热线:400-680-6101 正式开通!截止2月20日24时,热线拨打共2406次!特别感谢北京六合心理研究中心大力支持。

2020年2月9日清晨6时,针对一线医务人员及家属的心理援助专线正式开通!咨询请拨打热线400-680-6101,医务人员及家属请拨7,其他人员请拨9!为“最美逆行者”护航,24小时守候与相伴!

感谢深圳小鹅通技术支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