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好的亲子关系也过不了成绩关?

 木香草堂 2020-02-22

再好的亲子关系也过不了成绩关?

近日,一则新闻报道,一个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临近期末考试,每天挑灯复习到深夜,晚上连续做完8套复习试卷才休息。

第二天一早,孩子的爸妈发现原本健康的孩子莫名其妙出现了胡言乱语等怪异表现。

在医院经过一系列检查,医生确诊孩子患的是自身免疫性脑炎,而且是比较严重的抗NMDA受体脑炎。

这个孩子的情况或许是一个特例。那么,我们来看一看大数据。

17年年底,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平台“阿凡题”发布了互联网教育大数据报告——《中国中小学写作业压力报告》。

数据显示,在过去三年,我国中小学生学习压力确实稍有好转,但写作业时长仍是全球平均水平的近3倍。

78%的中国家长表示,每天陪孩子写作业,压力堪比买房供房。家长们感到身心俱累,“就像每天都打两份工”。

而陪写作业,也成为影响中国家长幸福感的主要原因。报告显示,75.79%的家庭曾因“写作业”发生过亲子矛盾。也就是说,每四个家庭中就有三个家庭曾因写作业而“开战”。

网上流传出的《2019年度亲子关系破裂新闻合集》, 也在表达同样的问题。

抛开这些事件中的黑色幽默成分,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孩子在天真烂漫的年纪被作业压垮,家长辅导作业时无数次失控甚至崩溃,双方都被彼此“逼疯”。

家长会想:我努力赚钱,尽量给你最好的物质条件,但是你连好好完成作业都做不到。

在育儿方面,除了由辅导作业、应对考试引起的压力之外;家长也会疑惑:到底应该怎样教育孩子?对他太严厉,怕他感觉不到爱,变得孤僻、冷漠;给他太多的爱,又怕他任性、目中无人;

怕他不健康,怕他不快乐,怕他不安全,也怕他在家里得到了以上的所有之后,又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很容易被现实击倒……

按理来说,疫苗的应用、医学的发达,孩子因病死亡的概率大大降低,这个世界其实更安全了;但在育儿方面却出现了更多的焦虑感。

这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家庭与社会现象。而这种焦虑感与我们自身的经历,成长的家庭,以及我们所处的社会均有关。

那么,我们的焦虑来自哪里?真正令我们焦虑的到底是什么?

1

高岚老师曾经在《面对育儿中的焦虑,怎样做才是“对”的?》一文中曾有过以下论述:

“我们这一代(80、90后)都是被“比”着过来的。1977年恢复高考,所有的人突然看到了一条通往天界的路,我们通过在知识的考试中不断被比较、淘汰,像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般,一步步在那条通往天界的道路上行走。

我们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我们的父母,整个社会都在告诉我们一定要好好读书,好好读书将来才能考上好大学。考上大学才会有好的工作和好的生活。

正因如此,家长会有这种思维模式:如果孩子输给别人,就上不了好的学校,将来就找不到好的工作,找不到好工作,孩子将来就过不了好日子……”

等量代换一下,就会得出这么一个结论:孩子比不过别人 = 以后过不上好日子。

于是,一旦我们发现我们的孩子不如别的孩子,特别是在知识方面,我们就会特别焦虑和恐惧。

而这种焦虑和恐惧会遮住我们的“眼”,并且通过我们的行为(比如指责、惩罚)传递给孩子,打击孩子的信心,带来更大的问题。

2

另一方面,我们在读书的时候不断地跟别人比较,并且希望能赢。因为只有比赢了,我们才有价值,我们才会被认可。

等我们成为家长后,我们就把我们的孩子当作我们的另一份考卷。

我们把自己的孩子跟别人的孩子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来满足自己。一旦孩子做不好,我们就像回到读书时自己考不好的时候,我们会有一种强烈的挫败感。

所以,当我们的孩子没办法在别人面前展示出好的一面,我们就会生气、焦虑,觉得没有面子;而这种焦虑、生气也会把我们的“眼”遮住,让我们看不见孩子真正的需要。

其实,所谓“巡回演出”,只是我们大人的需要,我们需要用这样的表演去证明“我是一个好妈妈/好爸爸,看我把孩子教育得多好”,但这并不是孩子真正的需要。

纪伯伦在《论孩子》里写道:“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马丁布伯在《我与你》中写道:“当我在关系中放下了所有的期待和设想,不再把你视为我的目标或实现目标的对象,我就可能在某一瞬间与全然的‘你’相遇,这就是上帝。”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为人父母与孩子的缘份是见证他们的成长,而不是把孩子当作实现自己目标的对象。

3

荣格曾在《人格的发展》一书中谈及儿童的发展与教育,他说,“在很大程度上,(6岁左右的)儿童仍是父母精神的产物,虽然事实上他已获得了自我意识,却不能维护自己的无意识个性。

人们往往认为,特殊、固执、不服从的儿童很有个性,其实不然。这种时候,我们应该关注他们父母的心理状况和成长史。

事实也一再表明,造成孩子问题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他们的父母,孩子令人不安的个性与其说是自己内心生活的表达,倒不如说是他的家庭中各种问题的外显。

如果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那么孩子父母的精神状态应该予以高度重视:他们的问题,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的志向,以及家庭氛围和教育方式。所有这些都深深地影响着儿童。

儿童早期生活在一种与父母神秘参与的状态中,儿童精神和神经的紊乱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来自父母精神世界的干扰,父母(在精神以及心理层面)遇到的一切困难必定会反映在儿童的心理中,有时还会产生病态的结果……

父母被压抑的痛苦和情绪会令孩子感染到同样的情绪。”

4

孩子在无意识层面与父母是纠缠在一起的,或者从更广泛的角度来说,我们人类的无意识也是交织在一起的,我们都处于一种广阔的集体无意识的笼罩之下。我们人类在心灵上的联系远比我们想象中要紧密。

也就是说,我们这个时代、这个社会的焦虑氛围传递到每个个体、每个家庭,以及每个父母中间;父母接着将自己的焦虑传递给孩子;孩子则以各种症状表现出来(严重者可能会出现神经失调等问题)。

那么,我们这个时代、这个社会的焦虑从何而来呢?

我们的经济处于一种高速发展的状态中,而我们的心灵却没有跟上,我们与心灵断裂开了;我们生活在一个太过理性的社会,过度发展自己的意识层面,大大忽视了无意识的意义,从而导致各种情绪问题和身心疾病。我们焦虑、抑郁、恐惧、缺乏安全感。

我们从来都不否认脑的重要性,我们也从来都不否认意识的重要性(在与无意识打交道的过程中,需要借助意识的稳定性)。

我们试图在这种失衡的状态中,呼吁大家关注孩子的心灵健康成长,关注家长自身的成长,呼吁大家重视无意识的补偿功能。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0ff4630102z8im.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