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4.《山水画的意境》导学案附课后练习

 滕训超 2020-02-22

14.山水画的意境》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

2.把握本文的写作思路,把握文本内容。

3.品味山水画的意境,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中国古典诗词,也屡次提到了“意境”一词,同学们能结合我们所学过的诗词解释一下什么是意境吗?

提示:如《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构成了一种气象雄浑的意境。

可以说,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二、目标导学: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其“意境”观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李可染先生曾在他的书中讲到,“意境是什么?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表达出的艺术的境界、诗的境界,就叫意境。”

目标导学二:文章初探,把握文本行文思路

1.在文中找出作者原话,说说什么是“意境”。

明确:“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2.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请你结合全文做简要概括。

明确:首先,要仔细观察对象,深刻认识对象,从而产生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然后将这种思想感情与画作结合在一起,将对象的精神实质表现出来,从而形成意境。

3.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来?请结合最后两段做简要说明。

明确:作者认为除了意境之外,还需要有意匠。“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4.结合上述分析,请简述本文行文思路。

明确:文章开门见山,在第1自然段就明确提出主要观点。接下来,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认识顺序展开论述。第2自然段先解决“意境”是什么的问题,即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紧接着对为什么山水画要讲究意境进行理论阐释。第3、4自然段借助两个实例进行具体说明。从第5自然段开始,作者集中探讨“怎么样”的问题。先用设问引出话题,然后自问自答。第6、7、8自然段分两层,结合事例谈具体做法。最后两个自然段强调山水画还需要“苦心经营意匠”才能将意境传达出来,打动人心。

目标导学三:深入探究,理解文本艺术内涵

1.展示山水画图片与山水摄影图片。请同学们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在摄影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山水画是否会被取代?

明确: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其更重要的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可见,山水画具有其精神实质,这也就意味着它永不会被山水摄影所取代。

2.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要大篇幅分析诗歌的意境。

明确:按照作者的观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与朋友的深厚友情。描写自然的景色与绘出景色无异,且作者提到“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可见诗歌中的意境与山水画的意境是相通的,并无二致。因此,作者在这里以诗歌意境为例,也就能更好地诠释山水画的意境。

3.“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作者是如何论述此观点的?你认为这个观点正确吗,请结合你的个人经历做简要说明。

明确:作者以齐白石画虾为例来论证他的观点。这个观点正确,如我们知道松树的耐寒可以象征它的坚忍,而当我们在雪地里认真观察,会发现只有松树傲然长青,松针贯穿积雪依然向上,此刻,我们会真正感受到这种坚忍的品质是那样真实。

4.请你理解“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一句的深刻含义。

明确:写诗,写的是生活;绘画,绘的是风景。它们都基于现实,以现实为原材料。然而,它们融合了写作者与绘画者自身的情感以及体悟,因此,他们又必然高于现实。这就是说,不论是诗还是绘画,最终都会成为客观的景物与主观情感相融合的意境。

学习提示】

四个探究题设置均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最后一题,由于大多数学生缺少基本鉴赏理论,对艺术的鉴赏能力也不足,全面而充分地理解问题并不容易;教学过程中教师宜从各方面引导分析,切勿将答案直接告诉学生。

目标导学四:赏析山水画,品味意境

展示李可染老师画作《万山红遍》,教师引导做简要赏析。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毛泽东词作《沁园春·长沙》中的名句,描述了深秋时分,湘江之滨的岳麓山漫山古树皆红的壮丽奇景。“万山红遍”这一题材其实很少有画家敢尝试。一方面,“万山”之意境颇为辽阔深远,极大地考验着画家的空间驾驭能力,若非胸有千山万壑,则根本无法表现“万山”;另一方面,“红遍”给中国传统山水画出了个大难题:历来山水多以水墨描绘,仅作为点缀的红色在使用上可谓慎之又慎。然而李可染先生却迎难而上,开始大胆尝试创作“万山红遍”。其时,李可染先生恰好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1954年李可染踏上写生之旅,从江南到桂林、从中国到欧洲,可谓千山万水走过。先生重回画室时,已然是胸中有丘壑。这时,他动笔做出此画,而“红遍”的问题也在此间解决了。他采取了大面积使用朱砂的方法来表现秋色,红为主调,以墨作底,既强调了“遍”字,同时,也使秋色更红火、更热烈、更带有丰收后喜悦的气氛。

学习提示】

设置此赏析,并非使学生达到品味山水画意境的高度,而是借此画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三、板书设计

)

四、学反思

可取之处

本文教学注重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引导学生认识并体悟中国传统美学的意境理论。教学过程中设置探究提问,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结合自己的体悟感受绘画理论知识,培养艺术审美能力。

不足之处

课文内容都是艺术上的理论知识,理解起来很有难度,对于基础较差和艺术审美能力不足的学生来说,更是一筹莫展。因此让抽象化的理论更加形象化地呈现,是本教案需要重点改进的方向。


14.山水画的意境》课后练习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
的一项是(   )
A.)  惆zhàng)  孤远影(fān
B.望(yáo)  真zhì)  情于景(
C.树()  斗()  朝霞暮ǎi
D.染(xuān)  赋)  惨淡经yíng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小明看了今天老师布置的作业,胸有成竹地说:我肯定能全部答对。[来源:Z#xx#k.Com]
B.这次活动从校园欺凌、社交安全、网络安全、交通安全等方面为大家模拟再现了各种场景,使学生身临其境,倍感安全的重要性。
C.爸爸上班的地方离家较远,每天早出晚归,朝朝暮暮,从不迟到早退。
D.读经典著作应该扎扎实实,不能浮光掠影[来源:学。科。网ZXXK]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唱着毕业的骊歌,回眸初中生活的阴晴雨雪,七彩校园里回响着我们青春的誓言和浓浓的师生情谊。
B.中国不仅有发展一带一路一宏大倡议的决心,也有实现这一美好蓝图的能力。
C.据业内专家估计,仅在我国,未来5年内大数据人才缺口就将超过130万人以上。
D.由于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讲了一个熟悉又新鲜、热血又感人的中国故事,使它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深受广大观众赞誉。
4.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竹,柔韧清秀,刚健挺拔,最宜入诗入画。
   
竹如谦谦君子,它有兰的优雅,松的高洁,深受古代文人的青睐。
  
那成片的竹林,风过如丝弦裂帛,雨来如琴瑟和鸣,那就是一首抒情诗,一幅水墨画。
  
虚心有致,高风亮节是文人雅士对竹的评价,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则是活脱脱的人格写照了。
  
郑板桥一生爱画竹,自有个中缘由;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也不仅仅是情趣使然。
  
A.④⑤②①③   B.①③②⑤④    C.①②③⑤④      D.①③④②⑤
5.观察下面楚均亭画作《无人亦自芳》,写一段解说文字,至少用上一个成语。


二、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14分)
                           
练就古诗文的童子功
   
看《中国诗词大会》,很多人有这样的感受:自己脑子里残存的诗词记忆好像一下子被激活了。当电视屏幕上那些零零散散的字句呈现出来的时候,或许你已记不清诗的作者是谁,也说不出上下句还有些什么内容,但那些我们小时候背诵过的诗词,似乎自然而然地就浮现于脑海。
   
可见,小时候熟记的古诗文,长大后也很难忘记,即使长时间不用,但只要一提起,与之相关的记忆便会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来。这是扎根在脑海深处的诗词印象,这是浸透在血液之中的古文积淀,这就是童子功的厉害之处。因此,我们要从小诵读古诗文,让中华传统文化内化于心。
    
古人云:                 想要练就古诗文的童子功,必须要多读多记,才会烂熟于心、出口成章。若是腹内草莽,必然不可能口吐莲花。诗词大会舞台上,选手们精彩的表现背后,又何尝不是他们从小的阅读背诵和长年的储存积累!
   
当然,多读多记不等于死记硬背,理解体会至关重要。在当前古诗文教育中,有些家长只看重孩子背诵的数量和准确度,有些老师考什么就教什么,这样的填鸭式灌输不仅把传统文化弄得意境全无,也让学生们在实际运用中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比如,我们说杜甫的诗歌风格是沉郁顿挫。许多孩子只记住了这四个字,但究竟什么叫沉郁顿挫、怎么沉郁顿挫的、为什么沉郁顿挫却一概不知,更不用说再进一步去了解杜甫这个人和他背后的时代。某地考试时,出题人出了一首诗: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明明是赏心乐事,但学生总认为杜甫就应该是沉郁顿挫的,所以强行歪解,硬要把诗意往愁闷失意上引。如此古诗文教育显然与文化传承的精神是背道而驰的。
   
古诗文的底子要从小打下,更要常读常新。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它的意义也正在于此。就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来说,小时候我们按照表面意思理解,或许只能明白这是苏轼借月亮表达对弟弟的思念之情。但若干年后,当我们一个人身居异乡,又恰逢中秋之夜,当我们抬头仰望圆月,心中再次涌现出这句诗时,自然别有一番滋味,对词的意境和感情的理解也更深了一层。所以,从小打下深厚的古诗文功底会终身受益。
   
当我们从小诵读古诗文、练就童子功时,不妨想想我们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显摆炫耀、获得关注,为了提高成绩、寻求加分,还是为了让我们获得审美的体验,为了让传统文化得以血脉相传?恐怕后者才是我们期待的答案。就个人而言,读古诗文能让我们成长在一个美的环境中,用古雅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就民族而言,读古诗文能让我们接续古人的思绪,继承先人的智慧,让古今文化互联互通,从而建立起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和自信。
[来源:++Z+X+X+K][来源:Zxxk.Com]
                                       
中华上下五千年,诗词歌赋浩如烟海,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让我们在诗书雅乐的环境中成长,练就一身古诗文的童子功,在我们心中刻下传统文化的基因,如此,中华文化才有十足的底气,才能生生不息。
6.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7.选文第
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3分)


8.请简要分析选文第
段的论证思路。(4分)


9.请为选文第
段横线处补充一条道理论据。(2分)


10.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结合文章,说说你的感悟。(3分)
  
【链接材料】 《挑战不可能》第三季总决赛,90闪电听算姑娘王桐晶终极挑战,令人叹为观止的人脑极速算盘,随机20位加减听算惊呆现场评委,并最终夺得冠军。王桐晶6岁接触珠心算,9岁进入国家珠心算培训中心,练到18岁。刚开始她是成绩最差的;6年后,她成为最优秀的;18岁,她得了世界比赛冠军,为国家立下一等功!是日复一日的坚持,成就了她超乎年龄的沉稳淡定和叹为观止的速度。
三、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13分)
​                                 
如何欣赏音乐?
​                                                    
艾伦·科普兰
​       
每个人都会根据各自的能力来听音乐,在某种意义上说,人们是在三种不同的层次上来听音乐的:感官层次,表达层次,纯音乐层次。我把这个过程机械地拆分开来,这唯一的好处是便于分析。
​    
听音乐最简单的方式,就是觉得好听,这是感官层次。音乐有一种强大而原始的感染力,对每个正常人来说,这是不言而喻的。比如,此
你正读着这篇文章,如果有人在钢琴上轻轻弹奏一曲,房间里的氛围会顿时不一样。在这个层次听音乐,就只是听而已,不用任何思考,一边听着音乐,一边做着其他事情,对于音乐完全可以心不在焉。不少自认为合格的音乐爱好者沉溺于这个层次。然而,音乐的价值并不等同于它诉诸感官的愉悦程度。
​    
理解音乐所表达的意义,这就是听音乐的第二个层次,也就是表达层次。不过,这可是个难题:要用语言来解释某一音乐作品表达的含义,准确无误,还要让每个人都满意,只有老天爷才知道这有多困难。但是,我们谁都不能否认音乐具有表达的力量,每个音符背后都有某种意义,作品总有想要言说的内容。这就是下面简单的问答:
​    
音乐有意义吗?

​    
当然有。

​     
你能用语言把这个意义说清楚吗?

​    
不能。

​    
人们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不会满意,他们总希望音乐有一个具体的意义:如果音乐能让听者的联想越熟悉、越明确,比如,一列火车、一场暴风雨、一个曼妙的舞姿……
对他们来说,这样的音乐就越富有表现力。一位胆怯的女士曾向我坦陈,她担心自己的音乐欣赏力有严重缺陷,原因在于她听音乐的时候没法联想起某种明确的事物。这当然是把重点搞错了。
​   
要我说,一首乐曲无法变成简单而明确的解释或联想,它在不同时刻、不同情境会引发不同的感受:或安详宁静或朝气蓬勃;或懊悔不迭或心满意足;或暴怒或喜悦……它可以用无数细微的差别和变化来表达人类最微妙的情绪和感受,甚至传递任何语言都无法言说的意义。假定你很幸运,能用很多词汇来确切地描述你听懂
的某一音乐,而且你很得意于自己的描述。但这并不能保证别人会满意,别人也不需要满意。重要的是,每个人对同一首乐曲的理解会不同。就连经典作品,每次重新听的时候,你的感受很可能也会不同。
​    
我的意思是说,音乐的确可以表达某种意义,但欣赏音乐不是喋喋不休的解释。听者内心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触动,能体验音乐本身的魅力,这是最重要的。
​   
听音乐,能够       ,这就到了第三个层次,纯音乐的层次。的确,除了令人愉快的乐音和所能表达的意义之外,音乐存在于音符和对音符的处理方式中。一般来说,普通听众不太能达到这个层次,当然,专业音乐人士和业余爱好者的区别也在于此。但他们的误区在于,经常全神贯注地陷入琶音和断奏,以至于忽略了乐曲更为深刻的层面。我觉得,提高对乐曲的理解比克服纯音乐层次的坏习惯更为重要。不过,如果人们能懂得一些音乐曲式的原理,能跟上作曲家的思想脉络,能听出旋律、节奏等要素,就会在纯音乐的层次上慢慢听出门道,这对更深层次地理解音乐是没有任何坏处的。
​   
最后,我再重申一遍,为了便于分析,才把欣赏音乐分成三个层次。实际上,人们不会只在某个单一层面上听音乐,而是各个层面相互联接、相互融合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理想的听众在同一时刻既能进入音乐也能超脱音乐,既能欣赏音乐也能品评音乐。只有当你更自觉、更有意识地去听,才能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学会欣赏音乐。
​   
可是,读再多这样的文字也无法代替音乐本身带给你的体验。欣赏音乐最重要的是多听,要广泛涉猎,对经典作品反复听,听莫扎特,听巴赫,听贝多芬,听斯特拉文斯基等等。我想,不仅音乐,每一种艺术的欣赏都应如此吧。              
(原文有删改)
​ 
【注】 琶音:一种专门的音乐技巧。断奏:钢琴的基本弹奏法之一。莫扎特、巴赫、贝多芬、斯特拉文斯基:都是著名的音乐家。
11.下列对标题的回答不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项是(3分)(   )
A.听音乐不能只沉溺在音乐带来感官愉悦这个层次。   
B.听富有表现力的音乐要能产生明确而熟悉的联想。
C.听者内心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触动是最重要的。  
D.懂得一些音乐的专业知识对深入理解音乐有好处。
12.下列选项填入文中空缺处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从音符和对音符的处理方式来欣赏音乐  
B.有意识克服从琶音、断奏听音乐的误区
C.听懂音乐曲式的原理和作家的思想脉络  
D.知道旋律、节奏等要素不一样的表现力
13.文章末段谈到每一种艺术的欣赏都应如此。请根据此段内容,就如何欣赏艺术这个话题,用下面句式作简要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思路清晰,论证合理。(3分)
欣赏艺术,最重要的是……,而不是……。欣赏文学艺术作品,就要……


​14.下面是鲁迅《社戏》中与音乐有关的句子。请比较本文与该句在写作内容和表达意图上有何不同。(4分)
​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鲁迅  《社戏》



参考答案:

1.B  2.C 3.B 4.B 
5.(示例)画面由外倾山崖、一簇兰花、两只飞翔的小鸟和画题组成。画的主体是生长在悬崖绝壁之上的一簇茂盛的兰花,数朵兰花鲜艳盛开,芬芳四溢;叶子四处伸展,有的直抵画面底端。画面左下角是两只鸟儿从山崖下飞翔而过,右下角题写着无人亦自芳的字样。画面以外倾的崖角和鸟儿飞行的位置,体现出兰花生长的高度,突出表现了兰花自甘寂寞、自励品性、高洁傲岸、不媚世俗的精神品质,使物性与人品、主观与客观水乳交融,别出心裁,发人深思。
6.我们要从小诵读古诗文,让中华传统文化内化于心。
7.举例论证。列举了由于学生不理解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在考试中对杜甫的诗句进行了歪解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多读多记不等于死记硬背,理解体会至关重要的观点,进而证明了中心论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8.首先提出了古诗文的底子要从小打下,更要常读常新的观点,然后引用古语作为道理论据,再用小时候我们对诗句理解粗浅和若干年后获得深刻理解的事例作为事实论据,来证明这一观点,最后得出从小打下深厚的古诗文功底会终身受益的结论。
9.(示例)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10.(示例)青少年时期是我们学习的黄金时期,我们现在最主要的任务莫过于努力学习。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是的,我们应该竭尽全力地学习知识。我相信,只要我们努力学习,长大后一定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11.B 12.A 
13.欣赏艺术,最重要的是广泛接触艺术作品,而不是只读理论文章。欣赏文学艺术作品,就要多读经典文学作品。
14.本文论述欣赏音乐的三个层次,意在引导读者学会欣赏音乐;《社戏》节选的句子描绘了听横笛时的内心感受,意在表现月夜行船的美好心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