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5.《无言之美》导学案附课后练习

 滕训超 2020-02-22

15.《无言之美》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概念词的关系,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

2.把握文章内容,梳理论述思路。

3.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大荒漠中一缕炊烟升起,因为没有风,所以它显得特别直;远方横着一条大河,落日好像自河面上升起,看起来格外的圆。

比较A与B两个句子,你觉得哪个句子更美,更能打动你?

学生明确:A句,虽然B句描写得十分详细,还包括了A句中的景物,但是,它却没法像A句一样呈现出雄浑的意境。

教师再问:明明B句描写得更加详细,为何还达不到A句的效果呢?难道是因为说得太多反而不够好?也许,今天的课文内容,能解答这个疑问。

学习提示】

教师亦可以选择其他意境深远的诗句作为教学导入,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在言外之句,引导学生关注文学作品中的“无言”现象,以便于深入把握课文。

二、目标导学: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安徽桐城人。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目标导学二: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行文思路

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

明确: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

2.请阅读表现言意关系的语段,用一句话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

“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是缥缈无踪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明确:用一句话概括言与意的关系,即“言不尽意”。

3.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

明确: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

4.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个尽善尽美的条件,作为以言达意的文学,能否满足这个条件?不能达到这个条件,文学是否还能达到美呢?

明确:“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因此难以满足“尽善尽美”的条件。但文学依然有“美”的境界,因为作者认为对于表达全部意旨,不仅是文学,“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意思是意志不能也无必要全部清楚地用言语表现出来,就算言语不能表现所有意志也能达到美。

5.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的?作者在此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作者一共从四种艺术入手,运用了举例论证,论证了“无言”也能产生美。(1)将“言尽一切”的相片与“言及部分”的图画相比,以图画之美证明了无言之美;(2)以文学作品的含蓄之美凸显无言之美;(3)从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4)从雕刻艺术的含蓄不流露来论述无言之美。

学习提示】

本文读来有一定深度,基础较差的学生难以理清论证思路,教师宜将上述问题先行展示,让学生在阅读预习的过程中寻找答案,从而把握文本写作思路。

6.你能简要说说文本的论证思路吗?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述“无言”之美的。

明确: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中引出无言的话题,并点明要从艺术的角度关注无言之美。接着论证“言”“意”关系,并用“以言达意”的文学为例,说明文学乃至一切艺术都是尽量以言表意,而不能全然用言表意,也无须全然用言表意,即说明有无言之美。为了论述自己的观点,作者分别以绘画的选择之美、文学的意蕴之美、音乐的无声之美、雕刻的含蓄不露之美来论证。

目标导学三:深入理解,体会“无言之美”

1.请你结合作者的任意一则论据,说说你对“无言之美”的感受。

明确:正如作者探讨文学作品时的数个例子,诗歌本是极其简短的几句话,但是其包含的意境却是极其宽广的。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言语只有短短的十个字,但是读来却似看见大漠的宽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给人以悲凉雄壮的美感。然而,作者要描写出这宽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恐怕书万言都难以说尽,这不是意味着作者将它们寓于无言之中了吗?这就是古典文学中深蕴的无言之美。

2.拓展延伸:品味下面一段话,说说你品味到“无言之美”的例子。

“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产生的印象和美感,含蓄的比尽量流露的要更加深刻。”

明确:以课文《孤独之旅》为例,文章以鸭子下蛋结尾,这就给读者留下了足够大的想象空间,鸭下蛋了杜小康可能就要回去了;杜小康也许要抒发自己长大的感慨了。作者不出一言,促使着我们在脑中构造图景,这就是一种“无言之美”。

三、板书设计

 

四、学反思

可取之处

1.以诗歌为导入,又以诗歌为探究中心,深刻挖掘中国古典文学的无言之美。

2.在引导学生探究文本观点内蕴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不足之处

由于“无言之美”的概念不仅针对文学,还针对其他艺术,而学生对其他艺术的了解不深,因此,在把握论据的过程中会有一定的难度,宜增加相应的辅读资料,促进学生对其他艺术“无言之美”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


15.《无言之美》导学案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D )
A.yùn)  丽()   眉(pín)   铢两悉chēng
B.qiě)   统(lǒnɡ)  刻(diāo)  信手来(zhān
C. 眉(é)   像()     liáo)   息万变(sùn[来源:Zxxk.Com]
D. 语(yàn)   如()   影(shè)   缈无踪(piāo
2.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的回答很简单,既不夸大,也非故意轻描淡写
B.本来没有表现出诗人的情绪,然而玩味起来,自觉有一种闲情逸致,令人心旷神怡
C.花园里,百花盛开,蝴蝶翩翩飞舞,这一切都栩栩如生
D.以上是从各种艺术中信手拈来的几个实例。
3.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B.但是第一要不违背美术的基本原理,要和自然逼真
C.不说谎包含有两种意义:一、我们所说的话,就恰是我们所想说的话;二、我们所想说的话,我们都吐肚子说出来了,毫无余蕴。
D.譬如《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几句话,绝没完全描写出孔子说这番话时候的心境,而如斯夫三字更笼统,没有把当时的流水形容尽致。
4.下列对于课文的理解不符合作者本意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
B.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因为意是固定的,有迹象的;言是瞬息万变,是缥缈无踪的。
C.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
D.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因此难以满足尽善尽美的条件。
5.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人们在生活中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过重的负荷会让人疲惫不堪。
只有卸下自己身上过重的负担,将压力释放,才能享受生活中的诗意。
在美妙的意境中,人们不仅能感受到艺术的美,而且还能感悟到人生的哲理。
在喧嚣匆忙的世界里,我们也需要凡事留有余地,需要给生活留白。
中国画中常常留出大大小小的、各式各样的空白,显示出丰富而美妙的意境。[来源:学科网]
留白,是中国画的一种布局。它既是一种艺术的美,又是一种人生的智慧。
A.③⑤④①②⑥       B.④⑤③①②⑥     C.⑥⑤③④②①       D.⑥⑤③④①②
6.下面这张照片是某地铁乘客无意间拍摄到的。请仔细观察,完成后面的问题。


1)用自己的话描述照片上的内容。

 

2)这张照片一经晒出就迅速走红,请简析走红的原因。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19分)
​                            
让经典成为引领青年的灯塔
​                                                         
高 伟
​        
我们常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价值。社会在发展,环境在变化,每一代青年的成长都烙刻着深深的时代印记,20世纪5060年代青年上山下乡的经历,7080年代改革开放的记忆,90后、00后对网络世界的高度认同等皆是如此。青年的成长离不开大的时代背景,一些共同的价值却可以穿越时代,历久弥新。比如对于历史的敬畏,对于民族情感的归属,对于人们美好情感的期待。经典的文艺作品常常包含这样的共同价值,这些价值与青年人总是走得很近。[来源:学科网]
​                                             
借助经典,青年人可以感悟到生活蕴藏的无穷智慧。生活本来是些没有装点、散落而动人的册页,优秀文艺作品可以让人重新审视真实的生活,追忆被淡忘的故事。《青春之歌》成功塑造了林道静这一在20世纪30年代觉醒、成长的革命青年的典型形象,写出了青年一代在国家动乱时期面对亲情、爱情、责任的担当和选择。《平凡的世界》刻画孙少安和孙少平为生活默默承受着人生的苦难,深刻展示了大时代下普通人的艰难曲折命运。但最令人感动的,还是孙氏兄弟在沉重生活枷锁中的自强不息。生活从来不易,更不会因为你不努力而改变。经典作品传递出对于生命的热爱、对于奋斗的坚持,告诉年轻朋友,什么才弥足珍贵。
​    
借助经典作品提炼的生活本质,青年人能够形成更为成熟的思想。透过经典作品,感受主人公们历经风雨仍从容的自信乐观;跌倒九十九次,却仍一百次再次站起来
的笃定担当。《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告诉人们,不屈服于命运,凭着勇气、毅力和智慧奋勇抗争;只有以人民的福祉为正义性的来源,才能称之为伟大;一个人只有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才会创造出奇迹。《老人与海》中那位老年古巴渔夫,生活贫困,屡受挫折,但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力。这些都代表了经典作品所具有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    
从最近引起广泛讨论的文化到佛系青年
,青年话题总是牵动社会的神经。有人习惯用挑剔的眼光审视,认为新一代青年人脆弱、敏感、自私、叛逆、物质、冷漠,却忘记了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是时代投射在身上的印记。我们不能用固化的思维去审视不断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脆弱也许是善良,敏感可能是细腻,自私可能是自我,叛逆可能是主见,冷漠可能是分寸。虽然这些偏见推远了青年走向我们的身影,但我们仍要辩证地看,积极地引导。
​   
青年的禀赋不是阅历的丰厚,而是敢于筑梦、大胆试错。当年的《青春之歌》《平凡的世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感动我们的,正是那些敢于筑梦的青年形象。在今天,它们依然是一面镜子,让我们发现自身的缺点,成为我们奋斗赢得未来的指针。
​   
经典或许是青年与时代对话最好的媒介。经典似一缕清风,又简如白水,穿透人文之美触摸生命真谛,有着温暖人心的力量。数字时代让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形态多元,焕发新生。阅读的媒介变化了,但其承载的价值不变。经典仍以醇厚的文化内涵,照亮青年前行的道路,驱散路途上的迷雾,引领青年走向更有意义的人生道路。正如十九大报告强调的,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在这一背景下重新焕发生命力的经典作品,理应成为指引青年精神的灯塔。
​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海明威在《太阳照常升起》中疾呼:我们要相信:不同的青春,同样的迷惘。然而,青春会生长,迷惘会散去。太阳第二天都会照常升起。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才能做时代的弄潮儿。
​                                                        
(选自《人民日报》201812日,有删改)
7.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8.文章开头列举各种不同时代的印记有何作用?(3分)


​9.简要分析第
段的论证思路。(5分)



​10.
段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5分)



​11.结合文章,说说青年人应该如何利用经典的指引更好地成长。(4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13分)
​                                   

​                                                     
王 力
​       
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是人们进行文学创作、新闻写作和其他一切写作的工具。我们既然爱好写作,又想在这方面成才,就不能不首先掌握好这个工具,而且要像木匠爱斧锯、画家爱颜料、战士爱武器那样爱我们赖以进行工作的工具。
​    
许多写文章的人,从中学生到大学教授,从新闻记者到作家,拿起笔来总想我现在是写文章,跟说话不一样,要把语言装饰得华丽一点,把语句表达得文雅一点,把文章写得美妙
一点。于是总想造一些时髦的句子,东拐西缠多绕一些弯子。实际呢?弄巧成拙,适得其反。他们不懂得,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
​   
有一篇描写英雄到大海救人的报道说:他冒着刺骨的寒风,迈着冻僵的双脚跳入了沸腾的大海。这是一个很费解又不准确的句子,作者在说话时绝不会这么说,这叫故作姿态
​   
还有篇报道,出现他冒着七月流火在圩堤上东奔西走这样的句子。七月流火出自《诗经》,指夏历七月星辰位置的移动,并不指天气炎热。用七月流火形容天气炎热就不对。我们平常说话从不这样说,可能说冒着烈火”“顶着烈日,如果说我冒着七月流火怎样怎样……”
肯定要被人大笑一番。
​   
著名散文家朱自清晚年的作品比他早年的作品好,他晚年的作品更受读者欢迎,我自己就爱看他晚年的作品。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他早年的作品语句过于修饰、做作,读起来很绕口,理解就更不容易了。他晚年的作品朴素、自然、平易近人,就很受读者欢迎。这对我们后人是一种启发。
​   
是不是说口语与书面语没有区别呢?也不是的。文章是有组织的语言,在这一点上,也可以说文章和语言不一样。我们平常说话的时候,往往不假思考,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有时候语言不连贯,甚至前后矛盾,句子不合逻辑,不合语法。有的同志在小组会上发言头头是道,娓娓动听,但是人家把他的话记录下来,仔细看一下,却又会发现毛病百出,缺乏逻辑性和科学性。所以,我不反对对口语加工。并且,我一直是主张口语要经过加工才能上升为书面语。
​    
报刊上使用的语言更要认真推敲,反复斟酌,不要以讹传讹。报刊上的语言往往要被读者仿效,因而更应该强调准确性,规范化。否则,会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制造混乱。
​   
比如,我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过意见,认为最好水平这个说法在口语中运用勉强说得过去,而在报刊上运用就不对了。水平,原意是水的平面,水的平面永远是平的,只有高低之分,没有好坏之分。因此,说最好水平,是违背事理的。但是,至今有些报刊还在使用最好水平
这个词。
​    
又比如,有的报刊批评某些人对事情采取满不在乎的态度时,习惯用不以为然这个词。这也是不对的。不以为然不以为如此不以为对的意思,而不是满不在乎的意思。从这里我们再一次看到了不能随便运用口语。
[来源:学科网]
​                                        
但是在将口语上升到书面语的时候,一定不能忘了它的目的是什么,出发点是什么,这就是要使读者能读懂。在对口语进行加工时,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要能够被读者领会、理解。否则,这种上升就失去了意义!
​   
有些话本不符合书面语的要求,不准确,也不规范,但由于说习惯了,改不过来,叫什么约定俗成。谁约定的呢?恐怕总是从少数人说错开始,一直不去纠正它,变成俗成的吧!所以,不要把约定俗成
拿来作语病的挡箭牌,该规范化的,能够规范化的,还是要尽量规范化。
​    
语言应该是发展的,规范的标准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可能一劳永逸。
​                                                   
(选自《王力文集》,有改动)
12.通览全文,作者谈论语言运用问题,重点阐述了哪两个观点?(4分)


13.文章在论述两个观点时都运用了事实论据,试各选一处分析其作用。(4分)



​14.对于语言规范化问题,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补充论述?(3分)



​15.概括文章的语言特点。(2分)



​参考答案:
1.D 2.C 3.D 4.B 5.D 
6.1地铁车厢中,一位母亲抱着熟睡的孩子坐在座位一角,座位上没有其他乘客,母亲用包垫在孩子脚下。
2母亲用包垫在孩子脚下是为了不把座位弄脏,她一心为他人着想的善良举动,她不经意动作表现出的修养,正是照片走红的原因。
7.
[来源:让经典成为引领青年的灯塔。
8.充当事实论据;引出论题,证明中心论点;增强了论述的趣味性。
9.首先提出借助经典,青年人可以感悟到生活蕴藏的无穷智慧这一分论点;接着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了《青春之歌》中林道静的典型形象和《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安和孙少平兄弟俩自强不息的事例;最后得出了经典作品传递出对于生命的热爱、对于奋斗的坚持,告诉年轻朋友,什么才弥足珍贵的结论,证明了论点。
10.运用了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通过引用诗句和名言,同时列举《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主人公奋勇抗争、心系人民,以及《老人与海》中的古巴渔夫生命力旺盛、意志力坚强的例子,论证了借助经典作品提炼的生活本质,青年人能够形成更为成熟的思想的分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11.利用经典感悟生活蕴藏的无穷智慧。青年人要热爱生命、坚持奋斗,这弥足珍贵。利用经典作品提炼的生活本质,形成更为成熟的思想。青年人要敢于筑梦、大胆试错,发现自身的缺点,赢得未来的指针。利用经典与时代更好地对话沟通,让经典作品成为指引青年精神的灯塔。青年人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走向更有意义的人生。
12.书面语加工时应当是口语的规范化;书面语加工时要考虑口语进行大众化。
13.1)运用了报道中使用七月流火的真实例子,一味盲目乱用书面语,甚至不顾七月流火并不是形容天气炎热,来反面论证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一旦盲目使用反而会闹笑话,增强分论点的真实性和说服力,更加突出书面语绝不能脱离口语。
2)运用了报刊使用最好水平这样的反面典型事例,表现了过于口语化的语言缺乏科学性和逻辑性,充分有代表性地突出书面语应当规范的分论点,真实可信。
14.从三个方面:既要规范也要大众;不能用约定俗成反对规范化;规范的标准不断变化发展。
15.文章语言朴实自然,又不乏生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