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宝刀未老 老兵不死 T55型坦克及其家族

 q1338 2020-02-22

据统计,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到90年代中期,59式家族总计进行了20余次程度不一的改进。除了多种改进型外,北方工业公司还推出可用于59式、69式和T-54/T55的改进套件,以争取现有庞大使用客户的出口订单。这些独立改进套件能够弹性搭配,改进项目主要可分为装甲防护·攻击火力和火控系统三个部分,包括有:车头和炮塔加装复合装甲、配备爆炸式反应装甲、新型100毫米弹药、换装105毫米坦克炮、改进火控系统和内部安全设备等。

宝刀未老 老兵不死 T55型坦克及其家族

59式型号颇多,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陆续推出多款改进型,首先是在1980年定型的59-1型。59-1型的主要改进包括:改进火控系统和外装激光测距仪,缩减了坦克的射击准备时间和提高首发命中率;车内增设自动灭火装置,车体两侧加装侧裙,提高防护能力和战斗存活率;配备液压转向辅助动力系统和机油警告装置,改善了坦克的机动性。此外,后来由于配发新型钨合金穿甲弹,提高了59式和59-1型100毫米坦克炮的威力;其中型号AP-100-2的翼稳脱壳穿甲弹拥有长倍径弹蕊和半燃烧式弹筒穿甲能力大幅提高。

宝刀未老 老兵不死 T55型坦克及其家族

59-2型是在1982年推出,是结合国内、外新技术的改进型,除了承袭59-1型的改进外,最重要的技术变革是用引进以色列技术的79式105毫米旋膛炮取代原来的59式100毫米旋膝炮,并配备新型冀稳脱壳穿甲弹、成型装药弹、穿甲弹等弹药。战斗室加装自动灭火的抑爆装置,能在10毫秒探测出穿入战斗室的成型装药弹,高速喷流,并且启动灭火器在60毫秒内抑制爆炸,大幅提高战斗生存性。车内换装VRC-8000型通信系统,这是一种跳频、可加密的战术通信装备,使59-2型具备较佳的通信能力。59-2A型是1988年设计定型的改进型,总结前两款改进型的经验,以成熟且低成本的国内技术推出的改进型。主要改进项目包括:换装附有轻质合金热护套的81A式105毫米旋膛炮和配套弹药,该火炮因装有热护套而保障了射击精确度;配备新型双向稳定简易火控系统,缩短了攻击目标的反应时间;车长、炮手和驾驶席换装星光夜视瞄准仪与观测仪,提高了夜战能力;车头配备复合装甲,车体两侧加装侧裙,炮塔两侧加装烟幕发射器,一定程度提高了防护能力;车头加装推土铲,能够自行构筑坦克掩体。

宝刀未老 老兵不死 T55型坦克及其家族
宝刀未老 老兵不死 T55型坦克及其家族
宝刀未老 老兵不死 T55型坦克及其家族

59Dl型是以59-2A为基础改进而来,在1995年设计定型,是中国陆军目前的59系列终极改进型。主要改进在火控系统部分,换装第二代光点注入式火控系统,并搭配光点式炮手瞄准仪,车长的指挥观察镜予以改进,驾驶席换装第二代星光夜视仪。59D1型还有一款59D型的改进型,差别是换装加长炮管的83A式105毫米旋膛炮,据说发射国产新型翼稳脱壳穿甲弹的威力创下同口径坦克炮的世界纪录,59D1型和59D型都是供出口用的改进型。在防护能力的提升方面,59D1/D部在车头上甲板和炮塔分别加挂双层的FY-2和FY-1爆炸反应装甲,与原来的轧制均质装甲的防护能力相比,对抗动能穿甲弹和成型装药弹的能力于分别是原来的1.62-6倍、2-3倍。此外,与59式的其他改进型一样,59D1/D的炮塔后部也装有屏蔽栅栏,能够降低成型装药弹的破坏机率。为了提高坦克的战斗存活能力,炮塔内装有效率更高的灭火抑爆系统,动力舱装有反应更快速的自动灭火系统,并可降低成型装药弹穿过装甲后对坦克和乘员的危害。

除了上述主要的改进型之外,中国基于出口的考虑还研发出59-120A/B和59-125两种改进型,火力达到第三代坦克的水准。59-120A/B使用中国自行新开发出的120毫米滑膛炮,该火炮采用50倍径炮管,能够发射国产与北约规格的120毫米弹药,发射穿甲弹能贯穿2000米的550毫米厚装甲,目前配备在89式驱逐坦克上。59-120可根据客户需要改用较精密的火控、炮控、观瞄等系统,全车仍维持4名组员配置,炮弹搭载量由59式的36发降为30发,全车战斗重量略增至36.5吨,可大致维持同等级的机动性能。59-125换装中国新一代坦克使用的125毫米滑膛炮,配合先进的稳向式火控系统,使其火力表现达到西方第三代主战坦克的水准。为配合新的坦克炮,59-125还改用新的焊接式炮塔,车体的正面采用复合装甲,而且车体、炮塔的正面与两侧均加挂爆炸反应装甲,防护能力较59式明显的提高。由于经上述改进后重量增加,59-125改用功率537千瓦柴油发动机,加上承载系统略作提升,使机动性能较59式还要好。

宝刀未老 老兵不死 T55型坦克及其家族

T-54/55的其他修改型

宝刀未老 老兵不死 T55型坦克及其家族

在T-54/55的各类衍生型中,罗马尼亚的TR-580和TR-85无疑是最特殊的型号,尽管两款坦克部是以T一55为基础发展而来,但经大幅改造之后,外形与T-55差异极大。TR-580和TR-85都在20世纪70年代问世,TR-85算是TR-580的进一步改进型,罗马尼亚总共制造修改超过400辆TR-580和超过630辆TR-85。首先问世的TR-580具有加长的车体和全新的承载系统,新承载系统拥有6对尺寸较小的负重轮和2个顶支轮,承载系统上半部还装有侧裙加以保护,至于炮塔、武器和动力系统则大致沿用T-55,仅进行局部修改,战斗重量超过T-55达到38吨。FR-85是改用德制功率440千瓦柴油发动机的改进型,使用的炮塔虽然外观与TR-580类似,却是全新设计的炮塔,并且配备较完整的夜视装备和核生化防护系统。TR-85的战斗重量大幅增加到43吨,尽管动力系统功率略为提高,不过机动性能仍然下降。多年来TR-85一直是罗马尼亚陆军的主战坦克,服役期间曾进行多次升级,主要有TR-85N和TR-85M1两种改进型。

宝刀未老 老兵不死 T55型坦克及其家族

以色列在1967和1973年的两场中东战争期间,虏获了大批T-54/55,善于运用物资的以色到兵工单位对这些坦克进行各种改造,交付以色列陆军使用,总数有300余辆T-54/55改造型曾经在现役和后备役部队服役。首批经过改进的T-54/55被称为Ti-67,这批T-54/55的改进重点在于武器系统部分,用M68型105毫米线膛炮取代原来的100毫米线膛炮,同时改用7.62毫米同轴机枪和12.7毫米防空机枪,使Ti-67的火力足与M-60等西方第二代坦克抗衡。Ti-67还换装新的炮控系统、被动夜视装置、自动灭火系统、无线电装置和车尾新增车外通话器等,经过改进的Ti-67曾参加1973年的第四次中东战争,当时在北部的戈兰高地与叙利亚部队展开战斗。

以色列继Ti一67之后再推出T一55S,T-55S除了换装M68坦克炮之外,动力系统改用美制8V-71T型柴油发动机和半自动液压辅助动力变速箱,该柴油发动机的最大输出功率为448千瓦,配合新的变速箱和改进承载系统,使T-55S的道路时速由53千米增加到61千米,加速性能也提高50%。此外,还加装用于以色列M一60和“驰车”坦克的空气滤清器车体和炮塔加装Blazer爆炸反应装甲、更新主炮稳定系统、更换计算机化的火控系统、新型低轮廓车长舱盖、红外线侦测器、被动夜视装置、新型消防侦测和抑制系统、新的炮塔篮、外部储存架、驾驶舱装备更新、新型燃油系统等,综合性能较Ti-67进一步提高。斯洛文尼亚的T-55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被升级为M一55S1,这是目

前综合性能最强的T-55改进型,它

的改进范围相当广,主炮、火控与光学电子系统、通信系统、装甲防护、行走装置均全面改进。M一55S1改用西方国家的L7系列105毫米线膛炮和配套,使T-55的火力达到第二代坦克的水准;搭配新的计算机火控系统、炮控系统和观察瞄准系统,射击精准度和夜战能力都大幅获得提升;

M-55S1的车体正面和炮塔正面与两侧加装爆炸反应装甲,可大幅提高对抗成型装药弹的防护;动力系统升级,改用功率440千瓦或德国MAN公司功率617千瓦柴油发动机(推重比达到15.44千瓦/吨),加上用液压操纵系统更换原有的机械转向装置,动力输出和操作控制性能并获得大幅提升,承载系统和履带略做改进,增设4对顶支轮,承载系统上半部加装外形与T-72相同的侧祖,有较佳的越野性能:M-55S1还换装新的通信系统、包括新的天线、无线电、内部通话系统、车外电话等,车外电话让车载步兵与车内乘员联系。

宝刀未老 老兵不死 T55型坦克及其家族

伊拉克的军力在20世纪80年代未期达到高峰期、总计拥有超过3000辆T-54/55式、59式和69式坦克。这批坦克有若干在伊拉克进行修改,不过由于伊拉克的兵工技术当时仅是萌芽阶段,获授权组装少数T-72,技术能力相当有限,因此改进项目主要是针对技术层次较低的部分。改进较复杂的是换装与T-72相同的125毫米滑膛炮与自动装填系统,为了容纳口径大增的主炮和装填设备,T-55的炮塔顶部被修改加高而拥有独特的外形,全车并增设被动夜视装备、烟幕发射器、炮塔后侧储物篮、车体侧裙等。换装125毫米炮的T-55仅配备3名乘员,该车曾在1989年的国际防卫展览会上亮相,但后来似乎没有大量改装。较简单的T-55改进型,则是在车体正面、两侧前段、炮塔两侧前段和后方加装普通钢质的附加被动装甲套件,炮塔并换装新型夜视装备和增设烟幕发射器。不过,加装大量装甲套件,使T-55的战斗重量激增到40吨,机动性能因此而下滑。

宝刀未老 老兵不死 T55型坦克及其家族
宝刀未老 老兵不死 T55型坦克及其家族

在T-54/55的漫长演变历史里,有两款完成研发却未批量生产的国际衍生型值得一提,那就是中国的“美洲虎”和埃及的“拉姆塞斯”Ⅱ型。“美洲虎”和“拉姆塞斯”Ⅱ型分别是从59式和T-54修改面来,两者存在若干有趣的相似点,它们都是与美国厂商合作发展,都换装M68型坦克炮、美制柴油发动机和自动变速箱、西方规格的现代化火控系统等,不过“美洲虎”改用全新的焊接式炮塔,而“拉姆塞斯”Ⅱ型则改用类似M一48的承载系统设计,两种坦克的性能相当。

“美洲虎”和“拉姆塞斯”Ⅱ型都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造出数辆原型车,尽管它们的综合性能当时在出口市场相当有竞争力,不过基于种种原因,最后并没有付诸批量生产。

T-54/55家族里不仪拥有前述的改进型,还推出型号繁杂的各类型特种车辆,像装甲急救车、战斗工兵车、装甲架桥车等,过去40余年里广泛配备在各个苏式装备陆军里。不过,在T-54/55的各种修改型中,10余年前才间世的装甲人员运输车无疑是最特殊的一种,值得予以特别介绍。

由于T-54/55作为坦克使用已过于老旧,向来能将装甲车辆克尽其用的以色列兵工单位,过去10余年来有许多该车的底盘被修改为履带式装甲人员运输车和装甲工程车(也有利用“驰车”和“百夫长”坦克的底盘进行修改的),前者被称为“阿奇扎里特”(Achzarit),该车在1988年装备以色列国防军,估计现有400一500辆在服

役。与M113之类的传统的装甲运兵车相比,Achzarit具备主战坦克等级的装甲防护能力是其先天优势、而且除了T-54/55原来的车体装甲之外,以色列还在车体四周大量加挂被动装甲套件,极适合在城镇战斗中使用,若说Achzarit是世界防护性能最佳的装甲运输车实当之无愧。以色列军方从未公布过Achzarit的技术诸元,不过有资料指出它的全负载战斗重量高达44吨,相形之下。装有炮塔的T-54/55仅有36吨,可见Achzarit确实是增加了大量的装甲套件,防护能力自然不含糊。此外,Achzarit的构型相当低矮,车辆高度2米、宽度3.64米,较小的避弹截面积配合车内的完善消防灭火设备和核生化防护装置,有效提高了车辆的战场生存性。

Achzarit拆除了T-54/55原有的炮塔,将原来的战斗室改为步兵舱包括驾驶、车长和机枪手在内,全车总共可装载10名乘员,车上配备有3一4挺7.62毫米机枪,以提供基本的火力支援。Achzarit的动力系统也予以更新,原来的俄制发动机和变速箱由美国的NIMDA动力套件所取代,最特别的是全新规划的整个动力套件非

常紧凑,使得车尾的右侧能够增设一个小型通道与舱门,车载步兵能利用通道进出车辆。Achzarit装有多种动力套件,Mk-1采用的是功率478千瓦的8V-71TTA型水冷式V8柴油发动机和XTG-411-4型自动变速箱,Mk-2采用的是功率625千瓦的8V-92TA型水冷式V8柴油发动机和XTG-411-5型自动变速箱,该车也因为较高的推重比而具备较佳的加速性能。T-54/55原来的承载系统、负重轮、履带等大致被保留下来,不过更换了可提供较大避震行程的新扭力杆,部分负重轮还加装用于“驰车”坦克底盘的相同液压阻尼,这些承载系统的改进可提升Achzarit的越野性能。

宝刀未老 老兵不死 T55型坦克及其家族

T-54/55是作战纪录最丰富的现役坦克,由于制造数量庞大和使用国家众多,1956-2003年,可以在中东,南亚、中亚、东南亚,非洲、南欧的区域战争中部看到T-54/55家族的身影

宝刀未老 老兵不死 T55型坦克及其家族
宝刀未老 老兵不死 T55型坦克及其家族

T-54/55首度执行战斗任务是1956年10月镇压匈牙利“民主运动”。匈牙利在当年10月23日爆发“民主运动”狂潮,前苏联的反应迅速而坚决,派遭驻防德国和波兰的坦克部队开往布达佩斯,与匈牙利民主派爆发激战。苏军总计派出12个师和包括T-34/85,T-44、T-54、IS-3在内的3000辆坦克进入匈牙利,在为期半个多月的军事镇压行动中,造成超过2000名匈牙利人死亡,而苏军的代价则是数百人阵亡和损失约40辆坦克。类似的镇压行动也发生在1968年的捷克,当年捷克政府有意退出华沙公约组织,苏军以后勤演习名义派大军进入捷克进行压制。这次行动并未爆发流血冲突,大批T-55.T-62和其他装甲车辆进入布拉格,成功胁迫捷克政府继续留在华沙公约组织内。

中东和北非地区是T-54/55最活跃的战区,诸如埃及,叙利亚、伊拉克,利比亚等阿拉伯国家,前后总计都拥有超过千辆T-54/55,不过面对战技,战术精良且装备英,美坦克的以色列装甲部队,让这几个国家的T-54/55吃尽苦头。前苏联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大量出口T-54/55给阿拉伯国家,首场恶战是1967年的“六日战争”。埃及、叙利亚各拥有400辆和250辆T-54/55,大批T-54/55被击毁和丢弃,而在接下来的1973年“赎罪日战争”和1982年的“黎南作战”,埃及、叙利亚,伊拉克部队总计损失超过2500辆坦克,尤以T-54/55的损类最惨重。T-54/55是中东战争的长败军,除了阿拉伯部队在战术、训练方面的问题,T-54/55也暴露出火力不足、火控系统过于简单等诸多缺陷。

南亚的印、巴两国是世仇,两国曾经爆发过三次大战和无数的边界冲突,两国都配备有T-54/55系列坦克,上演同室操戈的局面。经过1965年的大战后,印、巴分别获得前苏联和中国的大量军援,装甲兵力各自获得450辆T-54/55以及50辆T-54和225辆59式。不过,印度的T-54/55因为配备夜视装备而具有技术优势,

这在1971年的第三次印巴战争发挥一定的作用,巴基斯坦在这场战争中有9万名官兵被俘虏和230辆坦克被毁。与巴基斯坦邻近的阿富汗是T-54/55的另一个战场,不管是20世纪70年代的阿富汗内战、80年代的俄军入侵、还是2001年的反恐战争,简单可靠的T-54/55都是最活跃的坦克。特别是反恐战争期间,俄罗斯军援大批T-55给北方联盟,大幅增强该联盟的战斗实力。对于打垮塔利班政权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伊拉克是T-54/55家族流血最多的战场,在两伊战争期间,T-54/55是伊拉克陆军中数量最多的坦克,与伊朗的美、英坦克相比,虽然性能居下风,不过整体表现却相当称职,面对伊朗部队以步兵为主的人海攻势,T-54/55在防御战斗中提供了强有力的火力支援。但在两次海湾战争期间,T-54/55家族(包含69式)面对联军的绝对陆、空优势,处于绝对挨打的局面。在联军M1A1/A2和“挑战者”1/2、“阿帕奇”和“眼镜蛇”攻击直升机、A-10攻击机的立体攻击下,战况呈现出一面倒的屠杀,在这两场具有好几个时代差距的战争中,T-54/55就像玩具般不堪一击。另外在非洲的广大第三世界国家里,T一54/55是广受使用的坦克,在苏丹内战、安哥拉内战、索马里内战、索马里与埃塞俄比亚战争、索马里与厄立特里亚战争等,T-54/55经常部是装甲部队的主力装备,甚至交战双方有时都以T-54/55作战。

59式的实战纪录较逊色俄制T一54/55,越南战争是其最早的舞台。越南人民军自1968年开始配备装甲车辆支援作战,但大规模动用装甲车辆首见于1972年的攻势,T-54和59式是越南人民军的最好坦克,但受到拥有优势火力和反坦克武器的南越军大量击毁。不过风水轮流转,在1979年爆发的对越自卫反击战期间,两军的59式展开兄弟阅墙之战,像法卡山、老山等地区的战斗,均有59式参战的记录。爆发战斗的越南北部地区地形崎区复杂,59式的较大身躯在山地作战远不及轻型的62式灵活,不过较佳防护提供了较高的战斗存活性。

虽然T-54/55活跃于世界各地,不过整体作战表现却是不尽人意,在中东战争甚至经常被欧美制坦克痛宰。当然战争胜负的因素相当复杂,很难单纯的以成败来论英雄,不过该型坦克且有欧美坦克无法相比的简单可靠与低廉成本特性。在20世纪60年代的出口单价仅7万美元左右。因而广受第三世界国家欢迎。综合来看,作为坦克发展史的杰作坦克之一,T一54/55应该是当之无愧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