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满分讲堂12 | 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发展的高三备考策略

 讲地又讲理 2020-12-09


满分讲堂12: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发展的高三备考策略

特别声明:

1-此文内容末经允许严禁一切用于商业的行为。如需转载,请联系本平台,授权后注明出处及作者。

2-满分讲堂系列讲稿电子版,一般会在公众号“讲地又讲理”推送的第二天上传网站。如有需要,可以在推文第二天登录地理学科网(http://dl.zxxk.com/)在搜索栏中输入关键词即可找到,比如搜索“满分讲堂”即可。

一、例谈地理核心素养在高考题中的体现

地理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四个方面。四个核心素养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人地协调观是地理课程内容蕴含的最为核心的价值观,它包括正确的人口观、自然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等。综合性和区域性是地理学研究的两大突出特点由此形成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学生分析和理解地理过程、地理规律、人地关系系统的重要思想和方法。
虽然新的课程标准在20179月进行试用,但是在2017年的高考题中已经有了地理核心素养的渗透。下面以2017年高考文科综合卷新课标I卷第36题为例,分析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在高考考题中的体现。
【例题1剑麻是一种热带经济作物。剑麻纤维韧性强,耐海水腐蚀,是制作船用缆绳、汽车内衬、光缆衬料等的上乘材料。非洲坦桑尼亚曾是世界最重要的剑麻生产国,被称为“剑麻王国”。自1999年,中国某公司在坦桑尼亚的基洛萨(位置见图5)附近投资兴建剑麻农场,并建设配套加工场,所产剑麻纤维主要销往我国。该农场一期种植1000多公顷,雇佣当地长期和临时工超过1000人,预计2020年种植面积达3000公顷,年产剑麻纤维1万吨。该公司还帮助当地修建学校、卫生所等。
5
1)根据剑麻生长的气候条件和用途,说明我国国内剑麻纤维产需矛盾较大的原因。(8分)
2)据图指出与其他地区相比,中国公司在基洛萨附近兴建剑麻农场的有利条件。(4分)
3)说明剑麻收割后需要及时加工的原因。(4分)
4)简述当地从中国公司兴建剑麻农场中获得的利益。(6分)
【参考答案】
1)剑麻纤维生产:我国热带地区面积小,用于种植剑麻的土地较少,产量低;我国热带地区纬度较高,气候季节差异大,种植的剑麻质量较差。
剑麻纤维需求:我国船舶、汽车制造等规模大,对剑麻纤维需求量大。
2)离沿海(首都、港口)较近,临铁路(便于剑麻纤维运输),临河流。
3)在热带气候条件下,收割的剑麻极易腐烂、变质,影响纤维质量。
4)增加就业,增加税收,促进基础(民生)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

【深层剖析】
重视人地协调观导向——人地和谐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最核心的研究主题和基本的思维视角。该题以剑麻为载体,以区域发展为主线进行设问,层层探究,意在引导考生认识理解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形成协调关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学会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渗透爱国情怀和国际主义观念。本题前两个小题仅仅围绕“剑麻生活习性”“剑麻运输”这条主线,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人地协调观在生产生活中的体现。(在中国剑麻产量不足,去更适合剑麻生长的塔桑尼亚寻找种植基地,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观念。)
考察综合思维习惯——因果逻辑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2016》指出“基于青少年自身的经验,帮助他们提出问题,发展他们的智力技能,并对那些影响其生活的议题做出回应”,这也恰是对综合思维的一种考察。第(1)题重点考察考生的地理因果逻辑思维过程与探究能力,以及分析(根据剑麻的生活习性,结合中国的自然环境因素,推导出中国剑麻产量少的原因)和综合(根据剑麻生活习性和剑麻的用途,结合中国的社会经济因素,归纳中国剑麻产需矛盾)能力。
突出区域认知的能力——时空尺度
第(3)小题精细设问,表面是在设问剑麻收割后需要及时加工的原因,实际是考察区域认知能力,学生能够读图推断出基洛萨附近是热带气候,再结合剑麻的生活习性得出本题答案,突出了对时(新鲜剑麻保质期短)、空(热带季风气候,气温高)尺度和生活常识(新鲜作物易腐烂变质)的灵活理解和运用。
渗透地理实践力的考察——生活感知
第(2)小题通过获取图文信息(图中图例显示首都、港口、铁路、河流等信息),结合工业区位(市场、交通)相关知识,再联系生活中的常识,即可以得出答案。
36题素材来源于现实生活,考生并不陌生。人地关系主线清晰,有利于引导考生从地理的视角关注时代和生活。层次递进的问题构成了“自然——人文——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链。考生解答问题需要运用区域认知方法,在把握区域空间尺度的基础上,分析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体现了地理知识的实用价值,渗透了人地协调观,有利于国家培养合格公民。

二、基于核心素养指导下的高三地理备考策略

1、抓考纲,基于“考点”基础上的知识梳理
任何素养和能力的考查都离不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目前形式下,地理教材有四个版本——人教版、鲁教版、中图版和湘版,高考备考复习时以哪个版本的教材最好,困扰着相当一部分教师和考生。其实,当今高考的命题依据是《考试大纲》和《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不是某种版本的教材,所以在知识的复习过程中,不能依据自己所用的教材来强化知识。笔者认为,从考纲中的考点出发,以“考点”为基准,首先搞清楚“考点包含的知识”,再进一步扩展与“考点相关的知识”,这样逐一筛查来突破知识关。比如,2017年考纲中的第7个考点是“大气的受热过程”,针对该考点,在吃透考纲、课标和教材,从知识层面无死角备考应做到以下几点:
  1. 会画大气受热过程图;
  2. 明确热量传递的主要途径是:太阳——地面——大气——地面;
  3. 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三个表现,并会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明确大气的保温作用其实质是大气保持地温的作用,并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大气保温作用的过程;
总结出影响地表太阳辐射的主要因素;
总结出影响地面辐射(或地温)的主要因素;
总结出影响气温的因素;
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温室大棚的保温原理;
理解大气的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的关联;
明确大气的受热过程其实是“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会解释对流层大气气温垂直变化的原因;
会解释平流层大气气温垂直变化的原因;
理解逆温的含义及影响;
掌握大气受热过程对环境的影响。
   一个考点,如果掌握到以上层次,可以说从知识层面“过关”了。目前高中地理共65个考点(必修模块47个,选修共18个),逐一突破后,再配以适当的高考题加以训练,地理素养和地理思维能力则水到渠成。
2、重实践,基于“三生”基础上的备考思想
这里的“三生”是指生活、生产和生态。知识源于生活和生产,同时也服务于生产和生活。纵观近几年高考,90%的题目与“三生”有关。“生产”、“生态”高中教材中都有相关的内容,而且所占比较也较大,高考试题所占比较大很正常。源于“生活”的感知的高考题目,最近三年越来越多。比如,2017年高考地理试题大量引入生活素材,如全国卷的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和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带景观差异、古村落旅游开发,全国卷的茶马古道研学旅行,全国卷的江南水乡剪纸景观、地铁站点、网聊信息,江苏卷的微信红包、绿色出行、天气变化、海外旅游,天津卷的盘山景观、“沽”的变迁、不同节气旗杆影子的变化,北京卷的机动车流量变化、故宫博物院开放游览,海南卷的岭南山区民居、日本最美乡村合掌村等等。2016年海南地理卷第19题先给出了一段材料说“通常情况下,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然后问: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物理风化作用最强的坡向是什么(A.东北坡B. 西北坡C. 东南坡D.西南坡)。此题考生普遍感觉较难,实际上如果结合生活中的常识,很简单就可以得出答案: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南北坡相比,南坡最高温度气温高,南坡日较差大;东西坡比较我们可以结合买楼房时的生活体验——一座楼房地最西边住户往往特价促销,而最东边户价格则比较高,原因是西户日晒西头,热。换句话说就是西边气温日较差大。两者一结合答案为西南坡。   2015年四川文综卷第11题考察贝加尔湖,其中一个选项是“湖面中心结冰早于边缘”,很多考生认为此选项正确,对此我很费解。我是70后出生,小时候经常看到池塘边结冰总是边缘早于里面,当时虽然不知为什么,但对这种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现在的好多孩子竟然不知道,我只能无奈地感叹中国教育实践的缺失,同时也感叹全球气候变暖。
   总之,近年高考试题关于“三生”为背景的考察越来越多。这些试题强调地理就在我们身边,引导考生用地理眼光认识和欣赏周围的世界,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对实际问题做出有意义的判断或恰当的解释,提出有价值的建议和措施。
【例题22017年新课标I1~3题)1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325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统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完成题。
当地自然植被属于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针叶林
造成图示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
A.用地类型差异 B.居民爱好差异C.景观规划差异 D.行政管辖不同
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气温 B.降水 C.光照 D.土壤
【答案】⑴B  D  A
【解析】第题解析:通过材料信息“我国东部地区”(WHERE)、“325(WHEN)、“隐有绿色(WHAT),可排除CDA选项,因为C为大陆西岸所特有的植被,D为常绿植被且不是我国东部的典型植被,由景观和春天发芽可排除A2题解析:由“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统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可知,用地类型相同,景观规划一致,可排除AC一方风水养一方人,同一区域(城市),一街之隔的居民,爱好不可能差异太大,且此植被非家用观赏植被,不存在爱好差异问题,可排除B唯一的可能是以街道为界,两侧绿化带分属不同的行政单位管辖——一侧疏于管理所致。3题解析,此题很容易错选为B,因为我们知道某区域长树、长草还是长灌木,主要取决于降水的多少——但此题为人工营选的城市景观,有专人负责管理(浇灌),所以排除B;此题解题关键在于明确“其”是指“常绿灌木”——“常绿”与“落叶”最大的影响因素就是气温(热量)——比如常绿林、落叶林的分布,故本题选A
【评价】此题用“我国东部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和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图”和文字材料,“还原”考生耳熟能详的生活场景,让考生基于学科知识和生活体验判断当地的自然植被、常绿灌木作为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推测造成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可能原因。在这组地理味不太“纯”却透着生活气息的试题中,地理原理、规律不再是判断推理的唯一标准,生活体验、实践知识、跨学科的知识成为解答试题的“入门券”(尤其是第题造成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可能原因)。
因此,针对目前的高考形式与变化,对于高三的考生而言, 紧张的学习生活之余,尽可能地多接触生活、多关心时政,多参与社会活动——在经历的过程中增加认知和感知。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筛选与生活、生产、生态相关的主干知识加以重点突破,比如地球运动部分,可以重点关注日出日落方位、昼长夜长的变化、日影的朝向与长短变化、人造天体的发射与落地区位等与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知识。
3、研考题,基于“答案来源”备考策略
这里的“考题”是“高考真题”,特别是近5年的高考真题。
通过对最近几年高考试题的研究,你不难发现,高考试题答案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所学知识;二是所给材料;三是生活感知。
地理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在高考试题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因为备考复习不可能把四个核心素养分裂开来复习,所以可以通过精做高考题的方式加以强化和突破。
所有的试题中,高考题水平最高,对所给信息的获取训练最准确,而且高考题反映一定时期高考命题方向,方向不会跑偏;当然做高考题,也是最能提高考生“得分能力”和“地理核心素养”的一项训练。不过训练时注意两点,一是定时,二是反思。
    
一般来讲一个地理选择题平均用时1-1.2分钟之内,11个选择题应该在13分钟以内拿下;定时做的过程中,不能翻阅笔记、地图册或教材,综合题36应在15分钟左右拿下,3711分钟左右,选修6分钟左右。也就是说45分钟左右,最多50分钟以内,必须地理的全部试题。
      
做完之后,不能对完答案就算完。必须有一个反思的过程:选择题部分,首先要分析每一个选项为什么对,为什么错;其次,要分析每一个选项考查的知识是什么、做出判断的依据是什么——所学知识、所给材料还是生活感知;再次要分析此题考查了哪些地理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还是“地理实践力”。
对于综合题部分,首先要找出自己答案与参考答案的不同之处,并分析所有的答案是从哪个角度来答的,其来源是什么(所学知识、所给材料还是生活感知);其次,也要分析此题考查了哪些地理核心素养。只有这样去做高考题,考生才会站在高考命题人的角度为明确地理复习的方向,科学复习、高效备考。
【例题3】(2017年全国新课标I卷第6~8题)下图示意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剖面。该流域气候干旱,年均降水量仅为210毫米,但湖面年蒸发量可达2000毫米,湖水浅,盐度饱和,水下已形成较好盐层,据此完成-题。
盐湖面积多年稳定,标明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
A.远大于2000毫米    B.约为2000毫米
C.约为210毫米      D.远小于210毫米
流域不同部位实际蒸发量差异显著,实际蒸发量最小的是
A.坡面  B.洪积扇  C.河谷  D.湖盆
如果该流域大量种植耐旱植物,可能会导致
A.湖盆蒸发量增多  B.盐湖面积缩小 C.湖水富养化加重 D.湖水盐度增大
解析:本题组涉及考点水循环与水平衡、自然环境的差异性整体性等背景材料是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考查到西北地区“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题的关键是理清“蒸发能力”与“蒸发量”的关系——由材料和设问知,该区域的“蒸发能力”约为2000毫米,“年均降水量仅为210毫米”,再加上“盐湖面积多年稳定”,可推知中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应为210毫米左右;题,气候干旱区域,流域不同部位实际蒸发量不同,有地表水存在的地方应该最大;无地表水存在的地方,要看地下水位高低——地下水位与地形起伏基本一致,但海拔较高的地方地下水埋藏较深。图示区域,坡面,因地势高,地下水位较深,涵养水源的功能较平地差,蒸发量最小,故本题选A第⑶题解析:此题涉及核心素养中的“区域认知”,首先明确此题所示区域最典型的区域特征是“干旱”。影响和制约该区域发展的核心问题应该是“水”。此大量种植”耐旱作物需要消耗一定的水资源,导致入湖水量减少,湖面萎缩,B对。湖面萎缩,湖盆蒸发量减少,A错;而水体富营养化则是指水体中由于富含NP等营养物质而导致的水体污染现象,材料中没有提及人类的其他活动C错;题干信息给出“盐度饱合",所以湖水盐度不会增大,D错。
4、重区域,创建基于“区域认知”基础上的“综合思维”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所有的地理现象的存在或发生,都会“定格”有特定的时空。因此,宏观把握不同区域的“区域认知”,在此基础上用“综合思维”对各种信息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归纳、评价获得地理结论,是高考地理考查的重中之重。对于区域地理的复习,笔者强调以下几点。
  1. 宏观把控不同区域的“地理位置”
区域空间的“地理位置”,包括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半球位置和板块位置等。其中前三个“位置”非常关键——纬度位置基本上决定了该区域的热量条件,海陆位置从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该区域水分状况,相对位置可以说明相关区域或相关事象对该区域的影响。所以说,有时候我们做题时,遇到了一个不熟悉的区域,不要惊慌,我们可以用该区域的地理位置对该区域的相关特征进行判断,然后结合题目所给的其他信息进行“综合思维”。
  1. 运用系统地理原理、规律综合分析“区域地理特征”
这里的系统地理原理、规律主要是指“地球运动的原理和规律”、“大气运动的原理和规律”、“地壳运动的原因和规律”、“水运动的原理和规律”、“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原理和规律”以及“区位的原理和规律”等;这里的“区域地理特征”,即包括区域内陆形、土壤、气候、河湖、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还包括工业、农业、人口、交通、城市等人类活动特征。换句话说,区域地理复习的基本原则,就是要“用高中地理中的原理和规律,来解决初中地理中的一些特殊事象”。
  1. 明确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思路与方法
总之,高三地理复习备考,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以考纲(或课标)为基准,以地理核心素养为最终目标,通过人地关系这一主线,强化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意识;植根区域探究原理,挖掘地理学科本质,多元视角展现综合思维,学会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的地理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体味地理学科价值。

推荐全网最值得一看的公众号!

讲地又讲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