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兵9年没戏拍的张译,是如何出圈的?

 昵称68541805 2020-02-22


    娱乐圈中的明星太多,那些没有辨识度的,渐渐就会被遗忘。

    但张译好像是个很独特的存在,不丑也不好看,却让人印象深刻。

    张译在很多导演眼里是个“可塑性很高”的演员,但没走红之前的张译却曾遭到过很多人的“嫌弃”。

    今天,咱们就来回忆一下张译没走红前的故事。

    ——小暖说

    01曾因玩闹救过一家人的命

    张译出生在哈尔滨,父母都是教师,家里虽不是大富之家,但父母对张译的教育却非常上心。

    父亲会每日监督他练字、写日子、背诵、看书等,张译虽然学历不高,但却有很深的文化底蕴,和父亲的严厉监督分不开。

    虽然有父母的严厉教育,但张译却非常调皮,经常会撵着邻居的鸡跑,还拿大葱喂邻居的兔子。

    例如拿着斧头砍蚂蚁、用笤帚打架、用尿泚蚂蚁等顽皮的事,在张译身上更是屡见不鲜。为此,张妈妈没少和他生气。

    但人家说,调皮的孩子都聪明,好似在张译身上也有印证。

    张译的父母都是教师,每次需要坐渡轮去上班。有一天,他撒泼打滚的要去动物园,不让爸妈去上班。

    妈妈连揍带哄,爸爸也动用了武力,就是不管用,只好请假和他去动物园。

    不料,那一天,爸妈上班的渡轮竟然出了严重的事故,船沉了,船上的人也都遭遇了不幸。

    后来,张译觉得,这件事或许用光了他一生的幸运,才让他后来屡遭波折。

    02想干播音员却学了表演

    张译从小的理想就是做播音员,不管是在知识储备还是在发音上,他一直都在偷偷练习,功底很深厚。这从他的嗓音,以及演戏时的台词功底中,就可窥一二。

    高二时,他背着爸妈偷偷报考了北京广播学院,不料,一下就考上了。可惜的是,这一年他还没高中毕业,就没去上。

    高三时,他又报考了北广,却落榜了。原来,那一年,整个哈尔滨只有两个北广的名额,张译才落榜。

    填报志愿时,张译非常有信心,只填了北广,其他学校根本没填,就成了没下家的高考落榜生。

    好在父母非常理解他,一直也给他留心着和广播有关的东西。

    没多久,哈尔滨话剧院招生,爸妈就鼓励他“曲线救国”,可以去学学话剧,对未来做播音员也有好处。

    就这样,张译就进了哈尔滨话剧学院。

    在这里,他的另一扇大门被打开,深深爱上了话剧,并将此作为终身的奋斗目标。

    张译身上有一股劲头,就是不管爱上什么都会全心全意去努力。

    为了能经常接触话剧,天天看到话剧,他毅然离开了哈尔滨,坐上了去北京的列车。

    到北京这一年,张译刚刚19岁。

    原本,他是想考北京戏剧学院,结果没考上,就考到了北京战友话剧团学员班。

    在这里,张译当了9年兵,也是他最压抑,最痛苦的9年。

    不过,那些痛苦的日子,在未来都化成了能量,充实了他的人生。

    03被同学和领导“嫌弃”

    1997年9月,张译正式去团里报道,成了一位文艺兵。

    此时的张译已经失去了小时候的调皮,变得沉稳内敛,也很不喜欢讲话。

    在团里,他总是独来独往,和同学们之间的关系也一般。私底下,同学们还给他起了一个“驴脸”的称号,觉得他长得太丑了。

    那时候的张译长得又黑又瘦,非常不起眼。唯一的优点就是写字好,台词功底好。

    这些都是父亲从小就给他打下的基础,却成了他在团里站住脚的唯一资本。

    因为写字好,他成了团里的速记员,不管什么大会小会,都是由他来记录。团里有什么文稿和剧本整理,也都是交给他。

    张译的文字功底,我们可以在自传《不靠谱的演员都爱说》中可窥一二。

    在他的知乎账号中也可以看出,张译很喜欢写东西。

    张译在知乎的人气很高,这里成了他晒猫的小园地。

    张译养过很多猫,还在知乎写过很多关于猫的故事,故事情节细腻感人,非常动人。

    在团里9年,张译起初是场务,后来也演过角色,但基本都是些不说话的配角。

    后来,他们团里的领导喝醉了,还和他说:“就你这个长相,演戏就是个死,赶紧另想出路吧。”

    在这里,他一直有种“郁郁不得志”之感,却只能忍耐。

    那时候,他看不到未来,看不到方向,只感觉自己是个打杂的。

    尽管被如此对待,他却从未放下自己对话剧的热爱。

    因为是团里的剧务,他熟悉团里的每一场戏,每次演员们离开之后,他会行走在熟悉的舞台上,脑子里一遍遍过戏,直至将戏烂熟于胸。

    那些暗无天日的日子,也是张译蓄积力量的日子。

    04被康洪雷发掘

    2000年左右,张译被提干,开始自己写剧本。因为做演员对他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他自己也渐渐失去了信心。

    写完几个剧本后,他就到处跑剧组送,但均被拒绝。有一个18集的电视剧被团里采纳后却迟迟没开拍,一直是他的遗憾。

    2003年,团里彩排《爱尔纳·突击》(后来改成电视剧《士兵突击》)时,张译被选为袁朗的B角,让他兴奋了很久。

    B角就是替补,如果主角生病的话,他就可以上。

    为了不可能上台的一个角色,张译将《爱尔纳·突击》研究了一个透彻。

    这部剧中,张译投入了大量的心血,他可以随时替补任何一个主角、配角和群演。

    可惜,那场戏的所有演员,始终没有一个生病的人,他最终也没获得上台的机会。

    2004年,康洪雷导演去他们团挑演员,指明要一个“不好看的,又黑又瘦的人演民工”

    团里挑了好几个送到康洪雷面前,但康洪雷一直不满意。最后,团里就将张译送了过去。

    就这样,张译拿到了《民工》中的一个角色。

    因为这部剧,康洪雷发现了张译的表演天赋,认为他不管演什么都非常有代入感,是个可塑性很高的演员。

    《民工》中,张译有一场哭戏,本来几十分钟就可以搞定,但张译却拍了整整一上午。虽然耗费时间很久,但却非常有代入感。

    张译的哭戏有层次感,有感染力,让康洪雷颇为意外,也记住了张译的名字。

    05事业一飞冲天

    2005年,康洪雷再次准备拍摄《士兵突击》。

    张译得知消息后,给康洪雷写了十多页的自荐信,想要出演“袁朗”一角。因为他对这个人物的理解非常深刻,完全可以胜任。

    但当时,康洪雷心里已经有了合适的角色,就将史班长给了张译。

    拿到角色之后,张译和团里请假,团里却不批准。无奈之下,张译就以最快的速度办了转业,离开了他生活9年的地方。

    《士兵突击》中,史班长和连长高城去看天安门的那一场戏,就是张译的真实情绪。因为那天,他刚拿到转业证,心里非常难受,就将情绪放到了戏里。

    那一场戏是全国观众最记忆深刻的一场戏,就连大老爷们也会跟着他哭一场。

    就这样,张译在28岁时才渐渐打开了自己的戏路。

    随后,张译又出演了很多不同类型的军人,如《我的团长我的团》、《生死线》、《兵团岁月》、《枪声背后》等,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随着在影视圈的人脉拓展,张译也开始转型,出演了《抹布女的春天》、《辣妈正传》、《鸡毛飞上天》等影视剧,展现了自己的演技。

    《鸡毛飞上天》这部剧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特别是他寻找玉珠5年后,两人在火车站巧遇的场景,张译的演技真的是大爆发。

    那种看到玉珠后的情绪爆发,激动之下的“失声”,以及微表情的变化,真的非常惊艳。

    从电视剧转战电影圈的张译,先后出演了《亲爱的》、《红海行动》、《我和我的祖国》、《攀登者》等多部叫好又卖座的电影,彻底奠定了自己一线男演员的地位。

    走过10年隐忍的时光,张译终于在不惑之年迎来了事业的巅峰时刻。

    此时,再也没人说他“太丑”,再也没人说他是“驴脸”,再也没人说他“演戏就是个死”,他终于用实力证明了自己。

    尽管已经爆红,张译却依旧非常低调,他不参加综艺,不乱接广告,生活中只热爱演戏、写作和养猫。

    对他来说,演戏是本分,养猫是爱好,写作是表达内心,缺一不可。

    随着年龄的增长,张译越发沉稳、冷静、成熟,就如一块有棱角的石头 ,终于被社会打磨到发亮,展现出了自身的光华。

    愿这样的张译,能带着自己本心,带着自己对演戏的热爱,越走越远。

    原创作者:小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