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惊世骇俗三百年迷案:哲圣王船山为何与儿媳而非儿子葬一处(上)

 残云伴鹤归 2020-02-23

声明:《今日头条》原创首发

哲圣王船山是我的老乡,他的出生地衡阳市区回雁峰下王衙坪离我出生地衡阳县只有不到80公里,他最后的居住地衡阳县湘西草堂离我出生地则不到30公里,而我现在的居住地离他出生地还不到3公里。我这么啰嗦地说明,无非就是告诉读者:笔者我和王船山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虽然我们生活的年代隔了三、四百年,但衡阳的有些传统、风俗是一脉相承的,只有我们衡阳人,或者说对哲圣王船山有过深入研究的衡阳人,才有可能通过推理还原,真正解开“王船山为何与儿媳而非儿子共埋一处”这一惊世骇俗三百年的迷案。笔者断断续续花费跨度近10年功夫,查阅大量文献、档案和家谱,寻访众多与王船山家族有关联的后人,探访多处王船山留下足迹之地,也求教不少王船山研究专家,掌握了大量的鲜为人知的史料。我的这篇文章就是带着这样一个任务:通过翔实的史料推理和民风民俗还原,在史学界也好,在文化界、哲学界也好,首次真实可信地解开这一谜底,彻底洗刷掉让一代圣哲无端蒙尘的污言碎语,让美好真相重现人间。

惊世骇俗三百年迷案:哲圣王船山为何与儿媳而非儿子葬一处(上)

船山墓:中间王船山、左侧郑夫人、右侧儿媳刘氏

目前,对于哲圣王船山为何与儿媳刘氏而非儿子共埋一处有四种说法:一是史学界的儿媳刘氏服侍晚年王船山并整理王船山手稿,所以他们就埋在一处了;二是文化界的儿媳刘氏是晚年王船山“精神伴侣”,患难妻子郑氏是王船山“生活伴侣”,所以,王船山墓选择埋在她们二人中间;三是哲学界的解释:王船山提倡满足人合理、正常的欲求,以人欲解放人性,冲破传统。跟儿媳妇葬在一块,是王船山冲破世俗的一种方式;四是民间猜测,王船山与自己年轻貌美的儿媳妇之间是不是有着某种秘不可宣的关系,即《红楼梦》中所说的“趴灰”(公公与媳妇的不伦关系)?

惊世骇俗三百年迷案:哲圣王船山为何与儿媳而非儿子葬一处(上)

今天的王船山居住地衡阳县曲兰

其实,这四种说法,懂逻辑的人一看就知道:都是牵强附会,毫无逻辑关系;只是臆想猜测,无法令人信服。总之,纯粹属于胡言乱语!真正要推理还原出这一迷案的逻辑过程,还需要了解王船山的家世,人生经历,特别是要了解对王船山一生产生重要影响的5个女性人物,包括与王船山共埋一处的儿媳刘氏,他和她们之间有着怎样的情感故事。

为了方便一般读者,我对哲圣王船山作一个大的择要介绍。

惊世骇俗三百年迷案:哲圣王船山为何与儿媳而非儿子葬一处(上)

王船山(1619年-1692年)

王船山(1619年-1692年),明末清初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被誉为“东方的黑格尔”。船山学说博大精深,纵及中华上下几千年的历史文明,横涉哲学、政治、经济、文学、史学、法学、教育百家诸方面,从魏源到陶澍,到曾国藩、郭嵩焘、左宗棠、彭玉麟,到谭嗣同、梁启超,到孙中山、邹容、陈天华、章太炎、章士钊、宋教仁,到杨昌济、毛泽东、何叔衡、蔡和森、夏明翰……他们无不从船山学说中直接间接获取启迪。

这样一个很了不得的人物,他的人生命运却是异常坎坷,一生波折不定的。

王船山本是湖南衡阳一个儒生,希望走科举做官之路。但他生不逢时,身处明末乱世,中了秀才中了举人,正欲进京赶考殿试,然而到了武昌北望帝都时,已是遍地烽火,狼烟四起。很快,战乱波及衡阳,杀人如麻的张献忠慕王船山兄弟之名,要请他当幕僚,他坚决不从,张献忠手下捉住王船山父亲来胁迫,此刻王船山显露了不屈本色:他用利刃刺伤自己身体和面部,前往军营,接回了父亲。

惊世骇俗三百年迷案:哲圣王船山为何与儿媳而非儿子葬一处(上)

船山著作共100部、400卷、1000万字

作为明朝功臣之后,王船山以一介书生之身,为恢复明朝江山而奔走呼号,甚至募集义士,在南岳举兵抗清,投入残酷战争。起义失败后,他投奔南明政权,因嫉恶如仇,又被佞臣陷害,几陷大狱,此后在明末清初的乱世中,屡屡逃避追捕,九死一生,辗转多地,藏身常宁瑶洞,化身少数民族居民。在那样一个交通不便的时代,他潜伏荒野,流转于湖南岳阳、长沙,湖北襄阳、武汉,江西萍乡、南昌,广东韶关、肇庆,广西梧州、桂林等160多个县市和数百个乡村,历尽了苦难。

惊世骇俗三百年迷案:哲圣王船山为何与儿媳而非儿子葬一处(上)

王船山在衡山南岳反清复明起义

反清复明虽然失败,但他绝不屈服,始终以大明士子身份自居,誓不剃发,不论下雨天晴,出门必打伞、穿木屐,“头不顶清朝天,脚不踏清朝地”。隐居湘西草堂后,前来劝说他出山当官的人也不少,他一一拒绝。71岁时,已经是个贫病老人,清廷官员来拜访,想赠送些吃穿用品。王船山认为自己是明朝遗臣,拒不接见清廷官员,也不接受礼物,并写了一副对联: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

他很穷,穷到纸笔都要朋友接济;他也很累,每天著述,累到连磨墨的力气拿笔的力气都没有了,但他还一直在写,一直在写,直到公元1692年2月18日,康熙三十一年正月初二病逝。此时距离崇祯自缢、明朝灭亡已有48年,距离南明永历帝被吴三桂缢杀,也有整整30年。故国早已远去,王船山却身着大明衣冠下葬,至死未剃发。

惊世骇俗三百年迷案:哲圣王船山为何与儿媳而非儿子葬一处(上)

王船山故居湘西草堂

梦想一个个破灭,故旧一个个死亡;年岁渐长,身体老朽。王船山以无法想象的惊人毅力,把所有的家仇国恨,最狂怒的爆发,最深切的绝望,最犀利的思考,都通过一个个小楷字,写在了纸上,完成各种思想、文化著述100多部、400余卷、1000余万字,创造了世间生命所未曾有、也不曾听说的奇迹。

王船山一生,身遭国变,汉口赶考折返断了仕途,洞庭翻船蒙难险丢性命,桂林蒙冤,漓江遭抢,风里浪里,可谓九死一生。然而,他却奇迹地活了73岁高寿,并且能够在乱世辗转里每每安下书桌著述,并且让著作流传下来,这就不得不说王船山的5个保护“女神”:一是他母亲谭孺人,二是他先后三个妻子陶氏、郑氏、张氏,三就是他的四儿媳刘氏。

惊世骇俗三百年迷案:哲圣王船山为何与儿媳而非儿子葬一处(上)

王船山母亲谭孺人

王船山按今天的话来说,有着很好的家庭背景,大明朝功臣之后,父亲王朝聘是国子监毕业的高级知识分子,母亲谭氏出身名门望族,叔父王延聘、长兄王介之都是大学者。船山也少年得志,崇祯五年即1632年13岁即高中秀才。谭孺人自19岁嫁入王家,以王家那样诗书传家、家教甚严的家庭,王家上下没有一个不称赞她的。王船山的祖父少峰公的生活习惯是:天不亮就起床,晚上则读书至深夜,谭孺人进奉饭菜、茶酒,总是小心翼翼,从不敢使切菜、烹饪之声传到外面;严冬也不生火炉取暖,担心柴火生烟而薰到公婆;盛夏也不搧扇,害怕响声惊扰老人;与侍婢说话,亦是附耳低语,“虽甚喜笑,不见齿也。”

惊世骇俗三百年迷案:哲圣王船山为何与儿媳而非儿子葬一处(上)

湘西草堂内景

母亲这样的身教,父系母系家族的传统氛围,入髓入骨影响了王船山一生:对长辈尽孝,对国家尽大孝(忠),执著而无悔。在这样非常严厉的家教和传统道德熏陶下成长起来的王船山,怎么可能在男女关系上作做出“以人欲解放人性,冲破传统”的事呢?!一个人倡导一种思想或者理念,而其本人就能够或者一定去一一实行吗?《水浒传》、《三国演义》的作者就要去谋反或攻城略地吗?答案显然是不一定的。

惊世骇俗三百年迷案:哲圣王船山为何与儿媳而非儿子葬一处(上)

王船山元配夫人白富美陶氏

崇祯十年即1637年,18岁的船山在父母操持下,与同里首富陶万梧之女陶氏结婚,16岁的原配夫人陶氏端庄秀丽,是一位不嫌贫爱富、能够勤俭持家、善于待人接物、并对夫君体贴备至的贤内助。据王之春《王夫之年谱》知,刘明遇为陶孺人作墓志铭,有云:“陶孺人产衡阳千亩侯,赀累钜玩,作合于青灯布缕之孝廉,而不挟富以骄其夫家。家常则膏沐盥漱,闻鸡戒旦;乱则抱形负影,生死相怜,女中之有须眉气,有铁石心者也。”陶孺人如此贤惠,船山婚后生活自然非常幸福,此亦可从船山为陶氏写的诗句“读书帷底夜闻鸡,茶灶松声月影西”和“记向寒门彻骨迂,收书不惜典金珠”中得到印证。前一句是写船山学至深夜而有陶孺人陪伴照顾茶水,后一句是写陶孺人不惜典当首饰以助船山收购图书。

然而,从1643年张献忠占据衡阳开始,船山一家就注定了永无宁日的生活。1643年冬,船山小姨被乱兵所杀;1646年8月,船山岳丈陶万梧被乱兵所杀。陶氏痛哭七日,病情加重。后来娘家弟弟又被抓走,痛不欲生,在哭号中死去,年仅25岁,葬于王船山一家人当时的居住地山中:即衡阳市区的王衙坪王衙山。笔者根据衡阳墓葬传统推断,王衙山十有八九就是王船山的家族墓葬地(衡阳传统称谓“祖山”)。陶氏留有两子,长子勿药,不久夭折,才只有5岁。次子王攽,当时还不足15个月。孤月青灯下,船山悲从中来,曾作《忆秦娥·灯花》:

心未冷,娟娟还弄斜阳影。斜阳影,半点红轻,一天烟暝。

残香犹袅金猊鼎,泪痕微映鸳鸯枕。鸳鸯枕,如何落去,孤衾难整。

惊世骇俗三百年迷案:哲圣王船山为何与儿媳而非儿子葬一处(上)

王船山继配、一生最爱的郑夫人

从1646年到1647年,短短几年的战乱又夺去王船山更多的亲人,包括他父亲王朝聘。1646年底,舅父谭玉卿被乱兵所杀;1647年春,长子王勿药夭折,5岁;1647年6月,小叔王家聘病卒,小婶娘不久亦卒;1647年8月,仲兄王参之病卒,35岁上下;1647年8月,二叔王廷聘卒;1647年10月,二婶娘吴氏卒;1647年11月,父王朝聘卒,78岁。家仇国恨,王朝聘死前遗命:王家后人,反清复明!

1648年10月,王船山29岁,在南岳衡山方广寺与友人夏汝弼、管嗣裘、僧性翰发动武装反清起义。后失败。冬月到肇庆投奔永历帝。1650年春,船山在桂林与湖北襄阳郑仪珂18岁的女儿郑氏结为伉俪。一年后的1651年8月,母谭氏卒,74岁。

欲知谜底,请继续参看:惊世骇俗三百年迷案:哲圣王船山为何与儿媳而非儿子葬一处(下)

惊世骇俗三百年迷案:哲圣王船山为何与儿媳而非儿子葬一处(上)

作家廖文友探访王船山故里 (摄影/记者 刘跃)

原创作者创作简历:廖文友,作家,资深记者。人生大起大落,“下海”后由千万富豪沦为打工仔,又由打工仔进入到新闻机构。著作《生命自由在深夜》(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年出版)被《光明日报》、《中国作家网》等国家级主流权威媒体推介,该书曾被当时一家全国最大的一级图书批发商盗版,后维权成功。10余个作品荣获湖南省广播电视奖项(政府奖)。座右铭:只写真实真情,只发原创,盗文必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