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68)【原创】《物体系统论》绪言

 静远德载 2020-02-23

 绪

科学是什么?科学是不以神秘主义为前提的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实事求是。宇宙没有脱离物体的存在,这里的神秘主义是指一切脱离了物体而认识事物的谬论。实践有着诸多的含义,这里的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实事求是 就是从实体和现象的联系探求主观符合客观的认识。实事就是实体和现象。就是探求。就是主观符合客观的认识,即客观规律或真理。

科学的显著特点是非神秘主义。宇宙是物体构成的,是无限层次物体系统的总称。现象是实体的表现形式,又是认识主体的意识对客体运动的感知。宇宙没有脱离实体的现象,也没有脱离实体的意识。画饼不能充饥,宇宙没有脱离实体的超自然力量。神秘主义是与科学背道而驰的。

科学研究的对象就是物体的运动,即物体在物质、空间和时间上的联系。蚂蚁不仅能撼动大树,而且能撼动整个宇宙,宇宙无限层次的物体系统存在着物质、空间和时间上的普遍联系。任何物体系统的运动是由它内部和外部无限层次的物体系统决定,即无限的宇宙决定的。物体的存在是和无限的宇宙息息相关的。

按照考古的观点,人类已经有六百多万年的历史,物质、空间和时间和人们形影不离,人们却对它知之甚少,但它正是打开宇宙之门探究其奥妙的密码。人类对于物质、空间和时间的思考从没有停止过,从古人神秘的时空图,到以伽利略和牛顿为代表的绝对质量、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再到以马赫和爱因斯坦代表的相对质量、相对空间和相对时间。无数对物质、空间和时间有着好奇之心的人们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但它仍然是宇宙未解之谜。几十年来不停的自问:我们生活在过去吗?当然不会生活在过去。那么,我们生活在将来吗?当然也不是生活在将来。将来正一刻也不停留成为过去。宇宙似乎没有我们的容身之处,我们是如何存在的?

对于物质、空间和时间认识上的突破是在半年前,但人们大都不屑一顾。然而,我坚信:不能正确认识物质、空间和时间,就不能正确认识宇宙。为此,以物质、空间和时间的认识为起点开始了对自然的探究,希望能有所突破。并没有刻意去否定谁的理论。

《物体系统论》的理论自信是基于对物质、空间和时间的认识。不同的物质、空间和时间观必然产生不同的理论。它探究的是宇宙一切物体在物质、空间和时间上的联系,任何观点都不能在某一章节中完全论证清楚。章节间是相互联系互为验证的。所揭示的规律多是出人意料的,若不能在总体上有一个全面的理解,是不会对其中任何观点有正确理解的。现有科学片面的物质、空间和时间概念在人们头脑中已根深蒂固,因此,对本理论物质、空间和时间概念的正确认识,是理解本理论的基础。

认识宇宙必须有正确的认识观,在这里有必要明确本理论的认识观。但它不直接影响对《物体系统论》理解。若难以理解,可置之不理。

对于宇宙的认识,立场是基石,途径有两个:一是从现象到实体;二是从实体到现象。前者是以现象的观测实验成果为基础对实体进行的理论思维,后者是以实体的理论思维成果为指导对现象进行的观测实验。两者不可偏废。近代以来,实验科学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但科学不仅仅是实证的,试验不是万能的。宇宙并不直接显现实体及其规律。仅从试验现象而来的多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唯象理论。宇宙实体的规律通常是不能由实验直接得来的。例如:宇宙在物质、空间和时间上是无限还是有限?物体的结构层次是无限还是有限?人类无法通过实验来加以验证,但可在观察基础上通过逻辑思维加以论证。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然而,实验不完全等同于实践,实验仅是实践的一部分,是观察的一种形式。实验是认识主体不满足在自然条件下对客体的观察,而对客体进行积极干预下的观察。宇宙的无限性决定了物体的运动在时间的反演和空间的反射上是不对称的,即任何物体的运动过程都是不可逆的,宇宙也不会出现两个完全相同的运动过程。因此,实验对认识的验证仅是近似的。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实验,更离不开敏锐的洞察力和广泛的想象力。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是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的。

人类认识宇宙是通过感官的感觉开始的。感觉是什么?感觉是认识主体对客体最直接的反应。认识主体的感觉虽来源于客体运动所传递的信息,但最终还是认识主体自身的运动状态的变化。先秦《礼记·乐记》:“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至动,物使之然也。”另有传说:在唐朝一个寺院门口挂着旗幡,山风吹来,旗幡飘动。一个和尚说风动,另一个和尚说幡动,争论不休。惠能说,既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人的心在动。显然,三和尚的判断都没有错,但惠能的说法揭示了现象的本质。山风吹来,旗幡飘动是现象。现象是什么? 现象是认识主体对认识客体振动引起的自身振动过程的感知,是认识主体对认识客体的反映。现象和实体是不可分离的。任何信息的传递都需要时间,现存的实体是看不见的,可见的现象不是实存的,是意识的,是实体的表现形式。因此,惠能的说法揭示了现象的本质。然而,现象是实体的表现形式,两个和尚通过现象判断出风动和幡动也没有错。

现象和信息是同一的。信息是客体对认识主体的影响,是对认识客体而言的;现象是实体的表现形式,是对实体而言的。任何信息对于实体而言都称为现象,任何现象对于认识客体而言的都称为信息。对于认识主体而言现象和信息是意识的,是认识主体对认识客体振动引起的自身振动过程的感知。现象既有客观性(客体振动引起的)又有主观性(主体对自身振动的感觉)。

任何一个物体系统都有其特殊性和局限性,人体系统也不例外,人的感觉不是万能的。人的感觉是一时段的运动过程,没有运动就没有感觉。人的感觉是有选择性的。如人类的耳朵只能听到振幅和频率一定范围内的声波;人类的眼睛只能看振幅和频率一定范围内的可见光。

古希腊的皮浪曾认为,人是通过感觉认识世界的,感觉因人而异。即不同人对同样的外在事物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的反映结果是不同的。休谟认为,人的知识来自感觉和经验。 康德认为世界只能通过现象被我们所接受、所理解。这无疑是正确的,但他们都割裂了实体与现象的联系走向了不可知论。认为人只能认识感官感知到的现象,而不能认识现象背后的实体。朴素实在论者认为,人类看到的就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实体。感知事物是什么样的,事物本身就是什么样的。这是混淆了实体与现象的区别。实体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不依赖于认识主体的感觉而存在的。现象是实体的表现形式,是能够被认识主体所不完全感知的。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认识主体的感觉不仅依赖于客体所传递的信息,还依赖于认识的主体内在系统的运动。认识宇宙只考察客体是不够的,还要考察认识的主体。人的感官和大脑对客体的反映,是对实体信息的接受、选择、变换和反馈等一系列复杂的过程。不同认识主体感官所能接收的信息是不完全相同的,对于同一信息也会有不同的感觉。如不同的认识主体对于声的高低、光的强弱、热的冷暖、力的大小等感觉不同。虽然,每一认识主体所感觉到得宇宙是不完全相同的,但是,人类是能够制造和使用计量工具的,可以通过计量的方法来统一人们的感觉。如在同一环境条件下不同认识主体的冷暖感觉是不同的,但用温度计测量出的温度高低却大约是相同的。因此,实体是能够被认识的,并不完全依赖于个别主体的感觉。

主观感觉的比较是要有参考对象的。庄子在《齐物论》中说“夫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就某一个物体而言,物体的质量、空间和时间是没有大小或长短的,只有当它和其它物体比较时才有大小或长短。对宇宙的认识不能受物体的质量、空间和时间的大小或长短影响。物体的质量没有最小只有更小,宇宙不存在无质量的物体;不能因为物体的距离很小时就认为它们是直接接触的相互影响的,物体的距离很大时就认为它们是分离的互不影响的,事实上它们的相互影响具有相同的规律。不能认为空间小物体就没有内部结构,无论空间多小的物体其内部结构层次都是无限的,宇宙不存在无空间的物体;不能认为在极短的时间内物体没有运动,事实上宏观上看似相对静止的物体在微观上始终处于高速振动的状态中。

人类对于实体的真理性认识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即主观与客观一致。实体的存在包含了它与无限宇宙在物质、空间和时间上的普遍联系,宇宙和实体是可以认识又不能被完全认识的。人类对于宇宙和实体的认识是无止境的。宇宙任何事件的发生都是不能精确预测和精确描述的。这就是《物体系统论》的认识观。 

科学的发展是人类进化的一部分,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建立在前人成果基础之上的,是人类智慧演化的结果。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古今中外科学家为探求真理呕心沥血甚至不惜牺牲生命,即使并未获得真理性的认识,也都是令人敬重的。科学是在质疑中进化的,对宇宙和实体的认识是无止境的古往今来没有什么人的理论是完美无缺的,以后也不会有。即便是谬误也不允许更改,是科学上的霸道行为。科学上的霸道行为和神秘主义,自古以来就是阻碍科学发展的两块最大的绊脚石。对老一辈科学家应有强烈的敬仰之心,但不能迷信或宗教式的崇拜把他们封若神灵。伽利略曾说过:老实说,我赞成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并精心加以研究。我只是责备那些使自己完全沦为他的奴隶的人,变的不管他讲什么都盲目地赞成,并把他的话一律当作丝毫不能违抗的圣旨一样,而不深究其它任何依据。

认识无止境,谬误难以避免。但愿《物体系统论》能给人类认识宇宙以豁然开朗的启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