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明与冢虎,谁更胜一筹(6)终篇

 昵称66395940 2020-02-23

我已经用五篇文章介绍了两人的各个方面,两人无疑是各有千秋、互有长短的。三国吴国人张俨认为他们两人正值风云际会之机,或者在蜀汉建功立业,或者在中原名垂史册,都是“一国之宗臣,霸王之贤佐”。

对于这两位人杰,真的很难简单判定高下,关键是用怎么样的坐标来审视,或者基于多长的时间跨度来衡量?金陵十三钗的观后感如何发贴怎么在word里打钩

即使对于历史伟人,他们的命运也往往由性格决定。

我们常说诸葛亮一生谨慎,相比于司马懿的举重若轻,诸葛亮可以说是举轻若重,这也预设了他一生的轨迹。但是,看似稳字当头的诸葛亮,其实也不乏冒险精神。

在诸葛家族中,三位同族兄弟分仕三国,诸葛瑾辅佐孙权,诸葛诞投奔曹丕,这就是所谓的“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

诸葛亮出山之时,曹操已经“挟天子以令诸侯”称霸北方,孙权继承父兄基业雄踞江东,只有刘备寄人篱下,尚无立身之所。可见,诸葛亮选择刘备是具有极大的风险的。

最初的形式也正和预料的一样,曹操南下荆州,追赶刘备一天一夜,刘备甚至到了抛妻弃子的地步。之后更是独自进入江东与江东结盟,表明了诸葛亮敢于独入龙潭的勇气。

从这点来看,诸葛亮无疑比诸葛瑾与诸葛诞更具胆略,因而也取得了更高的风险回报。

北伐是一个不明智的战略。但是诸葛亮明知如此,仍然主动挑起与曹魏的战争,这也与他的冒险精神紧密相连。蜀汉偏居一隅,兵少将寡,长此以往也必然被曹魏所吞。诸葛亮宁可选择北伐哪怕最终会失败,也不会接受看不到希望的原地守候。

历史上也并非没有以弱胜强的成功案例。常以管仲乐毅自居的诸葛亮更是清楚战国时期的乐毅是如何以区区弱燕之师,动员会盟五国之兵,长驱直入强大的齐国,以摧枯拉朽之势连下七十余座城池。

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也曾一度取得较好的机会。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叛魏响应北伐,令关中震动。当时还恰逢曹叡继位不久。形式可以说是一片大好。因此假如此次用兵的结果是夺取掌控产骏马、锐卒的陇右,再配合孙权北上,局面还真不好说。

因此,诸葛亮的北伐时建立在理智基础上的战略性冒险。

然而,一个战略上相当大胆、激进的人,战术上却极其谨慎、稳健。这看似矛盾,却是一种现实。诸葛亮的思维极端缜密,这既支撑起他在决策中的充分自信,又让其在操作时如履如临。

一方面,诸葛亮能在扑朔迷离的形势下预判多种可能性,在复兴汉室这一使命感的驱动下,只要有一丝希望,就会放手一搏。另一方面,诸葛亮对于实施中的各个环节的隐患有超常的敏锐性,加上一定完美主义倾向,使得他会事无巨细亲揽,也更加注重规避用兵征战时的具体风险。

就是这样,原本理性的战略冒险也容易走向偏执,战术谨慎就导致事必躬亲、虑多决少。这就是诸葛亮身上一个巨大的矛盾性。

相对于诸葛亮,同时期的司马懿在魏国的影响力和控制力要弱许多,面临的政治环境曾经较为凶险,但从军事对抗的角度,难度系数要小得多。

我们用足球比赛做个比喻。司马懿就好似统领着一支打防守反击的顶级足球强队,已经率先进球,又排出“五三二”甚至“六三一”的绝对防守阵型。而蜀汉好比是一支弱旅,不得不采取攻势,但是又不敢全军压上。以至于体现出一种中庸式的用兵之道。

我们接下来做个假设,诸葛亮哪怕不死的过早,蜀汉能压倒曹魏吗?答案显而易见是不可能的。那换种方式,司马懿与诸葛亮同年去世的话会怎么样?我可以想到司马懿的成就就不会如现在这么高,但是对于大势不会有太多影响,也许司马氏就不能执掌曹魏的朝政,以至于后来不会有三家归晋的发生。

当然历史是不可能假设的,但是假设可以给人启发。

诸葛亮与司马懿,到底谁更胜一筹,关键在于衡量的尺度。正是由于后者的高寿,随着同时代元老的凋零,司马氏的势力才可以在魏国一家独大。子辈的司马师和司马昭,再到孙辈的司马炎,几代接力棒的传递,竟让司马懿成了《晋书》的第一号人物。

其实诸葛亮在蜀汉想要做到这一步是易如反掌的,但这是诸葛亮永远不会逾越的雷池,相信忠贞的诸葛亮连一闪的念头都未曾拥有。

就世俗功利而言,诸葛亮既是推动蜀汉开国的赢家,又是北伐壮志未酬的输家。而司马懿则作为三国归晋的奠基人,由托孤重臣到权臣,甚至死后还被子嗣追尊为宣王、宣皇帝,使天下成了“家天下”,无疑开创了登峰造极的事业。

倘若站在历史的高度,司马懿远没有诸葛亮来的成功。诸葛亮那样的一场壮烈失败,因为具有精神的高度,从而铸就了无数代人心目中的莫大成功。加上在立德、立言方面,司马懿均明显处于劣势,诸葛亮的历史评价自然就令司马懿难以望其项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