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放弃琉球等于放弃海上霸权,浅析明朝海洋朝贡体系衰落的原因

 粤海画苑 2020-02-23

中国历朝历代都不可能全力面对海洋,最主要是有注定的地缘政治原因,秦汉至明,中国一直致力于防御北方游牧民族,虽然在宋元两朝,频繁的海贸使中国对海洋国家有了初步了解,但始终没有形成海洋宗主国的战略格局,这个局面随着明朝的建立逐渐得到改善。

1405年,靖难之后的明成祖朱棣派出郑和率领右两万多士兵组成的庞大船队,开始了他大航海的贸易之旅,这不仅是中国首次沟通大陆与海洋的长途贸易,更是整个人类的首次世界航行,具体来说郑和的长途贸易是基于几个目的。

  • 第一、维持明朝货币信用。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包括铜在内的贵金属产量很低的国家,在经历了元末战乱之后的明朝更是严重缺乏货币,因而在国家货币信用不能确立的时代,朱元璋建设性的采用了“宝钞”代替金银铜作为货币,并强令实行于全国。然而,脱离了“金银本位”的这种纸钞滥发成灾,到了永乐初年,价值已然不存当初十之二三,于是郑和带着这个任务,采用了以物易物的方式,到海外实行货货交易,用大量的海外珍品来刺激国内的商业交换,从而稳定“宝钞”的货币信用。

放弃琉球等于放弃海上霸权,浅析明朝海洋朝贡体系衰落的原因

明朝为中心的海洋朝贡体系

  • 第二、宣扬“天下观”的海权意识。

中国的海洋观念,向来是“德居四海”、“以德治海”,这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海洋和海权意识,它使得航海更像一种政治行为、文化行为,而不是西方国家的“探险”和“掠夺”,这样做的原因一来是当时中国的海洋强权无可匹敌,没必要使用武力让其臣服。二来是以贸易作为武器就可以收买藩属,这也显然是一种资源的优化使用。

  • 第三、打击海盗,绥靖海疆。

虽然郑和七次下西洋都被称之为“和平之旅”,但长途贸易必须要有武力的保障。正如后来的强盗“东印度公司”一样,长途贸易往往会伴随着战争,所以郑和在海洋贸易时,战争总是避免不了的,因而明朝船队的出海,更像是一种宣扬武力,一种战略威慑。

在以上三者中,我们可以看出,货币信用与海洋贸易的关系又是重中之重,本着一切为了经济发展的思想,郑和开始了他七次西洋以及南洋的大航海之行。

随着1433年明朝中止了继续向海洋的探索,但无论在军事上还是政治上,明朝依然面临既要在东南沿海发展海贸,又要大规模打击海盗的状况,于是通过建立一个“海洋朝贡贸易体系”来代替之前的郑和远洋贸易。它的实质,一是依明朝购买力为基础的海外贸易分配机制,二是通过设立“设立海上贸易中继站”的方式,以中小型海船代替巨轮远洋贸易,明朝东南的岛国琉球就这样走进明朝的视野。

放弃琉球等于放弃海上霸权,浅析明朝海洋朝贡体系衰落的原因

郑和的远洋贸易

从朝贡国到“明朝海上贸易中继站”,琉球身份的转变。

明朝建国之初,为了抑制沿海地区居民与倭寇海盗互相勾结,甚至可以说是抑制沿海官商勾结,于是朱元璋实行的“海禁政策”,并规定民间“片板不得下海”,民间商人的海贸受到限制后,明朝政府就需要寻找一个能替代海商向明朝政府提供南洋西洋各国物产的固定海外贸易渠道。

明朝政府建国之初,对于硫磺的需求是格外强烈的,故而拥有着硫磺矿产的琉球岛国,成为明朝最重要外藩国,这些史实在1570年建造的琉球国钟铭文上有着详细记载。

琉球国者,南海胜地也,而钟三韩之秀,以大明为辅车,以日城为唇齿,在此二中涌出蓬莱仙岛。以舟楫为万国之津梁,异产至宝充满十方名刹。

《明史》也记载,“琉球居东南大海中”,从明洪武五年开始,琉球中山、山南、山北三个分立的地方政权便开始向明朝朝贡,他们主要向大明输入硫磺、战马等战略物资,明朝则提供瓷器、丝绸和铁器等商品。

放弃琉球等于放弃海上霸权,浅析明朝海洋朝贡体系衰落的原因

琉球国范围

1416年,中山王尚巴志征服山北,1429年又征服山南,从而形成了统一的琉球亡国,从此后每一代琉球王都需要明朝册封任命,1470年琉球大臣金元篡位自立,但也依然维持尚王姓不变,确立了合法性,因而得到了明朝的册封。

在结束了明朝的大航海之后,明朝政府把目光转向琉球。从海洋战略上看,琉球处于中国浙江、福建与日本的要冲,要想购入海外各国物产,琉球国是明朝“海上贸易中继站”的不二选择。日本学者村井章介对此也颇为肯定,他认为琉球中转贸易的效果,显然要比郑和动辄万人的远洋贸易更为经济而持久,并且这种中转贸易的规模,也远远超出了郑和远洋贸易。

就这样,琉球成为明朝海贸的中继站,在1450年到1550年之间,琉球依靠着这个身份,与朝鲜、东南亚、日本、甚至西洋国家等进行贸易,使其迅速积累的庞大的财富,其王国之富裕,堪比地中海地区的热那亚。同时在明朝的支持下,琉球的军事实力得到加强,尚真王进一步进行了领土扩张,从而将疆域推进到冲绳岛八重山附近。

强大起来的琉球也可谓是明朝的最忠实的藩屏,特别是在对待倭寇上,曾多次积极配合明政府打击倭寇,《明史》记载很明确。

(嘉靖)三十六年,倭寇自浙江败还,抵琉球境。世子尚元遣兵邀击,大歼之,或中国被掠者六人,至是送还……隆庆中,凡三贡,皆送还中国漂流人口。

琉球作为明朝海上贸易中继站,除了自己积累了大量财富外,也沉重打击了活跃在东海南海上的海盗,另一方面,更是直接威胁着日本德川幕府的传统利益。随着明朝北方少数民族威胁的降低,中国将贸易中心转向北方,琉球国的历史发生了逆转。

放弃琉球等于放弃海上霸权,浅析明朝海洋朝贡体系衰落的原因

琉球国进贡船

明朝贸易中心的北移,琉球国作为藩属地位降低,遭至灭国之祸。

1570年,明朝北方的蒙古俺答汗正式向明朝称臣,自此北方蒙古人与明朝战争对峙状态不复存在,该事件对明朝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种种原因导致琉球国海上贸易中继站的地位急剧下降,其原因如下。

首先、北方边贸的发展使明朝对于南洋物产需求降低。

代替明朝与蒙古人之间旷日持久战争的是边贸互市的大规模展开,长期困扰汉人政权的马匹问题,也在俺答汗称臣之后得到了解决。由战争走向和平,意味着明朝对琉球国的硫磺、战马等战争物资下降,北方边贸对物品的进口以及输出更具有便利条件。

其次、南方的外贸重点由琉球国转向菲律宾及美洲。

美洲白银流入明朝结束了中国历朝历代以来缺少贵金属的窘境,明朝再也不用担心货币流失给政府的货币信用带来威胁,对于明朝而言,南洋的香料逐渐成为明朝与金银等贵金属一样的硬通货,明朝政府更愿意以中国瓷器丝绸等换取这些可以用来当钱用的香料。

最后、明朝政府“海禁政策”的进一步加深。

明朝政府手握大将白银,将贸易中心从琉球转到北方各地的军事重镇,主要目的是“德化及于代北”,说白了主要是为了彻底解决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但对南方的海上贸易则作出了进一步的限制,不仅不让民间“片板不得下海”,就连官府水军也无“战要之事”,不得下海。

这样下来,极大的影响了琉球国在以明朝为核心的朝贡体系中的地位,这也使长期觊觎琉球的日本有了重要的战略机遇。

放弃琉球等于放弃海上霸权,浅析明朝海洋朝贡体系衰落的原因

永乐帝时期万国来朝盛景

早在琉球国扩张领土至冲绳岛时,德川幕府下的大名岛津义久曾写《呈琉球国王书》中说:“贵国之地邻于中华,中华与日本不通商舶者,三十余年于今矣”,并报怨明朝“施德不均”,迫切希望借助琉球,向明朝转达日本的朝贡要求。

然而,明朝似乎对日本有所偏见,并没有对他提出的要求作出反应。于是在1609年岛津家臣率军士三千人开始对琉球国的征服,不久之后琉球国落入日本之手。虽然亡国,但日本此次发动战争的目的并不是占领琉球,而是通过控制琉球,来加入明朝贸易的朋友圈,妄图在明朝朝贡中“使琉球得虚名而日本的实利”。

然而朝贡本身就是分享中国购买力市场的好处,相对于周边国家热衷于向明朝朝贡,明朝对于这些朝贡国家的接纳却不甚积极,在得知萨摩人入侵琉球国之后,就以“琉球新经残破,财匮人乏”为由,拒绝了日本借助琉球的朝贡申请,并命其“俟十年之后物力稍完,然后复修贡职未为晚也”,于是德川家康苦心经营的中日朝贡关系正常化就此破产,而琉球国在萨摩的裹挟下,从此衰败。

放弃琉球等于放弃海上霸权,浅析明朝海洋朝贡体系衰落的原因

明朝接待番邦来使

明朝政府放弃琉球,彻底放弃了海上霸权,海洋朝贡体系就此衰落。

琉球对于明朝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既有地缘政治的重要性,更有地缘经济的重要性,琉球地位的丧失,终于造成明朝海上局势大变,明朝不仅在南海失去了宗主国的地位,更是令海洋朝贡体系走向衰落。当然,今天看来造成明朝海洋朝贡体系的原因是复杂的,不能用琉球简单概之。

  • 明朝贸易重点的变化,是海洋朝贡体系衰落的内因。

中国自秦汉之匈奴到隋唐之突厥,主要竞争对手是蒙古地区甚至是中亚国家,而明朝推翻元朝蒙古人的统治后,情况更是如此。但随着蒙古汗向明朝的的臣服,表明了和平贸易成为主题,对抗战争已成为过去,这就为双方大规模贸易造成了良好的政治基础和地缘基础。

1570年时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这一年明朝在东起辽东,西到甘肃的明蒙边境设置了四十多个各种形式的贸易场所,各种商品通过晋商自辽东到俄罗斯,或者通过自中亚国家到蒙古,源源不断流入明朝市场。

明朝国家购买力的重新再分配,重点侧重于陆地,那么以琉球为中继站的海上购买力则相应随之下降,这就直接造成了以琉球为中继的海洋朝贡体系的整体地位下降,这是内因。

放弃琉球等于放弃海上霸权,浅析明朝海洋朝贡体系衰落的原因

被明朝册封的琉球国历任国王

  • 欧洲的大航海活动自己海盗的猖獗成为海洋朝贡体系衰落的外因。

随着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大航海活动,世界海洋体系发生巨变,美洲白银的大规模出口,中国不再担心海外贸易会造成贵金属的流失和货币信用的崩溃。鉴于这一点,明朝实行了著名的“隆庆开海”,这也是明朝对大航海时代降临的回应。

但明朝开海之后,商品并不以原来的战马和硫磺为主,而是以贵金属香料宝石等为主,明朝又形成了新的海洋贸易路线福建——菲律宾——墨西哥,而在这个贸易路线中,马尼拉充当了新的中继站,琉球的重要程度大为降低。同时葡萄牙占领了与明朝建立了朝贡关系的马六甲,影响逐渐增大,从另一方面破坏着明朝的海洋朝贡体系。

对于明朝海洋朝贡体系的破坏,不仅仅是大航海时代的欧洲人,东海南海上日益猖獗的海盗也是罪魁祸首之一。由于明朝在1433年后停止大航海,甚至大型船只都不允许建造,明朝海洋影响力逐渐减弱,军事真空更使明朝对海洋国家的威慑力也不复存在,海盗频繁出没于中国沿海地区,海洋朝贡国家想要对明朝朝贡,必须要等到海洋局势平稳才能实施,比如琉球尚宁王即位十几年后才得到明朝册封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放弃琉球等于放弃海上霸权,浅析明朝海洋朝贡体系衰落的原因

海洋国家的朝贡

  • 东南沿海宗族势力向海外的发展也是明朝海洋朝贡系统衰落的重要原因。

中国的封建王朝,地方基层治理主要依靠宗族势力,明中期以后,国家缺乏深入基层的能力,东南沿海宗族势力膨胀,逐渐形成了新形式的海盗。他们不仅以海盗为业,更开始进行了宗族扩张的海外移民过程,与西方国家武力殖民不同,它持续时间长,扩张较为温和,更有“闽人三十六姓”这种官方外派的移民,成为朝贡各国中的精英人士。

另外在海外贸易过程中,东南沿海宗族势力通过走私与海盗息息相关,其代表人物是王直、许栋、郑成功等。

无论是移民到各国的精英也好,成为海盗的宗族势力也罢,他们极大的利用了宗族国家内部的离心力量,“只有家族而不知有国”,从外围瓦解了明朝的海洋朝贡体系,这是人为因素。

放弃琉球等于放弃海上霸权,浅析明朝海洋朝贡体系衰落的原因

隆庆开海盛况

结语:其实在明朝统治者来看,海上贸易并不是真正利益所在,在他们看来,更多的是一种政治态度,是一种礼仪和臣服,而北方游牧民族和贵金属流失的问题的解决,彻底使明朝政府倒向了传统的陆地交易,到手的海洋霸主之位就这样轻而易举便弃之一旁,给后世带来了非常消极的影响。

参考资料:《明史》、《琉球国钟铭文》、《海洋视角的战国日本》、《琉球王国的兴衰》、《与琉球王书》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