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伊丽莎白的特务机构比明朝东厂还厉害?||都铎玫瑰之三十七

 廿氏春秋 2020-02-24

源自:北山浮生

王位被废,众叛亲离的苏玛丽的到来,给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出了一个天大的难题:到底如何处置她?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

苏玛丽的主张——助她回去夺取王位,这个念头第一个被伊丽莎白掐灭了。

苏玛丽坐在苏格兰王座上,就是天主教势力染指不列颠最好的桥梁,苏玛丽的主张只是她自己一厢情愿的想法而已,伊丽莎白绝不可能纵虎归山,给自己留下隐患。

把她交还给苏格兰的亲英派?也不成,苏格兰人办事一向不靠谱,再让苏玛丽跑出来,万一让这个奇货落到对英格兰垂涎已久的西班牙人手里就糟了。

与后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掀起的红色革命风暴类似,宗教改革的发源地也是德意志,最先突破天主教世界链条也是一个边陲国家。作为当时欧洲第一个新教国家,英国遭到整个欧洲天主教世界的敌视和围攻,面临的恶劣状况比起十月革命之后的苏联,有过之而无不及。

同样与红色革命风暴类似,除了在边缘国家取得突破之外,整个欧洲各地都掀起了新教革命势力的武装斗争。类似地,这些斗争表面上源于意识形态的分野,实际上也是新兴阶级发起的旨在推翻旧阶级统治权的斗争。

在欧洲各地都因为宗教战争打得乱七八糟的形势下,唯一有能力讨伐英国的天主教国家,只有当时欧洲霸主西班牙。西班牙因为发现美洲的金银而暴富,一跃成为欧洲头号强国,并以天主教卫道士自居。西班牙号称“日不落帝国,国王腓力二世甚至梦想建立统一整个欧洲甚至全世界的天主教大帝国。

但是,当时西班牙也腾不出手直接出兵英国,除了镇压荷兰新教徒此起彼伏的起义之外,防御土耳其人的进攻,也是不得不面对的大问题。

现在有人戏称“狗中哈士奇,国中土耳其”,认为土耳其是个没啥实力又喜欢瞎蹦跶的逗比,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其兴盛的年代,曾经是整个欧洲的噩梦,甚至一度有征服整个欧洲的野心。十六世纪的土耳其正处在其兴盛期。土耳其苏丹看欧洲因宗教纷争陷入内乱,觉得有机可乘,于1571年初出兵占领塞浦路斯。

塞浦路斯是东地中海重要的战略要地,它的失守,标志着地中海东部落入土耳其人之手,接下来就可以进一步威胁意大利,进而入侵整个欧洲。

因此,对于以天主教世界的守护者自居的西班牙来说,与土耳其人作战才是迫在眉睫的任务。1571年10月,西班牙、罗马和威尼斯联军与土耳其人希腊西部的勒班多(希腊语:Ναύπακτος)海峡相遇,爆发了历史上最大的海战之一——勒班多海战,也是桨船时代的最后一次大海战。

                勒班多海战

大家看到威尼斯,不要以为它就是一个小小的水上城市。事实上,威尼斯是地理大发现之前,称雄地中海数百年,并且通过金融和贸易手段隐形殖民整个欧洲的霸主。如今虽然因为地理大发现而有所衰落,但是余威尚在,欧洲联军中海军的主力仍然是威尼斯舰队。

欧洲和土耳其双方,共有400多艘战舰参加了这场空前规模的海战,双方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奥斯曼土耳其3万名将士战死,8000人被俘,而联军方面损失将士1.5万人。

奥斯曼帝国当时还处于鼎盛期,这场惨败并没有使他们丧失地中海争霸的实力,土耳其人只用了一冬季便重建了舰队,而且舰船数量比战前还有增加。因此欧洲在此后地中海战场上,只能采取守势,防御土耳其人可能采取的新攻势。

《堂吉诃德》的作者、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当时是西班牙方面的一名海军士兵,在勒班多海战中左手被打残,由此落得了“勒班多的独手人”的绰号。

塞万提斯(设计台词:只剩一只手,别的都干不了,只能写作了。感谢天父,幸好伤的不是右手!

西班牙已陷入两面作战(荷兰、土耳其),即使是身为时的世界头号强国,也无法再同时开辟第三个战场了。

虽然腓力二世无比想得到英国,但是他也只能利用苏玛丽做做文章,而无法发动对英国的军事进攻。甚至为了表面缓和与英国的关系,他还与伊丽莎白签订了和解协议。而伊丽莎白正求之不得,因为她暗中授权英国的皇家海盗大肆抢劫西班牙货船,有了这个和解协议,暂时不用担心西班牙对英国发动战争。

西班牙无法对英国发动热战,但是支持天主教徒搞搞冷战还是没问题的,刺杀、反政府宣传、搞阴谋颠覆活动成为此后的主流。在整个天主教世界中,罗马、巴黎、马德里都成立了秘密阴谋组织,他们的唯一目的就是刺杀伊丽莎白,扶植苏玛丽上台。

腓力二世和伊丽莎白一世这一对姐夫和小姨子,因为信仰的不同成了一生的仇敌,后半生都在相互斗争中度过,他们先后去世时,英国和西班牙还处于战争状态,正可谓不死不休!

这种情况下,无论如何不能让苏玛丽落到西班牙人手里,否则保不齐腓力二世就会立即用手里的金银,砸出一支军队,用枪炮把苏玛丽扶上英格兰和苏格兰王位!

一时拿不准主意的伊丽莎白,命人将苏玛丽单独软禁于一个城堡中,并派人告知苏玛丽的奸夫博思韦尔伯爵:英格兰不欢迎你。后者走投无路继续逃亡,后来在丹麦被抓,死在监狱中。

苏玛丽好不容易逃出生天,公主病又发作了。

她以为自己来到英格兰,会被待为上宾,殊不知,伊丽莎白的智囊团们正在游说女王赶紧处死苏玛丽,首席大臣威廉·塞西尔极力主张,干脆借着谋杀亲夫的罪名处死她,以绝后患,然而伊丽莎白却一直犹豫不决。

一时间,谁也没顾上搭理苏玛丽。苏玛丽开始抱怨,吃得太差,住得太差,自己还穿着逃亡时的脏衣服,好歹换一身与自己身份相配的衣服吧?看守她的人被惹烦了,直接扔给她一包亚麻布。

就在这时,苏格兰的使者来到伦敦,他们把苏玛丽穿的衣服,用的首饰等等吃穿用度都送来了,并告诉英国人,我们苏格兰现在已经是新教国家,和英格兰处于同一战壕,以后大家相互扶持,共同对抗天主教反动派。

苏格兰人的意思很明显:苏玛丽这个烫手的山芋,我们是不想接了,你们英国人自己收着吧。

伊丽莎白到底也是个女人,也有女人的嫉妒心理。她把苏玛丽的一套华贵的珍珠首饰戴在身上,心想:真是货比货得扔,我用的那些首饰,跟这小妮子用的一比,简直土得掉渣。

苏玛丽的衣服首饰都是从法国宫廷带出来的。与时尚之都法国巴黎一比,英国这乡下地方当然没法比。

伊丽莎白沉吟半天,最后终于决定:这件、这件、还有那件,送到我的房间去,其他的给苏玛丽拿去,给她吃好点,同时启动对苏玛丽杀夫案的调查。

等着女王拿出对苏玛丽处置方案的首席大臣威廉·塞西尔听了女王的决定,差点气得晕倒。敢情我们的女王大人,想了半天,不是在想怎么处置苏玛丽,而是在想贪墨一点她的首饰啊!

这个调查旷日持久,没完没了,从此以后,前苏格兰女王玛丽一世作为一个嫌疑犯被关押在英国,一关就是十九年,直到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发生后,她被伊丽莎白下令处死。

苏玛丽以囚犯的身份住在英格兰的乡间城堡中,吃穿不愁,为了满足她的“基本生活需求”,仆役、女佣也一个不少,一切与她作为女王呆在苏格兰的时候差不多,就是没有自由。

英国人为了谨慎起见,将关押苏玛丽的地方换了又换,关押地点对外高度保密,并配置重兵把守,防止任何可能的搭救。

被软禁的苏玛丽一点也没有身为囚犯的自觉,她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曾经是苏格兰的女王,更没有忘记自己有权利要求得到英国的王冠。她不断地故技重施,企图诱惑几乎所有前来监管她的英国贵族,策划了一起又一起逃跑的行动,试图在英国掀起造反叛乱,抢夺伊丽莎白的王位。

奇怪的是,伊丽莎白却迟迟不肯动手杀苏玛丽。

据后人推测,她犹豫的原因可能是:

首先,她极为不愿因杀死一名君权神授的女王而落下骂名。

英国为防止针对伊丽莎白女王的刺杀行动,在思想文化界一直在大力灌输“弑君者是无比罪恶的”这一思想。我们熟知的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正是生活在伊丽莎白时代,他也正是操办这项意识形态宣传的主力,是英国官方意识形态的“笔杆子

他写的英国历史剧中,把弑君者都描写的无比残暴邪恶,例如《亨利四世》《理查三世》中,把这两位国王描写得坏得不能再坏(《理查三世》写于1591年,当时苏玛丽已经被杀。但是在莎士比亚成名之前,这种宣传早已存在,只是没什么传世作品留下来而已)。要是把苏玛丽杀了,伊丽莎白不也成了弑君者吗?这不就成了自己打自己脸吗?名声差点听起来好像没什么,但在当时的环境下,接下来天主教徒对伊利莎白的刺杀行动,恐怕就会暴涨。

其次,苏玛丽是她的亲戚,她不愿意落下弑亲的罪名。

她的父亲亨利八世杀了她的母亲安妮·博林,给她留下了很大的心理阴影,她本能地对弑亲这种事存在心理抗拒。英玛丽当年并没有因为小怀亚特以伊丽莎白之名造反而杀她。伊丽莎白心想,自己怎么也比残暴的姐姐强吧,因此更不能对苏玛丽下手了。

最后,从作为女人的角度她有些同情苏玛丽,她自己因为形格势禁不能追求爱情,苏玛丽干的一切虽然有些让人不齿,但是出发点都是追求自己的爱情,她不愿意自己成为毁灭一个追求爱情的女人的刽子手。

在对待苏玛丽这件事上,伊丽莎白露出了人性的一面,但也成为她致命的弱点,使得她的宗教和解计划成为泡影。英国的天主教徒纷纷视苏玛丽为爱德华六世时期的英玛丽,只要伊丽莎白一死,拥立苏玛丽上位,英国不就又变成天主教国家了吗?

围绕着苏玛丽与英国王位,野心家、宗教狂热者纷纷粉墨登场,一个接一个的阴谋出现了。

从苏玛丽(苏格兰女王玛丽一世)被关押在英国以后,各种各样围绕苏玛丽的阴谋纷纷出笼,而无一例外地都被粉碎。

真实的伊丽莎白女王,并不像某些历史学家想象的那样“白莲花,而是一个腹黑、杀戮果决、说谎话不打草稿的政治高手。从她那曲折的成长经历上看,如果真是白莲花,早就死过不知道多少次了。

这一切的所为,倒像是伊丽莎白刻意留着苏玛丽这个诱饵,以便引蛇出洞,发现并消灭各种各样的潜在隐患。

伊丽莎白之所以拥有强大的信心,是因为在她手下,拥有英国有史以来最强大的特务机构——绅士治安委员会,这也是当时欧洲甚至整个世界最卓有成效的特务机构,该组织的目的就是,消灭任何被怀疑对女王有不良企图的人。

说起来,这个特务机构还是阴谋害死她的母亲安妮·博林的托马斯·克伦威尔,在当年任国务秘书的时候,将先王亨利七世留下来的特务机构进一步加强而建立的。伊丽莎白倒是不嫌弃杀母仇人留下的政治遗产,反而将其大大强化。当时欧洲各国都开始进行间谍战,但英国无疑是最善于此道,而伊丽莎白则是当之无愧的谍战女王。

这就是英国强大情报传统的老祖宗,你可以把它看做英国情报五处与军情六处的前身。

      

军情六处徽章

伊丽莎白的国务秘书同时也是枢密院头号人物,忠心耿耿的弗朗西斯·沃尔辛厄姆(Francis Walsingham, 1532?~1590年4月6日)爵士,是统帅这个特务机构的总头子,他的座右铭是“情报无价”,他的整个职业生涯则生动诠释了什么叫做“知识就是力量”(Knowledge is power)(power在英语中,还有权势,权力的意思)。在1588年决定英国命运的英西大海战中,沃尔辛厄姆提供的情报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新教徒赞誉沃尔辛厄姆是:“新教信仰的栋梁之才,是慷慨无私,善于学习,具有骑士精神的人”;而天主教徒将他描绘为一个残忍无情且龌龊的人,并热衷于阴谋诡计。

他的后半生一直被病痛折磨着,但是他将自己的全部精力甚至自己的私产都投入到间谍工作中,女王为了表彰他的功绩,曾给他大量赏赐,可是他死后没有留下什么遗产,女王的赏赐都被他用于收买情报了,这可真是“自带干粮爱国”。

他的一生,可以说为女王和新教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根据现在留下的历史资料,沃尔辛厄姆向欧洲各个国家宫廷总共派出53名间谍,并在欧洲42个城市组成了庞大而严密的间谍网络,他的情报网甚至渗透到了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尔和非洲的阿尔及尔。

法国、西班牙等天主教国家的驻英大使的所有来往信件几乎都会被秘密拦截、检查,从中收集情报——他的属下有专门的技术专家,可以将信件不留痕迹地打开再原样封好。

他派出的间谍不仅遍布国外,在英国国内,各主要贵族身边都安插着耳目,城市酒吧中派驻蹲点的便衣,上至贵族,下至平民,他们的一举一动,都被女王的特务机构严密地监视着。

尔辛厄姆还会派出卧底,打扮成天主教徒的样子,混在天主教徒中间,或者被投进监狱与天主教囚犯关在一起,从中刺探情报。要是与中国明代著名特务机构东厂锦衣卫对比,伊丽莎白手下的特务机构更加高效,更加强力。

弗朗西斯·沃尔辛厄姆(设计台词:女王陛下放心,一切尽在掌握)

伊丽莎白这么做,也是被形势逼出来的。

我们都知道,冷战时期英国间谍活动异常活跃,可那个时候,英国周围还有一大票盟友呢,苏联这个“敌对势力”离英国还有十万八千里;伊丽莎白一世的时代,周围都是天主教敌人,新教阵营里英国就是老大哥了,盟友虽有,但一个比一个弱,还得指望英国来支援;

冷战时期,英国国内心系苏联的人也有,但极少;伊丽莎白一世时代,国内秘密天主教徒占了总人口一小半,这些人身在英国心向罗马,都是潜在的可能里通外国的叛国分子。

身处如此险境之下,再不把特务机构这个“刀把子握在手里,那可真是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伊丽莎白一世时期真实发生的谍战,要比“007系列电影”虚构的伊丽莎白二世时期的谍战精彩多了,而且很多都是伊丽莎白一世亲自坐镇指挥。什么卧底啊,双重间谍啊,反刺杀啊,都是伊丽莎白擅长玩的把戏。

只可惜,英国人为了维持“荣光女王”的正面形象,不太喜欢大肆宣扬这一时期隐蔽战线的历史,我们对此所知甚少。

但是,含蓄的英国人又遮遮掩掩地透露出一些细节线索:007电影中,英国特务机关军情六处的头目始终是一位年长的女性(称为M夫人)。

007电影中的M夫人

如果从这个意义上说,伊丽莎白又成了一个耐心的钓鱼人。如果没有苏玛丽,真不好说反政府分子们会搞什么花样的阴谋诡计,防控难度大增;有了苏玛丽,只要围绕着她布局就成了。

苏玛丽就是伊丽莎白钓竿上诱人的鱼饵,将英国的反政府分子、野心家、天主教狂热者们一一引诱出来并加以扑杀。

(未完待续)

本文为英国史第二部《都铎玫瑰》系列连载,欢迎在公众号菜单中获取系列文章目录!

《华为崛起》讲述了华为三十年的奋斗历程,从最简单的零件组装起家,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一步步赢得市场认可,成为一家国际化ICT巨头。华为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打造以华为ICT技术为核心的“联合舰队”,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华为为什么能走到今天?

任正非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以及毛泽东理论与商业实践相结合,同时吸收西方商业实践中优秀的部分,走出了一条中西合璧的特色之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